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红了

大漠独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高粱,曾是小村醉美的红嫁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有一段时间,我对于高粱满是敌意和无奈,在我们生命拔节的关键时刻,它成了主要饭食,味道不佳、满口生涩、加之没有好菜搭配,吃高粱米饭成了一种负担,那就是三十八年前刚读师范的那两年。</b></p><p class="ql-block"><b> 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大饥饿的年代,所有饥饿的印象都是小时候母亲那一代人讲起的,她们是亲历者,我们是由饥饿向温饱过渡的一代人,听着母亲她们回忆五八年的自然灾害,讲着的人是心有余悸,听着的人颇能引起共鸣,我们经历的少年时代,吃饱饭仍然是生活里一个很现实的愿望。那时,小村里偶尔也会有要饭的,经历过饥饿的小村人很容易引发共鸣,所以来小村要饭的人都能满意而归。书信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快捷,只是听讨饭的人说遭遇了水灾或者是旱灾,小村人无法知道他们所说的话是真是假,大家纷纷施舍,是觉得衣衫不整的乞讨者的可怜。后来,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说要饭的都很有钱,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卖惨”,属于不劳而获。后来小村人施舍的热情大减,再后来,小村里要饭的人基本是绝迹了。精准扶贫,目的是让人们不仅吃饱,还要吃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还要在精神方面生活得丰富多彩。</b></p><p class="ql-block"><b> 前几天看周同宾的《一个人的编年史》的一篇文章——《饥饿中的事情》,里面有关于饥饿的描写,其中一个镜头让人毛骨悚然。说是在饥饿的时候,小村里有种种饿死的人,大洋马、三贵、小改、八光子、九勾子、二福、六成……他们都是因为饥饿离开了人世。五冒是一个善良的人,饥饿让他捉老鼠吃,死后一夜之间被老鼠吃光了身上的肉……今天的孩子看了这样的文字一定认为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曾看到一个笑话,一个皇帝听说某某地方闹饥荒,他问身边的大臣,那里的人们怎么不吃“肉包子”?在那个皇帝看来,最低的吃饭标准也得是吃肉包子。看来人们对饥饿的认知标准很是有别,对于饥饿的理解,只有经历了才会刻骨铭心。</b></p><p class="ql-block"><b> 母亲说起她们那一代经历的饥饿,粮吃光了、野菜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幸好小村毗邻嫩江,那时自然资源丰富,小村老辈人都说:“水里的鱼很多,往水里扔一只筷子都不倒,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小村人这样描写那时的鱼资源,一点不夸张。母亲常常回忆,她们在饥饿的时候很少参加户外活动,有时到外面玩一会,都气喘吁吁,没有力气,赶紧回家吃煎鱼充饥。现在来看是不错的生活,没有粮食的年代,光吃鱼绝对是一个精神负担。几个姨妈踢的口袋,都被老舅偷着把里面的高粱粒倒出来,放在火盆上煮粥吃。</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是带着上一辈人饥饿的记忆走进师范学校,也经历了两年的饥饿,好在那时可以吃家里寄来的炒面、吃大白菜……开始读师范的前两年吃“死伙”,也就是定量吃食堂,每天必须有一顿高粱米饭。每到吃高粱米饭的时候,一碗饭吃完了,全不知它的味道,只要把胃填满,再慢慢消化。最可怕的是,高粱米饭可以当枪炮里的“子弹”,硬得无法下咽,勉强吃完,胃难以消化,估计那几年我们那个时期的师范人得胃病的不在少数。母亲知道后,不止一次说起,三年自然灾害老辈人所经历的饥饿,就是那普普通通的高粱,养活了多少故乡人,对于高粱应该心存敬畏。喜剧的是班级里有个张同学,胃病严重,经常到外面吃小灶,因此有机会最先找到爱情,妻子是学校附近的人。