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韵概览

湖北仁美

<p class="ql-block">基于许多诗人写了一辈子诗词,还不知道诗词的渊源和与诗词有关的许多概念,我决定本讲稿从这方面写起。不了解诗文化的历史,你就无从站在某种高度去评判诗作品,你只能是一个诗学方面一知半解的人云亦云者,你也或者永远只是一个诗词的模仿者,而非创作者。</p> <h1><b>中华诗韵概览</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讲人/杨明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一项重要文学体裁的诗文化,古往今来,从未失去她自身的魅力,文人骚客们常常以诗歌的形式咏物颂志,抒发情感,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谈诗不能不谈到韵,这是因为,自古以来诗一直是归类为韵文。诗也是中华文学宝库中最早的文学体裁,自周时春秋至于今,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在诗的基础上衍生的韵文文体,从春秋诗经,到战国楚辞,汉时乐府、汉赋,六朝骈体文,以及后来的宋词、元曲,现在的自由诗等,但最终作为各种韵文母体的诗,却能独树一帜,表现出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吐故纳新、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发展的历史,因此,每一个时代的诗文化,也会有为了适应新文化现象而产生的衍生体,比如上述各个时代出现的韵文。也由于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文化现象的产生,每一个时代所产生的诗的衍生体,大多也会随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现象的兴衰而兴衰。而诗作为各种韵文的母体,其地位从来没有变化过。就好比一颗参天大树,她的枝节不断地被修理,而干却一直挺拔而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既然所有的韵文文体都出自诗,那么,广义而言,所有韵文文体,都应该属于诗文化的范畴;但是,狭义而言,诗就是诗。因为,每一个时代虽然衍生出那个时代的新的韵文文体,但诗的文学表达形式从来没有因为有了新的韵文表达形式而失去自身的存在价值,并且,在每一个时代里,诗总是最重要的文学表达形式之一。不管哪一种新的韵文产生之后在当时有多盛行,但诗体自身总是能够与其并驾共存。比如,宋朝盛行填写词牌,但每一个词人也同时就是诗人,他们在写词的同时,也从来不忘写诗。这,也许就是诗能够有如此旺盛生命力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凡是韵文,就得讲究韵味,否则,就不该叫韵文。有人把诗归为两类,按照有无押韵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我觉得这很不严谨。诗体既然是韵文的一种,没有韵的成分,怎么能够叫诗呢?现在很多人写新诗,只是把文字拆解成诗歌的排列形式,就称其为诗,那只是排列方式发生变化,没有韵的存在,本质上依然属于散文文体。为此,我曾经给关于这个话题讨论的诗友们打个比方,一个女子剃了光头,本质上她依然还是一个女子;一个男子穿了裙子,本质上他依然还是一个男子。判断一个人是男是女,不是看一个人的外在形式,而是看一个人的生理特征。同理,判断文学体裁,也是看文字符合哪一种文学特征,而不是靠如何排列。把没有韵的文字称作诗,就好比把阴阳人判断为男人或女人,都是笑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上有没有无韵的诗作?应该说没有,说有,肯定是因为存在有人不合理的划分,而不是真有。早期先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难度很高,因此成文力求简单,会出现类似于诗体的阅读习惯,但那不是诗。再加上古韵与今韵读法上存在偏差,有些在古代押韵的句子,现在看来并不押韵,所以,是否韵文,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很难判断。唐宋以来,韵文多被格律化,已经几乎不存在无韵的诗句。那么,现代人何以又出现无韵诗?这里有两个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先,清末中国有一批仁人志士赴西方留学,他们在那里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带回不少西方诗人的名作,但由于其文学能力有限,没有能力把原作押韵翻译,这便在中国出现了最初的不押韵的所谓外国“诗”。其次,19世纪,美国自由诗创始人惠特曼开始了不押韵的自由诗创作,起初也曾经饱受诟病,但之后被广泛接受,五四运动前后,影响到中国。而在这之前,每个国家的诗人,都是按照母语的押韵要求押韵而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由诗能够在中国被广泛接受,主要是因为自由诗没有太多的规则桎梏,比较容易上手,也由于读多了从外国翻译过来的那些不押韵的“诗句”,就习惯了这样的表达方法。但必须说明的是,很多人对于不押韵的诗句的赞赏,只是出于对其内容的认同,就是说,那段文字成功地让他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但切记,你叫好的是内容,而不是我们要谈的是文体形式。不管什么文体,只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都是佳作,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一个成功的表达,就把不属于诗的文字也称为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你可以写不押韵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但你无权说那是诗,你不能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写出押韵的诗句,就随意改变诗的定义。