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十一”,与在上海的同学相商,抽个时间来南京转转,商议结果定在10月22—24日。日期一定,时刻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毕竟自分离后,五十多年的时间,同学之间相见甚少,很是想念。<br data-filtered="filtered">10月22日星期五下午,上海的同学们到了南京。晚上,大家相聚一堂,接风洗尘,共叙同学情谊。当年的俊男靓女,如今虽已见风霜,但容貌未变,精神依旧。 永和园--同学相聚随影 永和园--同学相聚随影 永和园--同学相聚随影 永和园--同学相聚随影 永和园--同学相聚随影 既然来到南京,就要品尝一下南京的特色小吃,加深一下对南京的印象。 永和园--南京特色小吃随景 同学们下榻的酒店距我们聚餐的永和园仅一路之隔,餐后下来,天色已晚,灯光照耀之下,别有一番景色,拍下几张照片留作纪念。 金陵状元楼--夜景随影 金陵状元楼--夜景随影 金陵状元楼--夜景随影 选择金陵状元楼住宿,主要是它毗邻南京著名的景区--夫子庙,其南侧即为夫子庙景区的东入口,夜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极为便利。<br data-filtered="filtered">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 夫子庙--夜游夫子庙随景 夫子庙--夜游夫子庙随景 夫子庙--夜游夫子庙随景 夫子庙--夜游夫子庙随景 夫子庙--夜游夫子庙随景 夫子庙--夜游夫子庙随景 10月22日,农历九月十七,此时的月亮仍是圆的。在秦淮河边赏月,别有一番情趣。 夫子庙--秦淮河赏月随景 夫子庙--秦淮河赏月随景 夫子庙--秦淮河赏月随景 夫子庙--秦淮河赏月随景 夫子庙--秦淮河赏月随景 夜游夫子庙,乘游船赏秦淮河两岸的夜景,是必不可少的。虽古时歌舞笙箫情景已不复存在,但灯光璀璨、繁荣似锦的景观依旧。 夫子庙--乘游船观赏秦淮河随景 南京夫子庙,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江南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 夫子庙--夜观夫子庙随景 夫子庙--昼看夫子庙随景 夫子庙--昼看夫子庙随景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夫子庙学宫东侧,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夫子庙--江南贡院随景 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夫子庙--中国科举博物馆随景 夫子庙--夜观中国科举博物馆随景 团长有早起锻炼的习惯,锻炼的同时,随手拍下了夫子庙景区清晨的景色。去掉的晚上人潮如流、声音鼎沸的喧闹,景区里显得哪么的清新幽静。 夫子庙--清晨夫子庙随景 夫子庙--清晨夫子庙随景 10月23日星期六,天气为近期少有的晴。按照计划,今天上午将游览中山陵。<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中山陵--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中山陵1961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山陵--导游全景图 由导游全景图知,我们乘车到停车场后,须经人行步道--中山陵景区入口--中山陵南广场。 中山陵--人行步道随景 中山陵--景区入口景观石随景 中山陵--景区入口景观石随影 中山陵--景区入口随景 进入景区大门,不远便是景区南广场。站在南广场向北瞭望,陵墓建筑群映入眼帘。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中山陵的入口处为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中山陵--博爱牌坊随景 中山陵--博爱牌坊随影 中山陵--博爱牌坊随影 中山陵--博爱牌坊随影 由博爱牌坊前行所看建筑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青色象征着苍天,所以,青色琉璃瓦蕴含着天下为公之意。 中山陵--陵门随景 再进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12米,高约17米,一块高约9米的碑石上刻着由当时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中山陵--碑亭随景 中山陵--碑亭随景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 中山陵--眺望祭堂 中山陵--眺望祭堂 祭堂是仿宫殿式的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门,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代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进祭堂拜谒,需由祭堂东侧的回廊绕行排队。