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前言</b>:六十多年的蹉跎岁月,<span style="color: inherit;">快乐、痛苦、挣扎、甚至绝望一直伴随着我们。在大通二中上学的那段日子无疑是我们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同学之间的感情是最纯真无瑕的。</span>回忆过去,百感交集。今天,我凭着自己碎片的记忆和收集到的一些信息,记录了三.3班发生的一些事与老同学们分享。对其中提到的人和事绝无褒、贬之意。仅仅是一些记忆和内心的真实感受。</h5><h5> 真是老了,记忆已经开始模糊了,尽管我是在努力地回忆,但记录下来的事情也很有限,挂一漏万吧。不妥之处,敬请谅解!</h5><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仅作为送给三.3班老同学的礼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2年9月,大通二中秋季一开学就迎来了一群稚气未脱的娃娃们——初一新生。他们当中大部分来自桥头小学,也有一部分来自桥头附近的农村小学。新学校、新同学,娃娃们心中充满好奇,“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哪个学校的?你家住哪里?”这群同学的初中生活就从这陌生和新奇中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初一.3班的班主任马英云老师是来自北京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的毕业生。响应党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来到了青海。她穿着朴素大方,梳着两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声音洪亮,能歌善舞。一口带有京腔的普通话特别特别的好听。尤其是马老师对她的学生们态度亲切和蔼。课堂上的讲解娓娓动听,课下和学生们勾肩搭背谈笑风声。一起踢毽子、跳皮筋......宛如一位知心大姐姐。</p><p class="ql-block"> 三班的同学们一提起班主任马老师,心中尤其甜蜜和自豪。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哭着喊着地去找马老师。</p><p class="ql-block"> 初一语文的第一课就是《采桑子·重阳》,马老师那委婉动听的朗诵和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地抓住了同学们的心。以至于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耳旁还回响着马老师“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那悦耳动听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1972年已经属于文革后期,人们浮躁的心已经平静。学校开始步入正轨。学生已开始安心学习文化知识。三班的这群同学们也有幸遇到了几位好老师,除马老师外还有数学廖老师、地理赵老师、英语段老师......他们都是大学毕业,不仅知识渊博,而且综合素养高、责任心强。廖老师讲有理数的运算;赵老师在黑板上信手画一张中国地图,讲奇妙的地理知识; 段老师讲二十六个字母及“What is this ? What is that?”都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段时间,同学们着实学到了不少知识。</p> <p class="ql-block"> 这群同学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第一学期就有不少同学入了团。期中和期末考试全年级的各科最高分都出在了三班。马老师好是高兴了一阵子,逢人就夸:“我们班的学生很优秀”。</p><p class="ql-block"> 马生魁同学来自农村小学,数学成绩特别好。他年龄比班里其他同学长四五岁。他沉稳、正直、努力,像个大哥哥。被选为了团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莉莉同学操着一口湖南味的普通话,各科学习成绩都很好。心直口快、很有正义感,被选作了班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雍宝泉同学爱看书、有思想、显得相对成熟。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各科成绩都很好。在男生中很有威信。马文智、李德荣、刘青林等都是他的铁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段亚柯是英语段老师的女儿。段老师对她要求很严,她学习成绩也很好。由于她性格随和,男生女生都愿意和她交往。</p><p class="ql-block"> 她特别喜欢看电影,每周都去桥头电影院看电影。但买张电影票成了难事。由于个头的原因根本挤不到售票窗口。在这紧要关头,那个头戴军帽、身着绿军装、浓眉大眼的马文智同学出现了。仗着个子高奋不顾身地冲到售票窗口买了票,笑眯眯地递给她。</p><p class="ql-block"> 巧得很,每次段亚柯为买票发愁时总能遇到马文智同学(看不出来挺有心眼啊)。</p><p class="ql-block"> 段亚柯和雍宝泉家都住在农机厂的家属院里,他们从小就在一起挖沙坑、和泥巴,可谓青梅竹马、“抹泥之交”。