自由诗可以不限制字数、句数、段数,甚至可以自由排列,但不能改变韵文与散文之所以有所区分的根本——韵。诗,不能公母不分。自由诗影响到中国并被广泛接受,与中国历史上某阶段的确存在不严谨的所谓“大家”——他们对于诗的定义之草率与不负责任——有关,是“自由诗可以不押韵”这种错误认知之所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字词典里有许多经不起推敲的定义,在诗学方面就存在很多,我们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与认知,应该是批判地接受,而不应该囫囵吞枣。不加甄别地接受一切说法,只能是以谬传谬。就拿诗的定义来说,我们一起查查词典:1、《辞源》:“以韵律歌咏之文体。”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3、《辞海》:“文学的一种样式。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4、《新华字典》:“诗,一种文体。形式很多,多有韵,可吟咏朗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以看到,《词源》、《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基本上肯定了诗应该具有押韵的特点。但《辞海》的释义,就前后矛盾。一方面指出,诗应该具有“节奏和韵律”,却同时又说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新华字典》里的解释也不好理解——“多有韵”,就意味着没有韵的文字,也可以称诗。这也是自相矛盾的释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朋友说,世界在发展,文化在进步,为什么就不能存在多元思维?我想说,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体现了世间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共同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法则。任何发展的东西,除了新发现中无法直接归类的事物之外,应该尊重既有的认知。多元,也得看相对于什么来说,可以体现在形式上的增减,而不能改变其本质内涵。反映在文学体裁上,广义而言,只有韵文与散文之分。把一段散文文字拆开,按照诗体的形式排列,只能是散文在形式上的改变,散文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如果可以因为形式的改变而称作诗,那么,世界上所有文字,都可以通过重新排列文字而成诗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想体现其多元化,把其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也只能在散文类里提供归属,叫做“诗体散文”是最恰当不过了——诗的排列形式,散文的文学本质。押韵而作的文字,哪怕不拆开而连续排列,也是诗的语言;不押韵而作的文字,你就是按照诗的形式排列,依然是散文——诗体散文——本质决定归属。我听过清华大学特聘古典文学教授王步高老先生的讲座,他说了这样一句话:“那些不押韵的所谓现代诗,严格来讲,那不叫诗。”——他是对的,符合情理。这个理,前面已经论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面提到,诗是所有韵文的母体,韵文文体很多,发展到现在,现代诗已经很盛行。现代诗,由于其有很强的自由排列与表达的特征,也称为自由诗。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文学体裁,但也必须清楚,自由诗是属于作家协会讨论与运作的范畴,诗联学会,是以研究与传承古典文学体裁(诗词曲赋等)为目的一个专业学会,应该谨记自己的使命。也因此,我们需要去发现这方面的人才,使能者为我之师,为后进者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从而能够让我们一起以古典文学的形式,为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而努力。这就是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关于古典文学,最常见的体裁就是律诗与词牌,这两者,同属于格律文体。什么叫格律呢?格,就是格式,律,就是规则。简单地说,诗词,就是有一定的格式,需要遵循一定的相关规则的文学形式。我们现在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古代诗句,未必就全是格律诗。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这是格律诗出现后受其影响押韵而作的古体诗,而非格律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为受格律诗影响而作?就是说,格律诗是押单韵而作,不能变韵,有一定的声律与对仗规则。但格律诗出现以前的古体诗,虽然也讲究押韵而作,但是没有具体的押韵规则,可以单韵押,也可以变韵押;可以一句一押,也可以多句押韵;每句话的字数,没有具体的要求,可以一致,也可以根据表意的需要随时变换增减;句子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散句存在,也可以以对偶的形式存在,不拘一格。有学者把按照格律诗要求创作的绝句,称为“律绝”,按照古体诗形式创作的绝句,称为“古绝”,把“五言”、“七言”对仗句称作“半绝”,我觉得很合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等,这就是格律诗。这是因为,它们遵循了格律诗的相关要求。当然,并不是说,格律诗就一定是好诗,懂格律,写不出水平,不能称作好诗;不懂格律,写出水平,照样是好诗。