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多一点 疾病少一点——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温馨提示

欣月

<p>亲爱的家长:</p><p> 您好! 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也正是秋冬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同时,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易形成传染病的传播。为预防和控制秋冬季节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现就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做以下温馨提示:</p> 常见疾病 <p>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p><p>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为1一3日,主要症状有发热、流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咽痛和干咳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形感染者,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p> <p>二、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p><p>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年龄为5-15岁。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状如梨形或马蹄形,有触痛,张口、咀嚼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表现。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传播。</p> <p>三、水痘</p><p> 水痘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传染力极强。可通过接触患者和空气飞沫传播。</p> <p>四、诺如病毒性胃肠炎</p><p>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感染剂量低,可通过食用受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等传染,最常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等。</p> <p>五、麻疹</p><p>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两天(潜伏末期)至出疹后五天内,眼结膜、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p> <p>  为确保学生的安全,学校已切实加强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宣传教育、晨检和午检、通风及消毒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同时也希望各位家长和我们一起做到以下几点:</p> 注重预防 <p>  1.引导孩子不扎堆、少聚集,节假日尽量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场所,如果必须到商场、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应科学佩戴口罩,要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p> <p>  2.对于晨检中或在校期间发现体温在37.3℃以上或有咳嗽、出疹等其它症状的学生,请家长配合学校及时带回,并到正规医院就诊。</p> <p>  3.引导孩子注意保暖,随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p> <p>  4.指导孩子科学洗手。教育孩子外出回家、到校后,以及在公共场所接触公共物品、接触动物或垃圾后都应及时洗手;平时养成每次餐前、便前便后、擤鼻涕和打喷嚏后、揉眼睛前的洗手习惯。帮助孩子掌握洗手方法,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记住洗手七字口诀:内-外-夹-弓-大-力-腕。</p> <p>  5.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平衡膳食。注意日常体质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少吃煎、炸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及奶制品等富含蛋白质食物。尽量不到卫生条件差,没有消毒设施的路边摊、小餐馆用餐。</p> <p>  6.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要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不随地吐痰;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等物品;不与可疑患病儿童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养成使用公勺公筷和分餐制的文明用餐习惯。</p> <p>  7.做好居家环境卫生。居室每天室内开窗通风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空气清新。要经常指导孩子彻底清洗自己的生活学习用品。</p> <p>  8.接种疫苗是保护孩子远离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家长可以本着“知情、自费、自愿”的原则到附近的预防接种门诊为孩子接种水痘疫苗、手足口病疫苗和流感疫苗等。</p> 及时上报 <p>  早发现、早治疗。孩子若身体不适,请家长及时带其就诊,切忌不在意,更不能自行服药。如发现孩子患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上报、尽早隔离、防止校园内传播。</p> <p>  传染病防控工作与孩子健康息息相关,让我们家校携手,共同努力,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p>

传染病

孩子

洗手

腮腺炎

发热

流行性

家长

传染性

急性

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