因防疫的需要,进入祭堂的人,只能沿孙中山先生坐像环绕半周,且祭堂内禁止拍照。 中山陵--祭堂回廊随景 中山陵--祭堂回廊随景 站在祭堂所在平台回首眺望,中山陵的整体布局犹如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中山陵--回望随景 中山陵南广场南边缘,立有一铜鼎--孝经鼎,高4.25米,腹径1.23米,重万斤。这只铜鼎是1933年秋由戴季陶和中山大学的全体师生捐赠的。壁上铸"智仁勇",内藏六角形铜牌,上刻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 中山陵--孝经鼎随景(正面照有些背光) 中山陵--孝经鼎随景 按照安排,上午我们游玩了中山陵,下午将参观南京博物院。<br data-filtered="filtered">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是中国三大博物院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现为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南京博物院--博物院随景 南京博物院--博物院随景 南京博物院--博物院随影 南京博物院--博物院随影 南京博物院--博物院随影 南京博物院--博物院随影 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历史馆,该馆常设"江苏古代文明展",全方位呈现江苏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南京博物院--江苏古代文明展随景 江苏古代文明展正门左侧的展厅--远古印象,展示远古时期生活在江苏一带的动物化石。 南京博物院--远古印象随景 南京博物院--远古印象随景(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早寒武纪世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br data-filtered="filtered">进入江苏古代文明展,首先看到的是先史时期,生活在江苏的先民历史发展。 南京博物院--江苏古代文明(先史时期)(左上图--旧石器时期的工具,左下图--新石器时期的工具;右图--新石器时期的陶器) 由图可知,旧石器时期,人类虽然开始使用工具,但这些工具是天然的。而新石器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则是经过加工。随着工具种类的增加与细化,雕刻比较精细的玉饰件也出现了,其中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良渚先民通天神、显权威的神秘象征物。 南京博物院--江苏古代文明(先史时期)(左图--人鸟兽玉饰件,右图--玉琮神人兽面纹饰) 吴越春秋时期,青铜器、陶瓷器以及玉器等代表文物,体现了先民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精巧雅致的审美情趣。 南京博物院--吴越春秋(陶瓷器) 南京博物院--吴越春秋(青铜器) 南京博物院--吴越春秋(左图--青铜云纹虎钮錞于,右图--青铜错金银立鸟几何纹壶) 汉代工艺发达,成就斐然,主要体现在铜器、玉器、漆器等用品的制作及装饰上。 南京博物院--汉代展品随景 南京博物院--汉代展品随景 东汉末年以后,即公元三世纪--六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使濒于毁灭的汉文化得以保存与发展。 南京博物院--六朝时期随景(石兽) 南京博物院--六朝时期(生活用瓷器) 南京博物院--六朝时期(左上图--陶牛车,左下图--陶俑;右图--陶雕) 南京博物院--六朝时期(青瓷鸟兽人物堆塑罐) 隋唐时代,江苏的农业稳步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手工工艺品日益精巧,城市生活繁花似锦。 南京博物院--隋唐时期(三彩陶瓷) 南京博物院--隋唐时期(左上图--画彩陶俑,左下图--三彩陶俑;右上图--陶俑,右下图--陶舞俑) 南京博物院--隋唐时期(三彩陶双鱼瓶) 南京博物院--隋唐时期(扬州铜镜) 宋元时代以后,江苏工商业兴盛,文化科技发达,社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丝麻棉业生产逐渐专业化,髹漆工艺不断提升,商品远销海外。 南京博物院--宋元时期(左上图--青釉堆花瓷瓶,右上图--青釉五嘴瓷盖罐;下图--白地黑花开光童子莲雁纹瓷枕) 扬州从宋代开始成为髹漆重点产区,至明代更是发展成为髹漆中心。 南京博物院--扬州漆器(上图--牛郎织女文雕红盘、山水人物文雕红盒;下图--黑漆描金报捷图长方盒) 宜兴,从宋代开始用当地特有的一种陶泥--“紫砂泥”,制作日用陶器--紫砂器,其中紫砂壶最为有名。 南京博物院--宜兴紫砂壶 苏绣,宋代初具规模,明代形成风格,清代为鼎盛时期。 南京博物院--苏州刺绣(龙袍) 南京云锦起源于元,盛于明清,以富丽华贵、绚烂如云霞,又主要产于南京而得名。<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南京博物院--南京云锦 下面一组永宣青花瓷器,釉质温润如玉,青料发色浓重,为明代早期官窑瓷器珍品,郑和下西洋对外经济交流的佐证。 