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大幅增加传统文化篇目,尤其是增加了文言文的比例,旨在让学生更早开启了解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学习文言文,小学阶段是启蒙期也是兴趣培养期。基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压力:一则因为第一眼望下去,文言文拗口、难读;二则字认识,读下来却一头雾水的教学现状,我们高段语文教研组就如何让小学生扫除畏难情绪,亲近这一特殊文体,汲取汉语精髓,有支点、有信心地踏上文言文的阅读之旅,实现课内的教学撬动课外广泛的阅读这一难题,于10月开展了一场精彩绝伦又韵味无穷的文言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旨在通过立足要素、搭建支点、得法迁移的具体方法进行范本教学,引导学生找到抓手,学会学习,树立文言文阅读的信心,扩大阅读的外延,从而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p> 备课先行 深耕细作 <p class="ql-block"> 四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师通过课前集体备课,初步形成以“读”为核心的板块化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紧扣学习目标进行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浅入深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学习效果有目共睹,打破了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枯燥地读、机械地理解、生硬地背诵这一常规,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消除了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p> 潜心观课 认真记录 <p class="ql-block"> 学校相关领导、各教研组教师积极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并认真做了记录,教研氛围日益浓厚。</p> 且行且思 研无止境 <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做课教师们针对自己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和各位听者做了汇报、交流,总结了课堂呈现的得与失,真诚地道出了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困惑和思考,并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见识了老师们精妙的绣工后,学校相关领导与授课教师、听课教师一起进行了评课和专业的深入探讨,从教师的文言文板块教学运用到课堂的整体设计的把控、从教师的对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把握到对重难点的突破、从教师的个人素养到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各位听者都与执教教师进行了多元化的交流点评。各授课、听课教师表示通过本次教研获益匪浅,整个研讨过程真诚而温暖。</p><p class="ql-block"> 解校长就文言文教学研讨的方向做出总结,他指出我们今天开展文言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重温古典文学的时候,不被晦涩的文言语言所困惑。文言文都是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深刻的内涵,故文言文的阅读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文言文语言比较晦涩,很多古文字、词的含义和今义差别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步调放慢。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逐字逐句给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认知,通过这种“咬文嚼字”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进而到整篇文章的理解,使学生对文章整体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文言文教学要始于情趣、基于目标、读出味道、悟出道理,要能悟出文言文的语言味、意境味和文化传承味。</p> 研有所思 行有所成 <p class="ql-block"> 通过高段语文组教师的实践探索和群策群力的智慧研讨与探究,初步形成了文言文范本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一)立足要素,确立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认真研读统编教材中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目标,把握学年和学期教学目标,吃准单元教学目标,准确把握课时目标。重点是围绕语文要素,明确本课时应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练什么,练到什么程度。要防止教学设计中课时目标的泛化和表述上的千篇一律。</p><p class="ql-block">(二)抓住“四读”,学文得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小学的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课堂,并与大量的古诗文教学互补互通,相得益彰。如何消除学生对文言文晦涩语言的畏难情绪,拓展学生的学习维度?关键在于通过教材范本的学习,提供支点,使学生的阅读有法可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p><p class="ql-block"> 能借助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再读——反复诵读,读出韵味</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于古文晦涩,学生很难拿捏节奏停顿,所以教师的范读在学文伊始尤显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断句,读出节奏。音乐讲究韵律,读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文言文朗读“声断气连”的技法,通过不断的诵读,充分感受文言文的独有韵味。“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良策,也是走向文言文深处的直接途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通读——多种方法,了解文意</p><p class="ql-block"> 课标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三到六年级的文言文课文中,基本上都提到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指导学生利用注释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有的字词没有注释,教师就要为学生撑起理解文意的支架。如《王戎不取道旁李》文中出现的“多子折枝”,学生联系上文,就不会错误地理解为许多孩子把树枝折断了。引领学生梳理总结理解文意的方法,不仅可以借助注释,还可以通过扩词理解、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文言的迁移、查找工具书等理解词义,从而读懂全文感知文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悟读——读出人物形象,读出启示</p><p class="ql-block"> 文言文言简意丰,寥寥数十字也有情节可寻,有细节可品。这时通过默读思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经验,或展情节,或品人物,或梳理文章信息,把握要点,或谈启示和收获,能用丰富的现代语言传递出自己独特的感受。</p><p class="ql-block">(三)得法迁移,延展阅读</p><p class="ql-block">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通过教师序列性的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进而从教材范本链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如从《王戎不取道旁李》走向《世说新语》,从《精卫填海》走向《山海经》,从《古人谈读书》走向《论语》,两者之间需要铺设一些类文作为“搭石”,选取的类文是夯实教材范本的起点,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人物故事或同类表达特征的类文,站位于儿童的视角,降低难度,教师可采用多处搭石进行牵引,使学生的阅读迁移序列递进,对类文的阅读更有抓手,使课内的教能够助推课外的读,进而夯实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基础,树立课外独立阅读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材是例子,是范本教学。文言文范本教学不能拔高要求,教师应施以扶手,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于教学组织之中,培养古文的语感,呵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把课文当作一条师生合作凿出来的山路,从而通过它到达类文阅读或整本书阅读的高山之巅,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激发了语文教师们对文言文教学的兴趣,引发了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的深刻思考,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文言文教学能力的自我审视与提升。相信此次参加活动的语文教师会以此次研讨活动为契机,持之以恒地将文言文教学研讨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继续实践探索小古文教学的策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p><p class="ql-block">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后,我校的语文老师们将继续以开放、积极的心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忘初心,继续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