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洋葱

菩提树下

<p class="ql-block">  几次教研活动下来,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语文,因而对自己从事的语文教学深钻细挖,享受耕作的乐趣,沉迷文字,痴迷咀嚼其味的游戏;有激情,充满利刃之新发于硎的青春力量,也因此对自己小语人的身份充满使命感,敢想敢说敢做。</p> <p class="ql-block">  得知王老师展示课要上《麻雀》,我充满期待:这样一篇传统课文,怎样上出新意;又隐隐有些许担忧:母爱的主题,可挖掘延展的内容太多,老师的解读在课堂上如何结合学生的理解认知适度呈现。</p> <p class="ql-block"> 铃声落,王老师开讲,直入课题,板书“麻雀”二字,生读,自然是整齐有力,四年级的孩子,这点配合度还是有的,“我怎么听出了老鹰的味道?”显然,王老师并不领情,可恰恰是这一反问式的评价调动了学生头脑中对麻雀的体验认知——常见而又普通的弱小鸟类,再读时声音自然轻了、低了。开场王老师就以看似普通却绝非按部就班走流程的揭示课题吸引了听课老师的目光,也奠定了“不按常理出牌”的王式课堂教学基调。</p> <p class="ql-block"> 接着王老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还可以换个什么题目?仍然围绕课题做文章,“题”本指额头,智慧的象征;“目”眼睛,观世界之用。“题目”,顾名思义,透过其既能看到一篇文章的外在呈现内容,又能触摸到其内里隐含的思想内涵。王老师的这个问题显然是指向文章的主题的。学习一篇课文,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在理解、品读、感悟之后才“水到渠成”地揭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或内涵,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有不少老师习惯性认为文本的教学难点就是要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或赞扬的某种精神、品质吧,可我们忽略了,一篇文章,学生拿到手,百分之八十、九十、甚至九十五是能读懂的,我们的教学又怎能从原点、零点起步呢?果然,学生说到了“勇气、呵护、无畏、母爱”等词语,当王老师让孩子们选择一个的时候,小家伙们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母爱”,王老师以自己特有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借助男性身份质疑学生:“文中只说了老麻雀,为什么你们无一例外地认定这是一只母麻雀,它不能是爸爸吗,身为一名男士,一个爸爸,我特别不服气!”问题的抛出,巧妙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文中出现的人物,在捋清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猎人之间的关系中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也清晰地从学生口中归纳而出。既抓住小说人物关系理清文章脉络,又渗透了文体意识培养,真可谓轻松巧妙处方显老师智慧,之后王老师继续聚焦人物,抓住老麻雀和猎狗形象的反差,让学生在对比、想象中理解文本关键词句“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庞大的怪物、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拯救;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等,不断体悟庞大怪物与弱小无助的反衬描写带来的视觉、心灵冲击,感受母爱的可贵;不断挖掘胆怯却抱着必死念头的老麻雀和强大却终被吓退的猎狗两者形象的矛盾之处,感悟母爱的伟大和小说塑造角色的有血有肉。学生在老师贯穿全文感受人物想象的大问题引领中,读文、思考,思考、读文,走进文字,走进文本形象,走进作者,层层深入,最终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深入思考中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思维深度、宽度因拓展而呈现出的课堂鲜活生成有目共睹,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不管是学生对母爱的逐层深入理解,还是王老师环环紧扣、追问质疑的教学方式都让我想到了歌中所写“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只要你能听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王老师这种剥洋葱式的深挖研读教材的功底和抽丝剥茧般引领学生在体悟文字中建构、运用语言,在不断思考、交流表达中发展、提升思维的课堂教学背后恰恰是他对小语课堂教学、对小语人本务的沉默坚守。</p> <p class="ql-block">  铃声起,意犹未尽,忍不住细细砸吧,越品越有滋味,感谢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回归语文教学本务的语文课,在追问中提升学生思维含量,在文体关注中感受形象,在教学生学好语言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掌握母语的表达艺术。 </p> <p class="ql-block">  了解王老师也像剥洋葱,他用自己和学生一起创演的《麻雀》专属剧情,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对学生、对课堂、对语文的深沉的爱。语言因内涵才有魅力,王老师因实力彰显魅力。</p>

王老师

学生

母爱

麻雀

老麻雀

猎狗

一层

语文

思考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