当时,张同学一定没少吃准岳父家的细粮,还是那句话,要抓住一个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张同学也算因祸得福,高粱米饭让他找到了真爱,并且儿女双全,在我们四十五个同学中,他是唯一最早响应国家“二孩儿”政策的人。如今既是岳父,又当公爹,每次同学聚会,大家羡慕得不得了。如果四年师范生活要我们重新来过,估计像张同学那样的选择绝不会是他一个。但愿张同学看到这段文字莫怪,我们羡慕他是发自内心。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痛恨的高粱米饭,留下的最美的历史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四十年前,小村里种植的高粱面积占有相当比例,小村里的人们提到粮食,好像多数是指苞米和高粱。小村里的孩子关于高粱的记忆是美好的,在高粱地打乌米是很有诱惑力的活动,乌米应该是植物的病害,小村里的孩子却把它当零食吃,特别是“包乌米”相对稀少,打到不容易,孩子一旦有所收获都倍加珍惜,拿回家孝敬老人。打乌米是群体性行为,且都是男孩子的游戏。三五个人走进一片高粱地,彼此多数看不到,只能听声音判断彼此的方位。走进高粱地的孩子们,都有几分胆怯,风吹高粱叶子的声音,会激发孩子诸多恐怖的想象:遇见人脚獾子、遇到拍花先生……都是从大人那里听说的恐怖的故事。特别是拍花先生,据说他手里有一种药,拍在脑门上,被拍的人就被他控制,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是被割了器官,就是被卖到远方……所以孩子们绝不敢单独走进高粱地。小村里有一句俗语:“打乌米的眼睛往上瞅”,孩子对这句话有着切身的体验,但是,老辈人告诫后生的是做人要接地气,不要只会巴结有钱有势的人,这是孩子们长大后才理解的人生道理。</b></p><p class="ql-block"><b> 孩子们对于高粱的感情,还来自于高粱的秸秆。高粱秸秆可以做蝈蝈笼子、鸟笼子、射“秸秆枪”……小村里哪个男孩没有捉过蝈蝈?哪一个男孩没有拍过鸟?当然,做蝈蝈笼和鸟笼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蝈蝈笼子应该是大众化技术,小村几乎每个男孩都会做蝈蝈笼。但是,鸟笼子对技术要求过高,我小时候怎么也没把鸟笼做好,勉强做一个,模样不佳,使起来也不好用。小村里有一个姓安的画匠,他的几个儿子子承父业,都扎得一手好鸟笼,他们扎出的鸟笼,不仅实用,还是多功能,鸟儿可以在里面健身,当时小村里的孩子都去观看,好不羡慕。读初中时,安家的老四给我做过一个高大的滚笼,一次来几十只鸟都能装下,用了好多年。后来,小村人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捕鸟受到了谴责,捕鸟的人渐渐消失了,但是,那个鸟笼在我家空闲了好多年,搬家后不知是送人了?还是丢弃了?估计丢弃应该是很不舍。</b></p><p class="ql-block"><b> 九奶家的人对高粱是感恩的,九奶家九个孩子,多子女的家庭,生活里多的是无奈和苦涩。每到农历冬月和腊月,九奶家的几个孩子分工明确,他们在做一项大的工程——编炕席,他们要在这两月挣出一年的花销,不仅仅有过年的年货钱,还要有平常日子的柴米油盐的钱。编炕席工序不算繁琐,倒也是费时费力。选高粱秸秆、去掉表面叶皮、浸泡、破秸秆、刮瓤、编制,往往是,昏暗的房光下,九奶的几个孩子要忙碌到深夜。大多数小村人过年的年货,炕席是必备的。一领席子,经历了一年生活的打磨,不仅褪去华彩,而且出现了洞洞。过年换一领席子,年的喜庆气氛增加不少。当然,也有过日子精打细算的人家,一领席子缝缝补补用了好多年。正是有了小村人的需求,九奶家的席子又因为质量过关,成了抢手的年货。如果有的人家娶媳妇,要提前到九奶家定制。要问小村人的生活质量,九奶家的席子最有发言权。谁家的日子更为艰辛?谁家的日子清苦中透着幸福?谁家的鼾声里浸着无奈或是满足?九奶的席子都知道,那一领领席子,见证了小村很长一段时间行走的岁月。后来,纸浆板、塑胶革代替了炕席,九奶的孩子们也大了,他们睡在纸浆板、高级床垫上,梦里常常还是编炕席时的忙碌。</b></p> <p class="ql-block"><b>  高粱酒,应该是高粱最华丽的转身。正是高粱酒,让我们知道了高密,知道了莫言,知道了鬼才导演老谋子。高密的高粱不仅仅有民族气节,养育了一群敢爱敢恨的汉子,让侵略者闻风丧胆。也养育出有大爱情怀的军嫂,在抗日战争中她们书写了山东女人的丰碑。她们送军鞋、送粮食、送儿子上前线……把侵略者赶出国门。