那时,小孩子们常爬在沙堆上比赛用手挖洞,两个人相对而挖,碰到对方手时就算通了。鬼机灵的雍宝泉让段亚柯在沙堆的那头挖,他在这头挖,都挖通了,还假装继续挖,趁势握住了段亚柯的小手。那种柔软、细腻外加过电的感觉,机灵的雍宝泉小小年纪就已经体验过了。多少年也不曾忘记。三班的男生们知道这件事后,都自愧不如,崇拜之情悠然而生.....难怪有几个男生成天跟着他转,但是否得到真传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霞长得很漂亮,尤其是那双会勾人的眼睛。这就招来了有些男生的非分之想。有一天她在铅笔盒里发现了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条,战战兢兢地看过后不知所措。转身找吴晓红求助。吴晓红给她耳语了几句。很快,马老师就将阿俊贤叫走了。 </p> <p class="ql-block"> 李晓鹏同学爱看小说,成天揣着不是《水浒传》就是《三国演义》。他脑子转得快,给老师和同学们起外号的事他都包了。他和王江虹、薛惠芳、张秋菊、陈静、白青如、杨卫、王莉莉、马明礼、杨启文等小个子的同学都坐在前几排。不像其他男生那样顽皮。他性格随和,看书多,知识面广、爱讲故事,学习成绩好。成天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明学同学高高的个子、操着一口北京腔。平时里惹是生非从不消停。他和地理赵老师同为北京人,就这样近水楼台地当上了地理课代表。赵老师讲起课来滔滔不绝、生动形象。高原盆地、江河湖海、气候特点、地质变迁.......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只有这时,身为地理课代表的胡明学同学像变了个人似的,尤其地殷勤。上课前,他就飞快地跑去老师办公室拿中国地图,他凭着个子高,轻松地把那张地图高高地挂在了黑板上。眼巴巴地等赵老师来上课,当赵老师看到挂好的地图露出满意的笑容时,胡明学同学的存在感油然而生。这个地理课代表非他莫属。</p><p class="ql-block"> 初一学期中途班里转来一个新同学——陕西娃朱慎宁,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和同学们格格不入。调皮的胡明学可找到了施展的机会,成天欺负朱慎宁,有一天忍无可忍的陕西娃开始反击了。结果是:朱慎宁不上课了,背着书包哭着跑回了家。这下可捅了大篓子,女同学们本来就讨厌胡明学,看着他那一副闯下大祸的脸,添油加醋地说,朱慎宁家里有个大哥哥(其实没有)……</p><p class="ql-block"> 只见胡明学哭丧着脸去求几个男生:“如果朱慎宁的哥哥来了,你们可得帮我一把啊”</p><p class="ql-block"> 当朱慎宁的妈妈冲进教室时,胡明学同学早已不知藏到哪了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大通二中相邻有一片黑刺树林,大家都叫“黑刺滩”,里面有清清的泉水,绿绿的草地,歪歪扭扭的树枝上长满了晶莹剔透让人垂涎的橘红色“黑刺颗”。一到没人管的的自习课,女同学们都会背着书包,钻到黑刺滩里,有的坐在草坪上,有的坐在泉水旁,有的骑在树杈上,背英语、背政治......一群男生们则钻到黑刺滩里摘下黑刺颗,一边品尝那酸倒牙的味道,一边享受着马进福的笛子和雍宝泉的口琴带来的美妙乐曲……远远望去,如诗、如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初一年级,同学们玩耍打闹、上课、写作业、考试、开运动会、练武术、演节目、写日记、打乒乓球......学习生活紧张而又快乐!</p> <p class="ql-block"> 这种平静在初二第一学期时被突然打破了。一股破“师道尊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浪潮席卷全国。“反潮流”精神扰乱了学校,扰乱了课堂。再加上马老师休产假了。从此三班的学生们陷入灾难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换的班主任刘老师,因个子矮、年纪轻、资历浅,学生们都戏称“尕刘老师”。大家不喜欢他讲的语文课,更不接受他的管理。加之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英语老师频繁更换,有时甚至高中的学生替老师给三班上课。三班处在一片混乱中。课堂上有打闹的、看小说的,女同学开始搞起了编织。</p><p class="ql-block"> 新来的物理老师被气得哭着跑出了教室。那个政治窦老师常常在校园里和老婆打架,没心思好好讲课,经常迟到。同学们也就不喜欢他。一次,上课铃响罢十多分钟过去了,老师还没有到课。同学们就开始搞恶作剧了。当姗姗来迟的老师推门而进的瞬间,一盆垃圾从天而降,不偏不倚扣在了他头上,老师立刻成了灰人,引来哄堂大笑......课是上不下去了,接下来的就是继续打闹......</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上自习课时,没有老师看管 ,那些顽皮、好动的男生开始肆无忌惮地欺负女同学。胆小的女同学们都害怕上自习课。当时的班长王莉莉同学经常挺身而出,来维持纪律。</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阿俊贤不服看管,把王莉莉推到在地,拿起凳子重重地砸在了她的头上。好久,王莉莉都没缓过神来。