教之“成人”•育之“成器”——东冢小学“魅力土陶”劳动实践课程简介

一米阳光

制作土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坐落在潍河下游的昌邑市卜庄镇大窑村,是一个与烧陶业命脉相连兴衰与共的古村。大窑村自明代就烧制土陶,原叫姚家卧铺,村民多以烧窑为业,遂改称大窑,大窑村制陶业传承三百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昌邑市卜庄镇东冢小学充分利用学校驻地区位优势,深入挖掘身边资源,借助于大窑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昌邑市文波土陶古建瓦厂,考察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窑土陶,东冢小学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观土陶制品的生产流程,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陶艺,使得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了解到热爱再到传承,从此,这里就成为了东冢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通过“非遗”项目传承人尹文波先生介绍,孩子们对该项目的历史沿革,制作技法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协助学校开发《魅力土陶》综合实践课程,打造“艺术土陶制作坊”,构建以课程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社团为骨干的全面育人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土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古人对土地的感情尤其深厚,将其视为宝物。在甲骨文中,“土”字是一象形字。其字形为地面上有一土堆,所以“土”字的本义为泥土、土壤。一把土,散发着永恒的芬芳;一方人,传承了几千年故土文化的灿烂辉煌;一个学校,传承了自古至今的“铸土成器”文化精髓。把人生百味融入泛泛泥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意陶冶成“器”,对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这种切身体验将是一件最美的事! 千百次的揉搓,千百次的抚摸,千百度的煅烧……寻常之泥,涅槃重生,淬就时间瑰宝。分毫不差的土,让陶有了完美成器的第一要素,任何一种土多一分或少一分,泥的质地、分量、粘性、张力会不同,都会影响最后烧成的效果。每件陶完成从泥到器的涅槃重生,不仅需经历烈火的煅烧,更经受着艺与技、恒心、耐心和毅力的考验,这种收获对孩子来说是极其宝贵的。<br> 孩子们通过进行盘条造型、泥板塑形、肌理制作、人物的趣味造型、徒手捏制,初步感受拉坯成型的方法和制作上色等教学。通过对土陶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激发了探索土陶和塑造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初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信息素养,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在轻松的制作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逐步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r>  东冢小学把“教之成器•育之成才”理念作为学校文化的源点,探寻本校特有教育文化的发展之根,家国情怀,大地情深;效仿厚土的广袤博大,无私无求,吸纳万物而生生不息;立志铸土成器,成就未来。<br> 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有真实的感受、丰富的体验、健康的体魄,有完善的心灵、博大的爱,有无穷的潜力和美好的期待。就质铸形,精心铸造,去伪存真,随型成器,使学生传承美好,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言行去表现和创造美。 泥土是有感情的。你付出真情,它回馈珍品。通过“魅力土陶”活动开展,孩子们感受到:制坯,就是对大地与泥土的对话,烧窑,就是与火与热情的凝视,要初步认识传统土陶制作流程,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承这一令人肃然起敬的工匠精神。 <p class="ql-block">  魅力土陶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劳动实践教育自然发生的地方。一段土陶情缘,纯粹的静雅,挚爱的朴实,孩童的纯真,将深深地印记在东冢大窑的泥土里和土陶上。通过该课程的开展,孩子们练好身体、学好知识、修好品格,每个人心底渴望自我成长的种子,一定会破土而出,向阳而生,茁壮成长,终将成为国之重器和社会栋梁之才,从而实现学校助力孩子们“成人•成器”的办学愿景!!</p> 图文编辑:董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