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教研话“双减 ” 探求教学新发展

<p class="ql-block"><b>————回民小学“试、讲、评、思”教研一体化五、六年级数学组活动纪实</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落实“双减”政策,深入挖掘教材,促进课堂实施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回民小学开展了“双减”背景下“试、讲、评、思”教研一体化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年级、六年级数学教师、共聚一堂,围绕落实“双减”,团体协作、集体教研。</p><p class="ql-block"><br></p> 讲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乌琼老师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一课,乌老师从“要在菜板的边缘上镶上一圈铁皮”这一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接着乌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说出测量铁皮的方法:直接量、绕绳法、滚动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和“画曲为直”的转化思想。随后乌老师提出:“是不是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以问激思,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圆是根本无法测量周长的,从而推动学生将问题解决的方向放在从圆的本身的特征来想办法突破。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最后乌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经历小组合作、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究与计算的过程,总结出圆的周长比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的规律,也就是圆周率,突出圆周率的特殊性,引导学生根据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自行归纳圆周长的公式。随后乌老师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建模、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掌握新知。乌老师的这节课、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思路清晰、教学方法灵活、为教师们呈现了一节高效有质量的课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丽颖老师所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范老师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刮刮乐抽奖活动”两张中必定一张中奖,来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者都在强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导出课题——可能性。接下来范老师借助课件、教具个人在袋子抹摸球使学生感受“可能”“不可能”“一定”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丰富学生对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体验,教学层次分明。随后范老师通过小组合作摸球、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测、试验、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感知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球的数量有关。教师通过提出疑问“假如老师再摸一次,我可能会摸到绿色球吗(红球数量多),以疑启思、加深学生对随机事件统计规律性的理解。最后范老师通过、转盘游戏、红包游戏、模拟京东小制作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游戏的快乐、学中有玩、玩中掌知。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非常精彩。</p><p class="ql-block"><br></p> 评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组又进行了评课这一环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淑娟老师结合乌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进行了点评。王老师对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重难点是否到位,教学结构是否合理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同时也针对乌老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合理建议。王老师的点评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树卓老师针对范老师执教的《可能性》一课,从教学方法的使用,现代手段与学科的融合,落实双减政策,打造高效课堂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同时又根据本节课的不足,提出了意见和指导。李老师的点评有效巧妙,面面俱到。</p><p class="ql-block"><br></p> 反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成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我组践行新课程标准,作出如下反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圆的周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没有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乌老师在引导学生说出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使时用时较多,导致后面在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没有充足的时间交流汇报,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小组汇报环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小组汇报的时候教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在这一环节,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教学评价单一。在教学过程中乌老师鼓励评价的鼓励性语言很少。适当的鼓励性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建议乌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使用激励性的教学评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学设计不够严谨。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从1号箱子中拿出一些红球放到2箱子中,使2号箱子中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设计成“放到袋子中,使袋子中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这样设计正好巧妙的与下一环节“袋中摸球”自然衔接,点名学生到袋中摸球,亲自体验,加深学生对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在小组合作摸球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不事先告诉学生袋中红球、绿球的数量,让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揭开袋中球的数量,验证孩子们的猜测,得出结论,加深孩子们对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这一结论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2.教学语言不够规范。在整节教学中,教师缺乏专业的数学专业术语,建议范老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素养。</p><p class="ql-block"> 3、教师评价单一。范老师没有正确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没有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教师的风采,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达到了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编辑:范丽颖</p><p class="ql-block">摄像:宋 涛</p><p class="ql-block">审核:罗 力</p>

学生

教学

老师

周长

教师

双减

摸球

环节

红球

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