同学们都吓得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女同学们密谋了一次教训阿俊贤和胡明学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在离学校不远的那座桥上,一群女同学堵住了放学回家的阿俊贤,你推我拽一阵痛打......</p><p class="ql-block"> 这天自习课上,胡同学又去欺负于春霞,只见有个女同学给于春霞使了个眼色,只听到“啪”的一声,于春霞抡起胳膊、使出全身的力气给了胡明学一记响亮的耳光。那清脆的声音使备受欺负的女生们深深地出了口气。从此只要看见女生,他的脸就隐隐作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班的男生调皮,女生也彪悍。这种混乱局面持续到了初二结束。</p><p class="ql-block"> 马老师回来啦!马老师回来啦!同学们奔走相告。可是马老师也无力回天,初三.3班的纪律依然很差,成了学校的典型。学校决定解散三班。这帮疯狂的孩子们才意识到闯下了大祸。这是要被遣散啊!当陈校长在班上宣布这个决定时,男生女生们都不计前嫌、依依不舍,甚至忍不住失声痛哭.....</p><p class="ql-block"> 擦干了眼泪,跟着马老师到桥头照相馆照了张“分别照”。痛哭之后,那张张稚嫩的脸庞上依然露出了天真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在余下学期里,被学工、学农、劳动占去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同学们稀里糊涂不记得学了点啥,就这样初中毕业了。</p><p class="ql-block"> 那是 1975年7月,年满十六周岁的同学都纷纷报名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马生魁、法占全等从农村来的同学都回乡劳动了。只有李晓鹏、王江虹、陈静、白青茹、史青宁等年龄小一点的同学继续上起了高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通县的子弟都在本县下乡。回族同学雍宝泉、马文智、李德荣同去了塔尔公社的前后庄大队,马进福去了新庄公社。汉族同学们都被分到后子河公社。厂矿企业的子弟则被分到了其他一些公社。</p><p class="ql-block"> 段亚柯、 梁艳萍、薛惠芳、刘桂花、杨卫、王莉莉、吴晓红都被分到了后子河。 凑巧的是,杨卫、王莉莉和吴晓红三个本就要好的朋友同在一个知青点。</p><p class="ql-block"> 一群十六七岁、十七八岁的孩子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确实吃了不少苦头。拉粪、播种、除草、割麦、打场、治河造田、民兵训练......样样活儿都学会了干。</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从此天各一方,大部分同学失去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 在那艰苦的日子里,王莉莉和吴晓红就像一对患难的亲姐妹。从家里带点好吃的都给对方留着,洗衣服时一定找到对方的脏衣服一起洗,有什么苦恼互相倾诉......1975年的冬天特别的冷,她俩就把两条褥子摞起来铺,两条被子摞起来盖,钻到一个被窝里互相取暖。度过了那寒冷的冬天。正是那段同甘苦、共患难的经历,让她们的友谊保持至今。</p><p class="ql-block"> 回乡的同学们找工作无望,都结婚生子过起了小日子。</p><p class="ql-block"> 1976年以后,下乡的同学陆续回城了。雍宝泉、王莉莉、杨卫、薛惠芳被分到了桥头电厂。马文智、刘青林等同学被分到了706。吴晓红、段亚柯、于春霞被分到了701研究所,还有一些同学去了705、水泥厂、玻璃厂、煤矿和商业部门。</p><p class="ql-block"> 上高中的同学有幸赶上了1977年的高考,只有李晓鹏同学不负众望考上了青海民族学院。其他同学经过了短暂的下乡后也都陆续参加了工作。</p><p class="ql-block"> 如果当年初中毕业就下乡了的同学们都上了高中的话,也许三.3班还会再出几个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段亚柯、雍宝泉、王江虹、吴晓红等都经过努力在职取得了大专文凭。在随后的工作中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都到了结婚的年龄。抓得紧、动手快的同学早早就结婚生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供销社工作的阿俊贤同学写了一封长长的情书,准备寄出去。可是寄给谁呢?经过缜密考虑决定寄给王莉莉。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嘛!就在王莉莉跃跃欲试之际,王莉莉的家长提出了反对意见。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好作罢。</p><p class="ql-block"> 婚姻本就是一场博弈,输赢难以预测。运气好的同学日子过得虽无大富大贵倒也风平浪静。有些同学却磕磕碰碰遍体鳞伤,日子过成了一地鸡毛......但大家都咬着牙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马文智同学憨厚老实(不包括挤电影票那件事)、踏实稳重,娶了个漂亮、贤惠的媳妇。他掌管财政和采购大权,媳妇洗衣做饭,独生女儿医学院毕业。小日子过得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艳萍同学在家就是长女,从小家务的重担就压在她肩上。