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站 徐舍镇</p><p class="ql-block">古码头</p><p class="ql-block">牌楼后就是徐舍老石拱桥遗址,当年的徐舍大桥比现在的鲸塘石拱桥更雄伟,两边桥栏石上可供人坐,后面还有弧形的靠背。</p><p class="ql-block">桥下是宜兴西部最宽阔的南溪河,她的上游是溧阳。宜兴西部另一条大河叫北溪河,亦称中河,就是钮家村的那条大河。她的上游同样是溧阳,经杨巷流经钮家村。这两条宜兴西部最大的河流,最终全都流入宜兴西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两条河成就了宜兴鱼米之乡的美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杨巷、官林至鲸塘一带相对比宜兴其它一些地区富裕,单从农村农民的住房看,明显好于其它地区。</p> <p class="ql-block">建于民国晚期的徐舍"新街"。</p><p class="ql-block">我爷爷钮振西(又名钮洪岩),解放初期是徐舍商会会长,我父亲读完五年级后和一个伯父1945年到徐舍"学生意",以后公私合营,成为"国家干部"。</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我父母在徐舍经人介绍并结婚,我的大姐就出生在徐舍,以后几经辗转,于1958年定居和桥。我父母最后的几年又回到了宜城。</p> <p class="ql-block">徐舍老街遗存</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原小虹桥附近老街街景,原来都是两面街,沿河建在河岸上的老屋都拆了。</p> <p class="ql-block">百年老店"豫和泰"</p> <p class="ql-block">门前巧遇素未谋面的钮氏族叔</p> <p class="ql-block">徐舍沿小红桥小河边老街上的一间破房子,据说房主在外地。</p> <p class="ql-block">旧房的内部。以前的房子都是这个样子,建造时先立木屋架,然后再用砖砌成,相当于现在的框架结构的楼房。每根着地的立柱下都垫着圆形石墩,以防木柱受湿腐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三张照片是徐舍镇奖墅村建于民国时期的民宅,真够气派。摄于2020年8月。</p><p class="ql-block">这些房子现在还在,建议有关部门列入文物古迹保护名单。</p><p class="ql-block">下面第一张照片中这一排老宅有门头及右边的一间,曾是我一个至亲的住所,儿时我每年春节都会来这里住上好几天,直到学校开学才回和桥。最长一次我在这里住了近一个月。</p><p class="ql-block">房屋的外观丝毫没有改变,几乎也没有修缮的痕迹,可见建造之坚固。友情提醒,那可是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时代。</p><p class="ql-block">这幢房子至少有8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请看让人惊艳的第二张照片,二楼木制的的"防盗窗","正宗原装"的"原配"。整幢楼房的外墙是没有粉刷的"清水墙。泥瓦匠的功力可见一斑。这幢楼或许年龄更大。</p><p class="ql-block">奖墅村上一般的农民住房都如第三张照片上的一般。</p> <p class="ql-block">请看让人惊艳的这幢小楼,,二楼木制的的"防盗窗","正宗原装"的"原配"。整幢楼房的外墙是没有粉刷的"清水墙。泥瓦匠的功力可见一斑。这幢楼或许年龄更大。</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前乃至解放前,宜兴西部农村民居大多如此这般。</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 钮家村(曾经的钮家镇)</p><p class="ql-block">破旧的老屋架是我祖上的老宅,就在钮家村的老街上,我小时候,六七十年代,曾在这里住过。老宅的东面是客运轮船码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不通公路前,轮船是出行的唯一选择。</p><p class="ql-block">我的一个堂兄现在还住在老街上,我家祖屋的对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钮家镇老街,位于北溪河北岸,沿河而建,长百余米。十多年前钮家镇已并入官林镇。</p><p class="ql-block">钮家村因钮氏得名,四百多年前钮家村钮氏始祖钮奭从武进潘家桥周桥迁徙而来,在此休养生息,至今已有28代。我是第26世孙,不过我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宜兴和桥镇,小时候是每年去拜年,现在是每年去扫墓。</p> <p class="ql-block">我爷爷抗日战争前是钮家乡乡长,抗战爆发后到张渚、徐舍发展。</p> <p class="ql-block">钮家村的大河,地图上称中河或北溪河,足有六七十米宽,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有一座有许多木桩的大木桥,约二米宽,脚下能看到水,走在上面吱吱嘎嘎,大风时还有点摇摇晃晃。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改成了只能走人的水泥桥,八十年代初改成了公路桥。