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故事演绎:圪垛村一日

顾桐

<p class="ql-block">出镜:小凤 黄老</p> <p class="ql-block">位于太原西山深处的圪垛村,是农耕时代存留的一个典型标本。事实上,这种“标本”在整个大山的褶皱里还嵌有很多。只不过是,它历史久远且有“知青遗迹”,而被当下兴起的怀旧旅游所青睐,由此延续了一息活气。其他“标本”,则更多的是整村圮废破败、了无生息,用“十室九空”形容它们的凋蔽,可说是具有相当温情的描述了。当汽车在盘山公路逶迤行驶时,山坳中、土梁下、石坡间,这种情形不断跃入眼帘,教人一声叹息,怅然若失,无复他言。于此深秋之时,借唐代刘长卿的一句诗,极为贴合:“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文明做为一种悖论,在山乡不可遏止的渐次衰亡中,体现的最为深刻充分,那种富有诗意、慢调生活的景观,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如“一径野花香,孤村春水生”,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等,不复再见。一种文明的到来是以一种文明的消失为巨大代价。这叵为无奈。</p> <p class="ql-block">前天,我们一行十人驱车来到圪垛村,不是追寻它的过往而发思古幽情,而是借残垣断壁的老村背景,做一次人物情境的摄影玩乐。出镜者小凤与黄老是大家的好友,且与镜头天生有缘,让他们扮为山乡夫妻来演绎画面故事。这种拍摄,当然不会是解读曾经的生活,只是城市人群的美好摹想。或也是用光影形式向老村致敬并延续它的余晖。</p> <p class="ql-block">(注:据有关资料,圪垛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己有600余年历史。“圪垛”为方言,意为小山、土丘,多用于村名,据称,仅太原市就有二十余个“圪垛村”。目前,此村也己荒废破败,无村民居住。只是在村西边一片场院修复了当年的“知青点”以吸引游客。对此,真小拾而大遗。在村里,我见到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老旧器物,如窗棂、磨盘、石臼、米斗、老缸、陶罐、柳编……这些无以数计的映射农耕文化的物什,散落于房头院落,一任风雨剝蚀与杂草掩埋,无人投以惜爱目光。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感谢参与此次拍摄的所有朋友们。更向为此次拍摄,无私付出并辛勤劳动的超爱夫妇并冯兄瑞青致以深深谢意。)</p> <p class="ql-block">(顾桐/摄并撰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