高密出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高密高粱的营养功不可没。《红高粱》以不同的文艺形式演绎高粱的极致之美,高粱坚挺的民族脊梁。高粱的红色基因,不仅仅染红了山东大地,也一定会染红祖国的大江南北。</b></p><p class="ql-block"><b> 几年前,儿子拿出一个月的工资,和朋友一同烧了一窖高粱酒。儿子烧酒只是为了孝敬老人,送亲朋好友。他说自己可以独立生活了,要回报成长路上的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果然,儿子烧的高粱酒所到之处,赢得一片赞誉。去年,朋友家杀猪,邀请儿子一同参加,儿子带着他的高粱酒赴宴,乡里乡亲都要喝高粱烧,冷落成箱的瓶装酒。酒宴高潮时,儿子答应送几箱高粱酒给那里的长者,大家都当是酒话,一笑了之。春节前,儿子让我把酒送到朋友家,兑现了对小村几位老辈人的承诺。信守承诺,这是不是高粱的品质,在小村居住过的人,和高粱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b></p><p class="ql-block"><b> 初中好友,一个在事业上超级成功的李同学,这几年开了一个酿酒厂,专门烧高粱酒。每一次同学聚会,香醇的高粱酒,让与会的人脸红、心热、话语多……大家在高粱酒的怂恿下,敢做敢为,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谋划老年生活……醉酒不伤身,这是高粱酒的神奇。酒宴后,李同学常常每人送十斤、二十斤自己酒厂的高粱酒,让大家品评,更是让大家分享。据说高粱酒有利尿、促消化、补充营养等功效,在酒类市场火爆实属名至实归。在乡民的心中,高粱酒里流淌的是高粱不息的火种,暖身、激情、消疲劳……一壶老酒,让多少汉子顶天立地,成就伟业。十一长假,又一次相约,高粱酒让大家再一次享受生活的美好,体验了友情的珍贵。回家下车,司机说还有一桶酒要带上,提着酒上楼,倍感酒的沉重……我知道更沉重的是友情啊!只求分享,不求回报的友情!这就是高粱的品质。</b></p><p class="ql-block"><b> 四川是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水井坊……名酒的故乡,高粱是酿制名酒的主要原材料。在“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推动下,四川种植高粱的面积超过200万亩。试想,200万亩高粱红了时候,是何等壮观。放飞无人机,透过屏幕,一穗饱满的高粱,圆睁着喜悦的眼眸,慢慢变成几十穗、几千穗、数万穗……那喜悦的眼眸变成高粱的海洋,那海洋里流动着红色的希冀。正是那饱满的红色,为民族工业的崛起奠基。民族品牌,被红红的高粱举起,高粱的丰厚,化作了酒液的灵魂,滋养出一方厚重的酒文化。这是自山东高密后,高粱创造的又一个奇迹。</b></p><p class="ql-block"><b> 红色,是高粱最极致的颜色。高粱红了,预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到来,还有小村人期盼的丰收、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还有《酒神曲》里的纵情歌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喝了咱的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人敢走青刹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喝了咱的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见了皇帝不磕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四七三六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九九归一跟我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好酒好酒好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1.11.0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