</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 杨巷</p><p class="ql-block">河西的明代古桥阳溪桥,建于1552年,距今快500年了。</p> <p class="ql-block">我外婆家就离桥堍十米左右的路边,我身后就是外婆家的大门,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样子。本来是一个两进的院落,被日本人放火烧了,后来改建了平房。小时候我们每年春节总会来拜年的。外公外婆去世后,80年代卖掉了。</p> <p class="ql-block">2009年母亲在外婆家门前留影,时年79岁。照片右上角便是阳溪古桥。</p><p class="ql-block">母亲解放前就读于镇江四摆渡蚕桑学校,读了一年多,解放后辍学了。</p> <p class="ql-block">2009年母亲在古桥上留影,距1949年她离开杨巷整整60年。母亲于2017年仙逝。</p> <p class="ql-block">我站的位置正是母亲于2009年在此留影的位置。拍照站位时我不加思索地站在了这个位置,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冥冥中的注定?</p> <p class="ql-block">说到杨巷,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座大桥,此照片大约拍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从网上淘来的。大桥的年龄也不会少于三百年吧。她造型独特,东面是平桥,下有两拱,然后才是主航道上与其它拱桥一样的造型。她把杨巷老街和河西连了起来,促进了河西的繁荣,河西沿河也有一段五六十米长的街道,最北面就是上面提到的阳溪古桥。解放前的戏院就建在河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拆除。家母说她小时候放学后常去看"放趟戏"。</p><p class="ql-block">这座桥我儿时也无数次地走过。桥东堍的茶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茶馆仍在,那是供老人们喝茶聊天的地方。我乡下的外公几乎每天都要步行六七里来此喝茶,我每每都能在此见到他或其他一些长辈。大桥东堍是当年杨巷镇最热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大桥在1980年前后被拆,真是可惜!据说是大桥妨碍行洪,但情况与之相似的鲸塘桥和张泽桥却能幸免于难,当年的决策者恐怕难辞其咎!</p> <p class="ql-block">河西剧院对面的老宅,上世纪三十年代我母亲同学们家。</p> <p class="ql-block">杨巷老街上的供销社</p><p class="ql-block">我的两个和桥发小、今生最久最好的朋友兼同学也被我忽悠来了。</p> <p class="ql-block">去年夏天我的两个姐姐在时隔近50年后再次踏上了杨巷老街。</p> <p class="ql-block">杨巷老街</p> <p class="ql-block">通向客运轮船码头的巷子,里面的一个公共厕所还在,旧貌换新颜,改成水冲式的了。直到1980年左右杨巷才通公路有汽车,以前全靠轮船。民众去宜兴城必须在天蒙蒙亮就出发,经过四个左右小时才能到达。回杨巷必须在下午二点多前乘上轮船,否则当天就回不去了。其实杨巷到宜兴大约是25公里左右吧。</p> <p class="ql-block">老街街景,杨巷老街可能是宜兴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当年杨巷是宜兴西部最繁华的一个集城,现在的官林镇以前还不如杨巷热闹。</p> <p class="ql-block">镇上废弃的民宅,门头很有特色,也很讲究。宜兴东部少有这种门头。</p> <p class="ql-block">这个门头与房屋整体朝向有偏差,不知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有些这种门头除了大门外,还配有两扇一米五左右高的短门。门眉上还有砖雕装饰。</p> <p class="ql-block">"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座桥可能是宜兴境内现存的最大的石梁桥。这是我儿时来往于杨巷镇上外婆家和邮堂奖墅外婆家的必经之路。桥面每跨由二块石条构成,中间一跨大概有五米左右长,桥面宽一米多,两边没有护栏。我过桥时时常有些害怕,特别是刮风的时候,生怕掉到河里。</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 </p><p class="ql-block">鲸塘镇</p><p class="ql-block">老街街景</p><p class="ql-block">我平生第一次来鲸塘,今天我才知道我长期生活的和桥与鲸塘竟是一衣带水,一条"钟张运河"悄悄地连接着两个江南古镇。</p> <p class="ql-block">鲸塘桥建于1551年,重建于1686年,距今已有335年了。是宜兴境内保存最完美的一座古桥,因为坐落于乡村,行人较少,台阶的磨损不大。</p> <p class="ql-block">下一图为张泽桥,与鲸塘桥惊人相似,造桥的先人一定相互借鉴过,到底是谁借鉴了谁?现存的两座桥均建造于300多年前,还有一个问题是鲸塘桥1.0版到底是什么模样。</p> <p class="ql-block">钮立群</p><p class="ql-block">2021.1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