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陵赏秋

雨澎

<p class="ql-block">东陵即清福陵所在地,因其位于沈阳市区的东部而得名。“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东陵始建于公元1629年,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历史,具有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和满族风格,是沈阳著名的古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陵(清福陵)占地557.3公顷。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另有努尔哈赤的后妃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人葬于此处。天聪三年(1629年)将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从东京尼亚满山迁至福陵。[2]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陵墓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来在康熙(1662-1722年)和乾隆(1736-1795年)年间又续有增建。</p> <p class="ql-block">清福陵建在沈阳城东10公里的天柱山上,这里地势雄伟,丘陵起伏,环境清幽,景色壮观,苍松翠柏,参天葱郁。福陵前临滔滔浑河水,后倚绵绵天柱山,碧水索绕,青山似拱,万松叠翠,大殿凌云,别具一种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东陵陵寝巧妙地利用山势布局修筑在山巅的一块平地上,由一百零八蹬石阶与山脚相连,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远远望去,富丽堂皇的红墙绿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巍峨壮丽的陵园建筑汇于湖光山色之中,仿佛一幅山水画一般。因此,被人们誉为沈阳八景之—一“天柱排青”。</p> <p class="ql-block">清福陵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自南而北渐次升高。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陵寝。福陵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起被代辽宁省政府辟作公园。除方城明楼曾毁于雷火后又修复外,其余皆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1988年,清福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4年,包括清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福陵既是皇帝陵寝,自然是块“风水宝地”。这“风水”的选定还有一则传说。努尔哈赤驾崩后,为了使子孙后代永远称帝,皇太极四处派人寻找埋葬“龙体”的“吉壤”,终于在天柱山下找到了“风水‘'。天柱山前临浑河,后靠大台山,中间一条“兴隆岭”。常言道“两山夹一岗,辈辈出皇上。”天柱山不仅依山傍水,林木葱笼,而且山中又有百涌甘泉,泉水清澈甘美,四季滋润,实在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皇太极大喜过望,于是将努尔哈赤的遗骨安葬于此,并广植松林,大造宫殿,遂有今日秀美的东陵。</p> <p class="ql-block">总之,清福陵对于研究满汉文化以及清朝的那段历史、风俗都有重要的价值。清福陵的建筑规格是别具一格,体现了满、汉文化的相互交融以及女真文化中原文化的双向渗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如今清福陵早已成为了东陵公园,昔日皇家禁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