南京博物院--永宣青花瓷器 参观南京博物院,增进了对江苏历史进程的了解,深感中华文明的赓续前行。<br data-filtered="filtered">10月24日星期日上午,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一行游览了牛首山。<br data-filtered="filtered">南京牛首山,又名天阙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是金陵四大名胜之一,因山顶东西双峰形似牛头双角而得名。一座牛首山,半部南京史。牛首山风光秀美,素有“春牛首”之美誉。 牛首山--景区东入(出)口随景 牛首山--景区东入(出)口随影 牛首山--景区东入(出)口随影 牛首山--景区东入(出)口随影 牛首山文化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佛顶宫、禅境大观、佛顶塔、佛顶寺、牛头禅文化园、郑和文化园、岳飞抗金故垒、隐龙湖...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主要游玩佛顶宫,进而游禅境大观与佛顶塔,远观牛头禅文化园。<br>步入牛首山文化旅游景区,遂乘景交车到达终点站--佛顶宫,前行不远即到登佛顶宫区域的入口--佛顶圣境。继续前行,便是登佛顶的石阶步道,宽阔整齐,两边种植银杏树,衬托景色肃穆。举首眺望,佛顶塔就在上方。 牛首山--登佛顶宫随景 石阶尽头为一宽阔的平台--无忧广场,以广场东侧无忧门而命名。无忧门内壁画再现了悉达多太子出生于无忧树下的场景,门的上方雕刻是太子降生后,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仿佛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我当安之。” 牛首山--无忧广场(无忧门) 由无忧广场登佛顶宫,可分为两路,一路可沿石阶而上,费力费时,故此路多为下山时而用;另一路则是乘扶手电梯。我们随众乘电梯登佛顶。 牛首山--佛顶宫随影 牛首山--佛顶宫随景 作为佛顶圣境区的核心之一,佛顶宫坐落于牛首山西峰之处,建基于历史遗留矿坑之上,与佛顶塔共同构成牛首西峰新景象,与牛首东峰遥相呼应,再现牛首"双峰双阙"并峙的宏伟盛景。整个佛顶宫以佛祖顶骨舍利供奉为主题,外部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个部分,寓意外供养和内供养。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覆盖在小穹顶之上,象征着佛祖的无量加持;小穹顶下部为莲花宝座造型,上部为摩尼宝珠造型,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br>佛顶宫内部由地上部分的禅境大观和地下部分的地宫构成。<br>禅境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内部净高约41.2米,涵盖了地上三层。整个空间面积超过6000㎡,呈椭圆形,以黄、白、灰三色为基调,布置出人间山水,从而让人们在行走之际领略禅意。中心为全铜铸造的释迦牟尼卧像,全长7.5米,表面仿以汉白玉材质,能360度缓慢地旋转,表现了佛祖宁静、安详的涅盘境界。 牛首山--神境大观随景 牛首山--神境大观随景视频 地宫位于佛顶宫地下三十多米,分为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两个空间。舍利大殿亦称千佛殿,千佛殿以红色、黄色和暗金色为主色调,空间呈穹窿状,平面为椭圆形,中心最惹人注目的是供奉佛祖顶骨舍利圣塔,塔高21.8米,造型基于大报恩寺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造型,取象于敦煌莫高窟中的倒立须弥山形中心柱,象征了清净庄严的华藏世界。塔的四面,每一面都树有一尊坐佛;塔的的四角,每一角都有一天王守护。 牛首山--地宫千佛殿佛祖顶骨舍利圣塔 佛祖顶骨舍利圣塔四面对应的墙壁上都有一尊佛,每尊佛都是用整块玉雕刻,外面用金箔包裹。 牛首山--地宫千佛殿四方佛 舍利藏宫里供奉着佛祖的佛顶真骨舍利,不对外开放,故在千佛殿摆放一照片,展示给游人。 牛首山--地宫佛顶真骨舍利照片 佛顶塔是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高度约88米,佛顶塔建筑面积5065平方米,九级四面,与明代弘觉寺塔相为呼应,重现历史上牛首山"双塔"的恢弘格局。整个佛顶塔造型宏伟,尽显唐风古韵,登塔望远,可尽收牛首山四季美景。 牛首山--佛顶塔随景 牛首山--佛顶塔上观佛顶宫(佛顶宫周围黑色大理石池内如有水,可拍出倒影景色,更加好看) 牛首山--佛顶塔上观景 牛首山--佛顶塔上观佛顶宫随影 牛首山--佛顶塔上观牛头禅文化园随影 由佛顶塔下来,结束了牛首山的游览,沿石阶而下,经无忧广场、佛顶圣境,转至回返景区出口的景交车站。牛首山游览的结束,意味着南京游的圆满结束,拍张照留作纪念吧,有机会同学们下次再相见。<br> 牛首山--登佛顶宫留念 <div><br></div><div><br></div><div>注:部分文字来源于有关资料;部分图片由团友们提供。<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