婚姻尤其不幸。早早的就一个人带着儿子,饥寒饱暖无人问津。单位的倒闭又是雪上加霜。靠着打一些零工艰难度日。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争气的儿子考上了音乐学院,她也搬进了大房子。艰难困苦不仅使她坚强,更使她善良。于春霞去世后,她的老妈妈孤苦伶仃,梁艳萍常去看望她,平时里洗洗涮涮,打扫卫生。老人家过生日时送去蛋糕。有个头疼脑热老人就会喊她过去,有点烦心的事就向她唠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妈妈把她当成了亲女儿。假如于春霞在天有灵,她一定感动得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 雍宝泉同学本来就写得一首好文章。对生活、哲学、宗教的研究和思考颇为深刻。随着阅历的加深,文思泉涌,逸兴云飞。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同学们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 马生魁、 尹万冬、朱慎宁、杨卫、王江虹、陈静等同学小日子过得都不错,夫妻恩爱、婚姻美满、儿孙满堂.......</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单位迁到洛阳的段亚柯和吴晓红在学校时就是要好的朋友。几十年来,她们互相帮助、无话不谈,像一对亲姐妹。</p><p class="ql-block"> 当年由于学习、工作及其他原因,加之她俩对婚姻问题慎之又慎,快成了剩女,差一点就随便找个人嫁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班里有个同学叫王文勇,在初一放寒假时去了海北牧区,开学的日子到了,大雪封路。他没法请假,迟到了三天。按规定学校不允许他继续上学了。他哭了,求马老师收下他。一切都无济于事。他痛心、绝望、多少次在梦里哭喊着要回学校。这件事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p><p class="ql-block"> 是那场大雪 阻断了他上学的路。是那场大雪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从此,一个十三岁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孩子走上了社会,用他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拉着架子车卖煤、当搬运工......吃尽了生活的苦头。在亲戚的帮助下在牧区找到了工作成了家。随后,厄运不断。刚从离婚的打击中缓过神来,尿毒症的病魔又向他袭来。</p><p class="ql-block"> 王文勇同学一生坎坷,但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少年辍学,他渴望回到同学当中。他心地善良,同学有难他解囊相助。他珍惜同学情谊,在弥留之际还想着和同学相聚。</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王文勇同学带着对亲人和同学们的不舍,带着儿时那个刻骨铭心的梦想走了。同学们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征途上,三.3班的这些老同学们摸爬滚打。工作的烦恼慢慢消化,生活的苦水悄悄咽下,努力地想把生活过成一首诗、一首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退休的年龄。杨卫和陈静恐怕是最早退休的同学。她俩的退休生活可谓丰富多彩,让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静在武汉退休后参加社区各种文体活动。尤其是参加柔力球的表演堪称专业水平。同学们发现,原本内向的陈静同学变得活泼、开朗、自信了。最重要的是更加的年轻、漂亮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卫在学校就爱跳舞,和马进福同为学校宣传队的成员。退休后参加了业余的艺术团,和一群有共同爱好的姐妹们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享受着快乐的舞台人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段亚柯退休后捡起了本就擅长的书法和绘画。笔墨丹青中抒发着情怀。修心养性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陆陆续续都已退休了,有的在家看孙子,有的参加各种活动,有的满世界的旅游,有的看看书、写写画画......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好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由于当年班级被解散,深深地刺痛了同学们的心。那张“分别照”同学们都细心地保存着。望着照片上那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孔,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当年的恩怨早已成了烟云。“再团聚”成了同学们心中强烈的愿望。