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小语的路上(八)

阳光.绿

<p class="ql-block"> 最美风景在课堂</p><p class="ql-block">“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课’不同。”教学大比武是我们温泉小学作为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强化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教研形式,时至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事实证明,每一届的教学大比武都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每一届的教学大比武都有一大波儿老师脱颖而出。而每一次大比武的活动也都让我深深地觉得真的是“学无止境”。在温泉小学我亲历了每一届大比武的“盛况”,听了许多的课,自己也讲了一些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每一次活动结束总让人“豁然开朗”,因为每一个老师的课,都能折射出一些朴素却发光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恰恰是我们在教学中“望断天涯路”,苦苦追寻的思想、理念和教学的本真,这些发光的东西构成了课堂上最迷人的风景,真正是最美风景在课堂。本次教学大比武初赛共有17节,我听了15节,非常遗憾的是刘升和张苗两位老师的课我没有听,加上这个月一直在党校学习,也失去了观摩第二轮决赛的机会。下面我就结合这些课,谈一谈我个人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感悟和心得。</p><p class="ql-block">本次赛课涉及到每一个年级,透视每一节课,我认为都各有千秋。大体上来讲,呈现出四大亮点,我想引用四句话来表达:</p><p class="ql-block">未成曲调先有情 触摸语文的本真 朗朗书声就是朗朗乾坤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p><p class="ql-block">一、未成曲调先有情</p><p class="ql-block">“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本次赛课中,我们的许多老师深谙这一教学规律和心理学特点,且看他们在课堂上是如何“真情”流露的。</p><p class="ql-block">熊丹老师在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时,声情并茂,一下子将学生带进了故事的情境之中,让我们眼前不仅看到了画面,还听到了那声“天地初开时的”巨响,段学海老师在壮烈的配乐声中,深情朗诵陆游一生之中几个关键时期的佳句名作,为学习《示儿》奠定了情感基调,胡歆老师绘声绘色地范读“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你敢吃我吗?”直观、生动,狡猾的狐狸形象跃然眼前,上课伊始,叶静老师激情导语:这画中的景象真美啊!一位杰出的诗人被它深深吸引,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登鹳雀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叶老师以真情的流露振奋学生的内心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刘云泉老师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全是以情激情地鼓励和唤醒,一个温暖的眼神,足以融化冰雪,多么有温度的课堂!黄炜老师以红头自述经历的形式创设情境,在自述时,她强烈的角色代入感让我们的眼前真的看到了那只红头,并体会到红头心情变化,胡为濛老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就激情流淌,十分投入地讲述寒号鸟的故事,学生沉醉其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江南老师安排了欣赏音乐《古琴台》,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走进那个久远年代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人故事,再随着悠远而悲怆的音乐声诵读,终于情不能自已;陈小初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则处处皆情,富含深情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饱含激情的引读,精心设计的配乐小练笔,真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p><p class="ql-block">这些课,他们有的自带“激情”的光芒,或深情地范读,或多情地微笑,或情到真处地点拨,或“激情”满满地梳理、总结;他们有的精心设计“情感”环节,或巧妙导入“课始激情情始生”,或以读促悟“课中悟情情更浓”,或拓展升华“课后谙情情未了”,无论是哪种方式,在教学中所展现出的对文本、对学生、对语文、对教学的“真情”、“热情”、“激情”总如“吹面不寒杨柳风”,那样温暖而亲切。</p><p class="ql-block">二、触摸语文的本真</p><p class="ql-block">语文姓“语”,这是语文课重要的背景和底色,失去了这个背景和底色,就失去了语文的“真”。语文的“真”即“真语文”,体现在三个“语”上: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本次赛课,语文的“真”处处可见。主要表现在:</p><p class="ql-block">1、紧扣语文的“工具性”,重视字词的学习</p><p class="ql-block">如,胡歆老师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新词,重点指导“食、爷、爪、活”等字的书写;张恒老师在引出课题之后,就重点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并适时渗透预习字词的方法指导,叶静老师在引入课题时,就相机进行“楼”字的音形义教学,很精心地指导怎样把“楼”字写美观;刘云泉老师在上课伊始,就以“检查字词认读并总结识字方法”为教学的导入,马柳老师在执教一年级《秋天》一课时,更加重视低段学生识字、写字的教学,整堂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陈小初老师在开课之初,就把扫清字词障碍当作重点来落实,胡海燕老师在授课环节,以“摘桃子、开火车”的游戏识字法来强化字词的学习,胡为濛老师先是给予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的提示,然后检查认读情况,及时纠错,正音,并重点区分“号、当”这两个多音字。</p><p class="ql-block">2、 紧扣过程与方法,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p><p class="ql-block">如,刘云泉老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以填空的形式交流分享,这是一只怎样的鸟?()的小鸟()的羽毛()的肚皮等,还指导学生仿照例句,仔细观察,用对比的写法,描写一种小动物;黄炜老师设计故事梗概补白,让学生填充,既而感知故事的大意,陈小初老师在课的终末设计“读写结合,升华‘情深’的环节:拿起笔,写出你鼻子一酸的情感经历,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书面表达,江南老师在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伯牙和子期心意相通的知音情深之后,相机鼓励学生进行小练笔:如果你是伯牙,遇到子期这样的知音,你会对他说什么?顺理成章地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p><p class="ql-block">3、紧扣语文的“人文性”,重视熏陶感染</p><p class="ql-block">本次赛课中,绝大多数老师都能充分借助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他们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运用得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情感熏陶。