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荟萃之地一一嘉定(2021.10.5)

三平园主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松江是上海的文化之根,那么嘉定也可以说是上海的文化之源了,松江和嘉定可以说是上海历史文化最有底蕴的地方,为上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养分。</p><p class="ql-block"> 嘉定境内唐代时设有昆山县疁城乡,故嘉定又别称“疁城”或“疁”。</p> <p class="ql-block">  嘉定在秦代属会稽郡娄县,隋唐时属苏州昆山县。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置嘉定县,以年号为名,县署设于练祁市(今嘉定镇)。受苏州文化的影响,嘉定的园林文化也很有名,嘉定的南翔古镇又有“小苏州”的美誉。而最让嘉定出名的是嘉定举义旗反抗清兵时的“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名留青史。</p> <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我们四位文友相约一游嘉定的州桥老街、秋霞圃、孔庙、汇龙潭、南翔古镇、古猗园等文化古迹。</p><p class="ql-block"> 一早我们从奉贤出发,先来州桥老街南大街,入口处是一座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先生题字的“嘉定别墅”,门口还挂着一块由王世襄先生题写的“嘉定竹刻博物馆”。嘉定的竹刻很有名,于是我们入内游览。“嘉定别墅”原是政府的招待所,现改为宾馆,里面建筑倒也古色古香,带有历史的痕迹。因为我们入内尚早,竹刻博物馆还没开门。</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南大街,时间尚早,街上行人稀少,一座方塔首先跃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  走近一看,是名为法华塔的一座方塔,处于嘉定区嘉定镇的中心,此塔又名金沙塔。</p><p class="ql-block"> 法华塔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当时这里还叫“练祁市”,十年后,嘉定设县。县城建设就以此塔为中心,因它是全城最高点,在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之中心。法华塔建于南宋开禧年间,经元、明、清、民国多次修建,1996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嘉定区人民政府拨款,对年久失修并严重倾斜的法华塔进行了修缮。</p> <p class="ql-block">  州桥老街据说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因此州桥老街也被称为嘉定之根。至今还保存着宋、元、明、清历代的石街、古塔、老桥、名园、旧庙等古迹,都颇具观赏性,人文底蕴十分深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为时间尚早,法华塔园区还没有开放。法华塔的北面有一条中下塘街,街边是一条练祁河,河上有一座石桥。</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座桥名为 “登龙桥”,是这里最出名的景点之一。它建于南宋淳祐五年(1245),已有近800年的历史,知县王选主持建造。以前,从北边的县衙门到南门街上的孔庙,未建造登龙桥,非常不便,要绕道西面的孩儿桥才能趟过练祁河。而且,南门此时早已成市,城南一大片地区到县署办事也非常不便。因此,王选到嘉定任知县的第二年就建造了登龙桥。</p><p class="ql-block"> 元朝时期嘉定升州,所以这座桥又被称为“州桥”。该桥为南北走向,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练祁河,长13米,宽5.9米,净跨5.7米。与不远处的法华塔遥相呼应,颇为壮观。据说以前站在桥面上还可以远眺夫子庙大成殿的金顶,桥面上石刻的螺旋型花纹也非常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  州桥老街区域不大,景点以一塔、二河、三街、四桥为特色,一塔就是法华塔,二河指南北走向的横沥河与东西走向的练祁河,三街是南大街、城中街和下塘街(东下塘街和南下塘街),四桥包括济川桥、宝庆桥、德富桥和州桥,州桥老街的得名,就是连接南大街和城中街、横跨练祁河的那座建于 1245 年南宋时代的州桥。</p><p class="ql-block"> 四座桥中,最高大的一座桥是在中下塘街上横跨在南横沥河上的德富桥了,桥堍两边石边拾级而上,和法华塔相邻。德富桥 又称“日晖桥”,当地百姓亦称“石灰桥”,可能是“日晖桥”的谐音。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解放后重修,跨度约23米,宽约3.3米。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跨南横沥河北口。德富桥地处横沥河、练祁河交汇处,同州桥、济川桥、宝庆桥四桥相望。石桥阶面32级,南北桥面两侧分别有石阳刻“迎潭水南来涵需圣泽,障娄桥东去容与中流”和“一江澄练塔影虹垂,四海回澜冈身龙卧”楹联各一副。</p> <p class="ql-block">  德富桥的对面,在两河的交汇处,济川桥和宝庆桥形成了双桥相连,也非常的壮观美丽。人说周庄古镇双桥美,州桥的双桥也很美,“不是周庄,胜似周庄”。</p><p class="ql-block"> 济川桥单孔石拱桥,明嘉靖年间建造,也有500年的历史,是四座桥中最年轻的桥。济川桥南北走向,跨练祁河,桥面平缓。桥北面是热闹非凡的东大街,而南面则是静谧清幽的民清街,一座桥连接了两个不同世界。</p> <p class="ql-block">  宝庆桥建于元朝,已有700年的历史,处于北横沥河的南口,连接城中街和东大街。</p> <p class="ql-block">  跨过宝庆桥,进入城中街,热闹的街区此时也很幽静,清晨的阳光从荫翳蔽日的树叶间透过,洒在幽静的街道上,显得非常静谧。</p> <p class="ql-block">  进入北大街,很短的一条街道,入口处有一座牌坊,上有“州桥”两字。