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是个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六朝古都。故宫长城颐和园,鸟巢鸟蛋大裤衩。悠久的历史文明,交融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当你穿进静寂的小街,步入古老的胡同,又会感受到另一种深层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从长安街往南进入闹市口大街,前行大约100米,就看见一条东西向的小街,“新文化街”的蓝色牌子映入眼帘。今天就在这条街上和周边走走看看。</p> <p class="ql-block">新文化街原来叫石驸马大街,东西走向。原本是明代北京城内的一条老胡同,因明宣宗的驸马石都尉的宅第在这里,所以而得名。从明宣宗年间至今己有近600年历史。1965年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鲁迅先生,石驸马大街改名为“新文化街”。</p><p class="ql-block">这条街并不宽,基本上是一条机动车单向行车路。街的北边保留的老落院和平房多一点,南边不少地方都拆建成新的居民楼。本就不宽的街道,街南边还停泊了不少汽车,更显道路狭窄。总之,就是一条极普通小街。</p> <p class="ql-block">★ 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文化街137号)</span></p><p class="ql-block">进入新文化街,自西向东走不多远,路北一组灰墙黛瓦的建筑映入眼帘,隐约看出三开两进的前堂,退远看东西厢房等任然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粗大的门柱和飞椽,表明它不同凡响。红色的门脸中间贴着号牌:新文化街137号。</p> <p class="ql-block">屋脊上的“五脊六兽”、精致的砖雕和瓦当,无不暗示出它曾经的威武。</p> <p class="ql-block">从正门走进去,是一番北京大多数老四合院“难堪”的景象:老宅子面目全非,乱搭乱盖最大限度塞满大杂院,增添了多条逼仄弯曲的羊肠小道。据说住的也大多是周边的打工族。</p> <p class="ql-block">这并非此街的特产,北京的大杂院大都是这副德行。</p> <p class="ql-block">好在这些不起眼的小角落,地上还算打扫得比较干净。</p> <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在门脸的东边,找到一块青铜铭牌:西城区文化保护单位“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按现在的说法相当于军分区的司令部。民国后这里改为文兴小学,现在里面挤挤攮攮住着20余户居民。</p> <p class="ql-block">回过头再看看,虽然有点难受,也得理解政府的难处,得一步步来,这不门脸上可是新作了油漆啊!</p> <p class="ql-block">★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文化街111号)</span></p><p class="ql-block">在新文化街继续向东走没多远,街北侧有一所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p> <p class="ql-block">别看一所小学,它可是百年名校。始建于1909年9月19日,时名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1955年启用现名。现在学校的区域内包含一座克勤郡王府,两个石狮子威武的守卫在大门两旁。</p> <p class="ql-block">克勤郡王府,为清代现存规模较好的一座王府,此府是顺治年间所建。克勤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克勤郡王岳托的后人罗科铎改号平郡王,故此府又称平郡王府。到乾隆朝的平郡王,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表兄福彭。民国期间成为总理熊希龄的宅邸。现在大门中央黄匾绿字写着“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几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别小瞧这所小学,它可是全北京最牛的小学之一,传说江某某主政时,孙子在此上学,学校校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再向东边走一段,还会发现一座风格迥异的门洞。门洞右侧挂着一块“克勤郡王府东路建筑遗存”的铜质铭牌。</p> <p class="ql-block">★ 李大钊故居(文华胡同24号)</p><p class="ql-block">“李大钊故居”在新文化街偏北一点的胡同里,一般几分钟就可到达。由于疫情防控,不少小胡同都封闭了,只能按照“百度地图”绕道找到李大钊故居。</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在北京工作、生活十年,先后居住过八个地方。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李大钊在北京的这一处居所原来叫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今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故居为一小三合院。他在此居住了将近四年,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其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南间是客房。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自已非常喜欢这处住宅,这里是他与妻子儿女生活在一起最快乐、最开心的地方。李大钊的次子李光华、幼女钟华出生在这里,他的长子葆华、长女星华都是在这里耳濡目染,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还辟有一个展厅,名为“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和实践专题展”,以图片和实物,介绍了李大钊同志的革命足迹和历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鲁迅中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文化街45号)</span></p><p class="ql-block">重新回到新文化街,来到一处欧式建筑院墙外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院墙上写着“鲁迅中学”几个大字,</span>人行道边停靠了一大排学生骑的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学校始建于1901年,前身是“笃志学堂”,民国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称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北京第八女子中学”和“北京市第一五八中学”;1996年,更名为"北京市鲁迅中学"。</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欧式建筑风格的楼房,是鲁迅中学的老教学楼之一,大楼中间写着“京师女子师范学堂”。</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1923-1926年曾在女师大执教。校内有保存完好的鲁迅先生任教时为学生演讲的礼堂、讲课时的教室等珍贵的历史遗迹,礼堂现辟为"鲁迅生平展室"。1931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毕业生为刘和珍、杨德群二烈士所建的纪念碑至今仍完好地矗立在校园。</p> <p class="ql-block">透过门洞,可以看到大楼后面有一座鲁迅先生的塑像。原来可以预约进入学校参观,现在由于疫情,已经不能随意进入了。</p> <p class="ql-block">★ 清学部遗存 (教育路1号)</p><p class="ql-block">新文化街东头向北100米左右,有一条与新文化街平行的小胡同,叫教育路。走过去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立马可见,这是“清学部遗存”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清学部原为清顺治初年所建敬谨亲王尼堪(1610-1652)府的一部分。称为“庄王府”。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取消科举制,清政府在此设立学部。庄王府可算是北京唯一留存的翰林院旧址。</p><p class="ql-block">1912年民国在此改学部为教育部,1928年为国民党北平市党部,1943年在此建私立新华中学。解放后,此地为北京三十三中北院,后成为北京外事服务职业高中实习饭店;现在为京华实验中学。这组<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坐北朝南,原有东西二路。现存东路三进院落,有大门、过厅及正房等建筑,基本保持原有建筑格局。学部是清末实行“新政”的产物,建筑是公府的规格,现存建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西城区京华实验学校是一所由西城区教委设立于2019年的九年一贯制的公立改革实验学校。</p> <p class="ql-block">也是由于疫情的原因,现在不能参观。看着一对大石狮守门,雕梁画栋,当初是何其威武庄重。</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国近代教育变革的发源地,鲁迅、蔡元培、章士钊(曾任教育总长)等都在此工作过,“庚子赔款”招考第一批留美学生的选拔考试在这里举行。1912年鲁迅在此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佥事(秘书)兼第一科科长。《觉醒年代》鲁迅扛块木板写着“不干了”,就在这门口。</p> <p class="ql-block">★ 中央音乐学院(鲍家街43号)</p><p class="ql-block">新文化街东边至西单路口南就到头了,听说新文化街西头还有“名堂”,我们又回到新文化街的西口。与闹市口十字相交的对面小街,还是叫新文化街。远远望见中央音乐学院东校区的大楼和音乐厅,高高耸立在路西南。</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大门。</p> <p class="ql-block">新文化街西头向南不远,是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主校区在这里有一个东大门。</p><p class="ql-block">在中式老门脸旁边,立着一块大理石牌,上书“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醇亲王府南府”。门卫说,因为疫情不能进去参观。只有不少学生在两个校区之间穿行。</p> <p class="ql-block">新文化街之旅暂时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这条小街真有意思,位处繁华的西单商业区,却又显得毫不引人注目,享着一份幽静,一份安闲。名人故居、文保单位静卧其中;幼儿园(有一所“新京畿道实验幼儿园新文化街分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隐藏其里。真不愧“新文化街”的称谓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