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实现更有效的学科整合,我校践行探索《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之研究》汇报课。本次汇报我所讲的《倍的认识》一课,通过进行与美术学科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本课教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促使了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p class="ql-block">《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但我总有个疑问,“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p> <p class="ql-block">静下心来整理了自己授课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1、从图形出发,由形找数,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借助美术的简笔画,我画出来形象的三种萝卜,发现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p><p class="ql-block"> 2、通过比较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根数的数量关系,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圈一圈、摆一摆、画一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 </p><p class="ql-block">3、在知识点学习之后,设计“我会填”、“我会拍”、“我会摆”环节,既有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巩固练习,又提及到了下节课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此环节目的是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做铺垫。</p> <p class="ql-block">4、建立倍的模型离不开“几个几”,也就是二年级上下两册书中乘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导入时,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强调了份数和每份数;进行了拍手游戏,在动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导入与新知“倍”形成了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