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向阳中学丛日旭老师执教的《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有感</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在向阳中学听新岗教师地理课,丛日旭老师执教《黄河的治理和开发》。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站在讲台上,短发、简装,看上去那样质朴。</p> <p class="ql-block"> 我坐在南行最后一个小组,我的焦点学生耿鑫颖,我给她编号D,其他三个同学为A、B、C。我看到每个同学前面放有一张学习单,没有课本,我问了D,她告诉我,老师不让看课本,把课本收上去了。我想,这个小伙子,玩什么把戏呢,是不是复习课呢。</p> <p class="ql-block"> 上课铃响,师生互相问好。</p><p class="ql-block"> 丛老师简单回顾了上节课学习内容,学习了黄河的水系概况和水文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黄河,预防并减小黄河带来的灾难。</p><p class="ql-block"> 丛老师出示了学习任务1,读图文资料,分析黄河上游的忧患,分析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p><p class="ql-block"> D:因为黄河位于半干旱区,植被稀少,忧患就写植被破坏严重吧。</p><p class="ql-block"> B:(操着一口比我还宁城味的乡音)治理措施,加强生态保护。</p><p class="ql-block"> D同学继续补充形成原因,书写“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少”。</p><p class="ql-block"> 师:各小组有问题可以举手发问。</p><p class="ql-block"> (B、D同时举手。)</p><p class="ql-block"> D:老师,上游问题该如何描述呢?</p> <p class="ql-block"> 丛老师走到这个小组,轻声说:“看PPT中出示的图片中以什么植被为主,这种植被将会以什么产业发主,会发生什么问题呢?”(并没有给学生直接答案)</p> <p class="ql-block"> D:坐下后,开始观察图片,自言自语:这里是草地,以畜牧业为主,如果过度放牧,就会导致草场退化。这里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所以,这里会产生荒漠化问题。</p> <p class="ql-block"> 小组学习后,全班分享,到前面的同学自然大方,声音哄亮,表达条理清晰富于逻辑。接下来,又有两个学生补充,完善,丛老师出示PPT中的问题解答,供学生参考。</p> <p class="ql-block"> 还是这个问题,丛老师变换了图片(冰坝阻塞出现凌汛),并简单介绍了凌汛这种现象,继续让学生探究。</p> <p class="ql-block"> D:产生凌汛现象,河流有结冰期,并且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地区,因为河流在低纬度地区先融化,而高纬度部分仍然结冰,就容易产生凌汛。</p><p class="ql-block"> A、B、C三位同学听了D的说明,同意了她的观点,并在学习单上补写原因。</p><p class="ql-block"> C:凌汛如何治理呢?</p><p class="ql-block"> 我的右侧一个女学生也用浓郁的乡音问老师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师:冰坝阻塞就会形成凌汛,那如何把阻塞解除呢,你想一下。</p><p class="ql-block"> 这个女生,坐着那进入思考状态,一会她就去与同伴交流了。</p><p class="ql-block"> 解决了上游问题,开始学习中游问题。学生再次经历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的学习过程。恰巧丛老师让我身边这位女孩回答问题,我示意她到黑板上指图给同学分享,她笑了,迅速走向讲台,她仍然用宁城西部标准的乡音分析黄河中游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p> <p class="ql-block"> 这节课尽管下游问题没有当堂完成,但我还是被丛老师和他的学生所感动。一是丛老师打破了阅读教材学习地理浅层化学习状态,学生没有课本,通过与图对话,解决问题,是一种与客观世界对话,认识世界的学习过程;二是丛老师打破了师讲生听的学习地理方式,开启了自我对话、同伴对话、师生对话通道,学生在对话中认识自我、密切同伴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问,但老师并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自己解决问题。丛老师打破一个旧的课堂形式,同时也为我们建构一个新的课堂样态----生本化、图探式、对话式的学习样态。透过这节课,我们看到向阳中学发生了静悄悄的课堂革命,一场以人为本、追求学科本质、遵循学习本质的教学理念正在浸润每个课堂。</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带着乡音,走得更远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