评判作品优劣,不在于文学的形式,而在于表意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格律诗由于其兼顾了声韵规则的形式美,在同样表意准确与合理的基础上,具有更高的艺术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喜欢古典文学的朋友们,不妨去做一些有益的尝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一个人写了一首古体诗,你用是否符合格律来点评,说人家这不合律那不合律,只能是自己一知半解。练习写作格律诗,有文字功底的人,只要知道了相关要求,马上就可以写出高质量的诗文,但大多人做不到。如果你的文字功底较差,那么,所写文字不会好哪里去。不过,如果一个人的文字虽简单俚俗,却能做到通俗易懂,表达婉转,文字生动,遣词得当,幽默诙谐,就可理解为打油诗,那也是不错的;如果以白话文的句式来写古典诗词,很可能连打油诗都谈不上,被戏称做“老干体”。这里也提提民间的顺口溜,只要能够做到幽默诙谐、不落俗套,能够被大众认可,也是值得叫好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油诗也是旧体诗的一种,即俳谐体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重字等要求。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据说是唐时乡下一位很平常的读书人张打油所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打油曾经做《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笼。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是言雪的,却在诗中对“雪”字只字不提,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描绘雪景,对江上的、井口的、黄狗的、白狗的雪中形象神似地跃然纸上,其格调诙谐幽默,悦人耳目,易于阅读与熟记,也便于传播。从此,张打油一鸣惊人,打油诗体千古传诵,后历代都有打油诗作,包括苏东坡这样的诗词大家。“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这就是苏轼所写的一首打油诗,诙谐幽默中,把眼前的生活与心情以闲适文字表达出来,引人捧腹的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因此,一首好的打油诗,也是很难得的欣赏,绝对不比其他形式的诗句穿透力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顺口溜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其语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韵”,其次,顺口溜节奏鲜明,节拍感强,一般是两字一拍,也有一字一拍或三字一拍的,读起来跌宕起伏,错落有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单位曾经在上世纪1990年出过一次大事故,到了年底就有个顺口溜:“麻将打到天亮,火车跑到山上,工长还是工长,年底照拿奖状。”这是为了讽刺和调侃当时的官员,指责他们弄虚作假,掩盖事实真相,不对责任人进行处理。还有当今社会流行的几句话:“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下舞池三步四步都会,打麻将五夜六夜不睡,玩女人七个八个不累,收礼金成千上万不退。”等等,这也是对当今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这些大家乐于传诵,并易于熟记的句子,也是很好的艺术享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只有了解了古典诗词的基本情况,才能分清楚诗文体裁,进而正确地评价他人的诗作,才能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诗作水平。对诗词有了基本的认识,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就可以随意创作诗文。当然,真正创作起来,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掌握,要知道每一种诗体的具体规则要求。比如律诗,有多项要求,其中最难掌握的就是平仄、对仗问题,但基本格式就那几种,开始的时候最好照谱填词,慢慢适应各种规则。平仄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你认为可以最准确地表达意境的词汇,未必就刚好符合平仄要求,这样你就必须另找能够合乎平仄要求的词汇代替,如果一个人的词汇量不够丰富,那就很困难了。关于对仗,难度更大,要求也更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词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码,和任何一种文学体裁一样,重在表意。古典诗词的重要特点是,遣词恰当,语言精练,表意准确,感情丰富,如果把诗词口语化,那就只能是“老干体”了。但是,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始终把握表意第一的原则,如果为了语言华丽,或者为了格律的要求,不惜违反正常的语法习惯,滥用辞藻,却最终使得自己的诗作牵强附会、辞不达意,贻笑于大方之家,那就得不偿失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事总得有个开始,只要您努力,都会熟练掌握。衷心希望,能够与所有喜欢古典文学的朋友们一道,共同为传承古典文学而努力!谢谢大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