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站上寻找西南联大》有感</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连云港营业部 李毓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重走》是一部融合了历史随笔、旅行文学和田野调查等在内的跨文体著作。作者杨潇在经年累月的准备里做足了功课,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记录、研究类书籍和“联大人”的日记、信札、回忆录等资料。这部近50万字的作品将各种五花八门的史料有机地穿插在一起,每一章还附了长长的注释和参考书目。重要的是,杨潇对于当代社会存在的比如乡村“空心化”等现象,有了更深刻的反思。通过重走,杨潇想起了一些遥远的往事,认识到了生活的偶然性。他说,接受这偶然性,然后去做事,用行动来包抄自己,创造自己,这是值得他长久咀嚼的收获,也是读者值得思考的地方。<br> 这是一本跨越时空的寻路中国,不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同一条路上寻求出路,个人的路和国家的路。全书跋涉三千里,触动我最深的是除了读书,知识分子一定要与大众的情绪保持疏离,才能获得独立思考。但疏离一定要是在倾听、理解、关心、同情基础上的,不然的话就不是疏离而且隔离。西南联大师生的三千里路,就是从隔离到走入,理解民间疾苦,看到真正中国的过程。这也大概是本书从未偏离的一个主题。 </div><div> 今年是建党100年。今年,纪录电影《九零后》上映,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马识途……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场。或许很多人会问,今天我们为何怀念西南联大?只要你走入这段历史,便会清晰地感受到,西南联大是一种精神,它告诉我们年轻人应该有怎样的风貌,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年轻人如何做出选择,他们真挚、热烈,治学与救国,皆不舍本色。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我们青年员工有话向党说“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祝愿足够繁荣昌盛,国泰民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读《故宫六百年》有感</b></span></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作者:常州金坛支行 许闽</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观看了故宫的在线直播,领略到了故宫的春日之美。前几天,我去图书馆偶然翻阅了学者祝勇的专著《故宫六百年》,立刻被作者文学家的笔触、史学家的深邃所折服。一般人读史书,往往会被书中浩繁的史料、连篇累牍艰涩文字所困惑,往往只会浅尝辄止。而祝勇先生的《故宫六百年》,大气磅礴,空谷足音。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购得此书,随后便手不释卷,缓缓走进了故宫六百年的风云变幻,血雨腥风。</span></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古老的中华大地,绵延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北京故宫无疑是多如繁星的古遗址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国史”。从明永乐十八年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皇宫奉天殿宣告故宫建成,到当下2021年,故宫已经600岁了,这里不仅有门类齐全的藏品,还保存着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还有那穿越历史滚滚烟云的风云和往事。</span></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当我跟随作者叙述的视线从午门进、神武门出来时,时间无声息地流过紫禁城的上空,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一直到清朝宣统浦仪皇帝一副历史的画卷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和传统的历史、建筑类别书籍相比较本书最大的特点书写的并不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大场面”“大事件”描写,而是既有对帝王将相、执政者的叙述,还有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娓娓道来,让故事更加生动、更加贴近读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作者祝勇在书中夹叙夹议,他借古喻今,阐述他个人的深刻见解:“内金水桥象征的‘五德’,犹如一条古老的箴言,横亘在紫禁城的最前方,提醒着帝国的统治者和政治精英们,用仁、义、礼、智、信这‘五德’来鉴照紫禁城里的六个世纪。蜂拥进入故宫的人们,又有多少人,经得起仁、义、礼、智、信这面镜子的鉴照?”足见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span></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个偶然的历史事件促成了历史的必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来吧,让我们跟随学者祝勇笔触,去细细品味历史风云的变幻无穷,</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一起</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缓缓走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span></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