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工行 “书香工行”活动——美文推荐(第二十五期)

喻韵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平语近人》心得体会</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连云港灌南支行 祁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作为刚刚步入工行大家庭的新人,在熟悉环境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是不可少的,我重拾《平语近人》这本书,细读后我有了航行的方向,不怕迷路,迷失方向。 <br> 平语,是平实晓畅的语言,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现在的我虽不能参透每一句话的真实含义,但是看着东京奥运会中那一个又一个的小将为祖国取得荣耀时,不得不感慨: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精辟论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学习,教育中,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从“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从这三方面引导我们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 <br> 首先,“为何学"是学习目的。如果没有建立和制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在长长的求学路上是很难坚持到底的。所以,快速熟悉工行的规章制度,切实的了解工作岗位的职责所在,不懂不会的地方多上网自行查询,或者向前辈们请教,尽快适应环境;建立自己的理想,凭借对追求理想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在求学的路上努力学习。 <br> 其次,“学什么",我认为要紧随工行的发展要求,钻研自己的领域,将前人的经验传承在自己的领域中,学以致用,创造属于自己的服务态度。现在我的专业知识多余减薄,自己的专业领域过于贫瘠,需要不断学习,避免本领的恐慌。我需要做的是多看多学,学习前辈们是如何同客户交流,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学习专业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知晓工行的各大政策和活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把客户来我行需求铭记于心,接待客户时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br> 最后讲的是"怎么学"。出自《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切磋琢磨,导致学识浅薄,夜郎自大,形成井底之蛙的局面。而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学习不能仅依靠教学内容,而应该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围绕着自己的本职专业,拓展更多专业和部门的业务知识和更内容从而使自己的技能更上一层楼。 <br> 《平语近人》蕴含了中国上下传统文化五千年的辉煌,正确地引导当代青年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是引导我们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收拾行囊,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让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学习武装自己,以实干笃定前行,以梦为马争朝夕,不负青春好年华! </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心灵之旅</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金融案鉴——金融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读本》有感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南京溧水支行 魏文秀</div><div><br> 近期,我阅读并学习了《金融案鉴——金融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读本》。读完全书,我对“把寻常的人生过好,才是最不寻常的事”有了新的认识角度。 <br> 职务附有权力,当权力和私利挂钩就会逐步沦陷。比如,亓某,银保监会某省监管局原党委书记、局长,而立之年便担任副处级领导干部,职级越大、思想越滑坡、行为越张狂,从“小恩小惠”来者不拒,到主动索取大小财物;从为自己谋私利,到为家人谋私利;行迹败露时不想着主动向组织坦白,还想方设法狡辩并抱有侥幸心理。 <br> 欲望永无止境,一旦心里有了不平衡就会快速失衡。比如,徐某,中国证监会某省证监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红色家庭出身,25岁便进入某省政府办公厅工作,当他见识了前同事等人的奢华生活,觉得自己干了16年副局才转正,心里不平衡,于是便开始了敛财之路,并将此看成是自己理应得到的一种“补偿”。 <br> 无论是利用权力换取私利的亓某们,还是因为心态崩塌用敛财当做补偿的徐某们……他们均不把权力携带的责任当回事,责任成了空谈,而权力却露出暧昧的笑容。他们尝到了一点甜头后,不仅放弃了纯洁内心对于责任的坚守,还麻痹自己、去为自己开脱——他们成为了彻彻底底的私利奴隶。他们的言行举止侮辱侮辱了“为人民服务”的雄壮誓言和共产党员的纯洁政治初心。<br> 当一个人在某一时刻开始了对“享受”的不抵抗,那么他为人民服务、用好公权力的态度城墙就已经产生了裂缝。裂缝扩大只是早晚问题,但两面派的姿态却早早站上了工作和生活的舞台。他们想尽办法努力遮掩缝隙的同时又忍不住放大缝隙获得更大“享受”,多么矛盾、多么可笑,多么荒唐。<br> 翻看案件后面的忏悔材料,都写得那么对仗和工整,那些忏悔自我剖析的“一是二是三是”是真的发自肺腑,还是长久以来写习惯了的假意自我剖析,我们无从得知。也许痛哭是真实的、后悔是真实的,但罪恶终究已成事实。 <br> 这趟心灵之旅是寻常还是不寻常,你自有定论。我们不必较真于工作和生活是该分开还是融合。工作是生活的一种延展、扩充和丰富的方式。希望我们都能拥有积极正向、自我肯定、反思总结的态度底色,拥有在黑暗中即便小心翼翼也敢于鼓励自己继续前行的勇气,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积极过好自己的生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