如,熊丹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盘古“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段学海老师执教的《示儿》让我们又一次走近了陆游,感受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叶静老师执教的《登鹳雀楼》,巧妙地渗透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刘云泉老师执教的《搭船的鸟》,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陈雯老师执教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引导学生在猜想和预测中感受到老屋的善良和爱心,胡为濛老师在执教《寒号鸟》一课时,润物无声让学生明白“凡事要做长远打算,要脚踏实地”的道理,陈小初、江南、张恒、胡梦香老师深入钻研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既而感受人间温暖和人生真情。</p><p class="ql-block">我非常喜欢肖培东老师的一段话:“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我想,它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盏灯,寻着这盏灯的光亮,我们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迷失。</p><p class="ql-block">三、朗朗书声就是朗朗乾坤</p><p class="ql-block">母语是可亲的,优秀的语文老师都能够懂得:触摸她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课堂上的朗朗书声就是孩子们的朗朗乾坤。在本次的语文课上许多老师都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这一教学理念,重视读的环节设计,关注读的方法指导。</p><p class="ql-block">学海老师课堂上情到真处的范读,小组间有感情地合作读,师生身临其境地配乐读,一浪高过一浪的引读,诗人的那份爱国情怀已如同一粒种子在多元形式的朗读中悄悄地埋进学生的心底,胡歆老师指导学生读出“扯着嗓子”的感觉,以读促悟,既而体会狐狸的狡猾,叶静老师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通过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师生齐读,达到了“明诗意,悟读情”的目的,熊丹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读出了天地分开时的画面,让学生在“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的情境朗读中,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艰辛和高大形象,云泉老师精心点拨,指导学生读出“翠鸟”的美丽,通过品读“冲、飞、衔、站、吞”感受翠鸟动作的敏捷与灵活,黄炜老师设计了红头和青头角色朗读,学生边读边悟,感受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惊险,陈雯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从而感知故事在情节上的相同,明晰“反复结构型童话”的特点,陈小初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朗读指导课文中的“四个镜头”,以读激情,充分理解母亲持家的不易,感受作者对母亲无比怀念和感激之情,江南老师设计的自读、有节奏地读,配乐读,入情入境地读,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高山流水,知音情深”,胡为濛老师的课上,学生多次朗读后,有学生依然评价朗读的语气和感情还不够时,教师相机进行朗读示范,读出了喜鹊的真诚和寒号鸟的不耐烦,对于平复课堂秩序和理解文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马柳、吴读涵老师的拼音教学上,教读声高亢洪亮,拼读声不绝于耳,小组赛读此起彼伏,读着读着,真的就会拼了。朗读真的是美好的!语文课只有通过“读”这个诗意的途径才能把学生带到母语温暖的怀抱中。</p><p class="ql-block">四、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p><p class="ql-block">“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这句著名论断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乃至教学观念的冲击和解放。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不能只是谨慎小心地匍匐、徘徊在“教材“的话语光环里,满足于教材宣讲、一意灌输,教材不是教学的终点站,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来看看本次赛课中,我们的老师们是怎样践行这一理念的。熊丹老师在指导学生品读盘古身化万物后,相机出示了一个想象补白的拓展训练:盘古身体的哪些部位还会变成什么?学生跳出文本,丰富想象,在补白中感受盘古的无私和神话的神奇,段学海老师在古诗教学中,不止停留在《示儿》这首古诗的本身,他整合了陆游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古诗资源,还通过对比拓展诵读《题临安邸》,这种“群读类学”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视野的开拓,刘云泉老师在指导学生从外形、动作等方面来观察翠鸟之后,重点设计了“如何写好动物?”的练笔环节,学以致用,陈小初老师在教学的尾声,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如同作者那样,将心中涌动的爱的暖流化为文字尽情释放,胡海燕老师带领孩子领略文本中黄山几处代表性的奇石之后,多媒体展示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鼓励学生来给石头取名字,胡梦香老师在新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了自选作业: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成长路上,沐浴父母之爱,和大家分享你的爱的故事吧。2、你想对妈妈说什么?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升华情感,另一方面,很好地将文本与生活密切联系,促进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p><p class="ql-block">“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实际的教学中唯有走出教材这个例子,才能让学生走进真正的语文,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文本以外的东西。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奋斗的目标。</p><p class="ql-block">以上四点是我个人对本次赛课最深刻的整体感受,其实,许多老师的课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他们有的精于教学的组织,像为蒙老师,课风朴素,她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口号,学生便心领神会,师生之间达成了一种莫可名状的默契;他们有的细于平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像叶静老师(以两节课为例),她自己较强的语感自不必说,学生也训练有素,真的读出了情,读出了意,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叶老师平时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和语感的培养;他们有的潜心会文,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内涵,像我们的小初老师和张恒老师,在课堂上,驾驭自如,解读深入,讲析深刻,点拨巧妙,我想,这份教学底气是源于他们“心中有本”。</p><p class="ql-block">“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每个老师的身上总能找到需要学习的东西。</p>

老师

学生

语文

教学

朗读

文本

指导

教材

感受

大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