<br> 在王莉莉、雍宝泉、尹万冬、朱慎宁、马文智、李德荣等热心同学的多次努力下,从九十年代起,就开始了三.3班的同学聚会。<br> 随着聚会次数的增加,同学的心贴得更近了,之间的感情也日益增加。大家欢声笑语、无拘无束地回忆着、畅谈着。只有这时,同学们才感到远离了世间的纷争嘈杂,摆脱了人心险恶和世态炎凉,仿佛又回到金色的少年时代。 每次聚会大家都不会忘记照一张合影照,在同学们的心中,这就是一张“团聚照”。闲暇时翻看着那张张“团聚照”,当年那颗颗受伤的心灵也得以抚慰......<br> 同学们也越来越珍惜这种机会。珍惜老同学之间的情谊。 远在洛阳的段亚柯和吴晓红同学也带着杜康美酒,坐着火车不远千里赶来和同学们团聚,酒纯情更浓。 <p class="ql-block"> 她俩时常邀请同学们到古都洛阳游玩、看牡丹。2017年4月,王莉莉、白青如、杨卫、梁艳萍、张秋菊几个女同学相约到了洛阳旅游。这可乐坏了段亚柯和吴晓红,那种身在异乡“老家来人”的兴奋别人是体会不到的。她俩忙前忙后盛情接待了老同学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马文智带着媳妇和小孙女到洛阳游玩。两位老同学接风洗尘、安顿住宿、带着游览赏花直到饯行送别。这次洛阳之行,让马文智一家和段亚柯、吴晓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来我往,同学变成了知心朋友。</p> <p class="ql-block"> 马进福是一个文艺爱好者,吹得一手好笛子。每次同学聚会,他都会给同学们献上一首首大家熟悉的老乐曲。</p><p class="ql-block"> 2014年夏天,病重住院的马进福同学听说同学要聚会了,偷偷从医院跑了出来。他告诉同学们没啥大病只是重感冒。</p><p class="ql-block"> 他不会用微信,群里的信息他都看不到。他再三嘱咐大家,同学聚会一定要打电话叫他。尽管他的身体已很虚弱,但随后的聚会他从没缺席过。</p><p class="ql-block"> 2017年夏天,他如约到后子河的茶园参加了老同学聚会,像往常一样,演奏笛子给同学聚会助兴。谁也没有料到这竟是最后的相聚。他主动给同学们唱了一首歌《拉着妈妈的手》,中途几度哽咽......他可能已感到剩下的日子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马进福同学悄悄地走了。他那宛转悠扬的笛声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于春霞、王文勇、苏明春、胡明学等同学也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牵挂他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享受着老同学聚会给大家带来的欢乐和幸福。我们的老班长王莉莉功不可没。除了策划组织同学聚会外,在聚会现场唱歌、跳舞、猜拳、喝酒努力地调节着现场的气氛。自己的病痛全抛在脑后,只要同学们开心就好。实际她患有严重的痛风和糖尿病。每次聚会之后她都不得不躺倒休息几天。</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同学们感谢你!!!</p><p class="ql-block"> 自从有了QQ和微信这种联络方式,同学们的联系就方便多了。大家以五六十岁的年龄紧跟时代的步伐,智能手机玩得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王莉莉出面建了一个“大通二中初三.3班老同学群”。王江虹、孙有、白青如等同学坚持天天在群里给同学们带来祝福和问候。大家在群里聊天、嬉笑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 三.3班的同学们从来就没有忘记他们的马老师。一直以来,都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到马老师。</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后期 ,马老师就离开大通二中了。后来听说去了国外。 从此杳无音信。</p><p class="ql-block"> 大家也常在群里讨论寻找马老师的事,只要有一点线索同学们都会很兴奋。时常设想着马老师和同学们团聚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阿俊贤、朱慎宁等同学也分享着他们很多年前见到马老师,而且老师竟认得自己的喜悦心情。</p><p class="ql-block"> 如今, 马老师也应该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不知现在何方是否安好?不知马老师可否知道:“当年的那个三.3班依然存在。您永远是他们心中的班主任!”</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15日,三.3班的群里忽然沸腾了。</p><p class="ql-block">联系上马老师了!这可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16日晚上八点多马老师入群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向老师问好,让马老师应接不暇。老师和同学们互相问好互发照片,热闹得像过年一样。</p><p class="ql-block"> 从此,那个被拆散了的三.3班,经过了半个世纪后在网上团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