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组《故乡》之我见

<p class="ql-block">  本周,初三语文组的教研重点篇目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章《故乡》,作为一篇经典文章,需要深挖的内涵有很多,我们组的老师通过教研,明确了在文章讲解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几个内容。它们包括以下几个层面:</p><p class="ql-block"> 一是深挖“故乡”这一题目的内涵。它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p><p class="ql-block"> 二是线索与人物共同关注。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我”回故乡的时间为顺序,以“我”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枢纽来展开故事情节。生动刻画了少年闰土的形象:朴实、善良、热情、活泼、聪明、勇敢的小英雄,是通过多种描写方式及多个故事情节来塑造的。而中年闰土的形象则是衰老、迟钝、自卑、麻木、迷信的木偶人。闰土由“小英雄”到“木偶人”这一惊人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生活上日趋贫困;精神上遭受损害。</p><p class="ql-block"> 三是文本和现实的关系探究。“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悲苦的下层知识分子,虽已背叛了原先的阶级,但没有奋起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辛苦辗转”而生活。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杨二嫂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以及“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下层社会一幅辛酸生活的图画。</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三种人生,“我”高喊出:“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抒发出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成为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教研,初三语文组明确了这篇文章在授课时的重点和难点,让我们在给学生讲解前后也能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好对课堂前中后生成的问题有所思考和领域,让我们对于经典文章的把握更上一层楼,从“面面俱到”讲转变为“有的放矢”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