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道李叔同,始于《送别》。觉得《送别》一曲旋律悠扬,如歌如咏,一直都很喜欢。忽然有一天,觉得这歌曲旋律低沉,如泣如诉,一如日薄西山之感,仿佛是秋风里的悲歌。</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p><p class="ql-block">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其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重要的音乐作品有《送别》《夕歌》《三宝歌》等。</p><p class="ql-block">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享年61岁。</p><p class="ql-block"> 据说李叔同还在杭州虎跑居住过,并在此出家,虎跑还有李叔同纪念馆,于是到虎跑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虎跑位于西湖西南部,地处大慈山麓,自唐元和十四年(819)寰中法师结庵于此,并居此得泉,寺名以著,此后毁建者数。在经历了明清的扩建后,基本奠定了现在的建筑格局 </p><p class="ql-block"> 原来李叔同在出家前曾在虎跑居住过四次。</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留学时,就得了神经衰弱症,深受其扰。有时甚至无法执笔,痛苦不堪。1916年夏丏尊从日本一杂志看到一篇断食的文章,讲断食有利心身调养,夏丏尊很感兴趣。一次闲聊之下与李叔同说起,李叔同便向夏丏尊要来了这本杂志。几天以后两人又多次谈起断食之事,李叔同遂心生断食的念头。1916年12月4日,李叔同决定实行断食,由西泠印社主持人叶品三介绍,5虎跑寺护法丁辅之联系,商定于12月24日入寺实行断食。这是李叔同第一次在虎跑居住,叫断食修炼。</p><p class="ql-block"> 其他几次分别是1918年1月30日至2月底,2月25日拜虎跑退居老和尚了悟法师皈依佛教;1918年3月17日叔同母亲忌日的前两天诵《地藏经》三日,为母亲回向;1918年7月1日,李叔同在学校进行了提前考试后,入山修行,随后于8月19日正式出家。道号弘一法师。</p><p class="ql-block"> 大师出家后不以俗时名声自居,“行将以著述之业终其舟耳”。潜身研究律学,出家不久便“闭起关来”。为收集和整理失传的律孑资料,他云游各地,足迹遍及浙江。费五年艰辛编撰成《四分律比丘戒根表记》,把佛教中的律宗,重兴起来,成为“宗律的唯一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当然大师的成就远不止于此。早年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现杭师大)当老师的时侯,就创作了一批堪称中国学堂乐歌典范的校园艺术歌曲。作为近代中国学堂歌曲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送别》,《春游》和《西湖》等,《春游》还被列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李叔同作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启蒙者之一,他所创作的歌曲感动了整整一代人,润泽了大批青年学生的爱美之心。</p><p class="ql-block"> 具体到《送别》,给我更多的感觉是忧郁哀怨,悲惨凄凉,沉闷孤独;有一种日暮黄昏,时日无多之感,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写的。有一种说法是李叔同写完写首歌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可能李叔同在冥冥之中感觉到自己行将就木。你看“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天宵别梦寒。”给人一种空山寂寂,悲风萧瑟,草枯叶落的感觉,仿佛是秋风里的悲歌。</p> <p class="ql-block">李淑同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与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