</p> <p class="ql-block">  来到登龙桥的北堍,阳光从摇曳的梧桐叶间洒落在桥阶上,映着河对岸的龙华塔,暖暖的色调,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忍不住又踏上了登龙桥,前后左右上下又看了一遍,兜了一圈又来到登龙桥的南堍。我们往中下塘街的西段行走,这里的街道狭窄,比练祁河北岸的大街窄了许多,也更富有生活气息而少了商业味。</p> <p class="ql-block">  西面街口有一座古朴的石桥,低矮的石条桥栏,弹石路的桥面,桥面平坦,桥的北堍有一块石碑书写着桥名“太平永安桥”,因位于城中街察院弄,俗名察院桥。此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练祁河。长约20米,宽3.6米,桥孔净跨4.70米,矢高2.20米。</p> <p class="ql-block">  跨过太平永安桥,再次走上城中街,两边店铺林立,定是热闹的商业区。</p> <p class="ql-block">  城中街的路面都是用小石块铺成的弹石路,保持过去的风味,保留着历史的底蕴,这样的路面,在上海已很少见了。</p> <p class="ql-block">  街上高大的梧桐树使这条街感觉不一样,民清风格的建筑,和梧桐树相衬相映,即古朴,又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州桥老桥的区域很小,一会儿功夫来到了东大街的入口处,我们沿着东大街向秋霞圃走去。</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东大街向东行走十分钟左右,就到了秋霞圃公园。门口左右两边有两座井亭,亭中还有小井,亭顶是呈穹窿状的天花“藻井”,顶上之“井”与地上之井,两井相对。</p><p class="ql-block"> 秋霞圃与松江醉白池、上海豫园、南翔古漪园、青浦曲水园并称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秋霞圃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明代园林,由明代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和城隍庙合并而成。秋霞圃以清水池塘为中心,石山环绕,古木参天,造园艺术独特,分桃花潭、凝霞阁、清镜堂、邑庙等四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四人在园门口拍了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处在公园的进门口,门口一座铁铸的大香炉,上有“城隍庙”三字,炉上还有一个屋脊状的顶盖。</p><p class="ql-block"> 嘉定城隍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时在嘉定镇南大街富安坊,明洪武(1370)年间移建于今东大街314号,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风雨沧桑,朝代更迭,嘉定城隍庙也历经兴衰。嘉定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经过明清两代的增建扩建,殿宇宏敞。今大殿、工字廓、寝宫均系清光绪八年(1882)重建,双顶连体,气势轩昂;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缮一新;系上海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邑庙建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道教城隍信仰便迅速发展,按明朝旧制,地方均需设府、州、县三级城隍,彼时的上海还不是今天的国际大都市,像嘉定等地,都还分属不同区域,于是便有了多处城隍庙。</span></p><p class="ql-block"> 嘉定城隍庙正殿供奉的城隍老爷为嘉定县城隍昭应显佑伯陆陇其。陆陇其,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学家,曾任职于嘉定,离任时,只有图书几卷及妻子的织机一部,时称循吏。因有功于民,民众感恩,便尊为嘉定县城隍昭应显佑伯(正四品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受百世香火供奉。</p> <p class="ql-block">  大殿外石栏上的石狮,形象生动,姿态可爱。</p> <p class="ql-block">  看完城隍庙,庙后有觅句廊、洗句亭,位在环翠轩东北,均为沈氏园景物,1985年重建。廊为南北复式五曲廊,长22.15米,高3.3米,16方碑刻置于其中,由束长开、郑孝同分别题“觅句廊”、“碑廊”额。洗句亭位于觅句廊北端,内置《柴侯德政去思碑》。</p> <p class="ql-block">  秋霞圃虽然由三座园林和城隍庙组成,但规模并不大,可见当初的三座园林都属于苏州园林式的风格,精致小巧。</p><p class="ql-block"> 网上有人说到秋霞圃有上当的感觉,没什么景致。如名所述,秋霞圃最美的季节应在秋季,国庆时节,气温尚高,草木犹盛,树叶未红,花也不艳,因此景色逊色了许多。秋霞圃的原三座私人园林,包涵着文人的建园思想,盈联、堂匾等与景致相衬辉映,而其建筑风格中的“小中见大”、曲折有致特点,没点文化底蕴是看不大明白其中的情趣的。我们也没做足功课,入园四处瞎逛,对园区的风格布局等也是一头雾水。</p> <p class="ql-block">  南方园林必离不开水,有水而活。秋霞圃中心有一大池名“桃花潭”,西部有池上草堂。入园见一水潭,不经意走过,翻看照片不知其名,才觉后悔当初未及细看,翻看网上资料,应为清镜塘,为金氏园景点。</p> <p class="ql-block">  南方园林的建筑都以亭、堂、轩为主,一般都有楹联、匾额。岁寒亭由徐家彝题“岁寒亭”额,亭内置一方形石台,四周栽松、竹、梅,柳云居前遍植垂柳,绿云叠翠寒亭中。岁寒亭也是秋季观枫的绝佳处,一到秋季似红霞的枫叶,映衬在岁寒亭的四周,可惜我们时节不对,只能望景兴叹。我们对岁寒亭里的一副楹联研究了许久,“翠竹绿柳鸟传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梅白李前中诗”</span>,从此联中可知春天的景色也很美,坐在亭中,眼望绽放的红梅和白李,翠竹绿柳掩映,鸟声传语,心中的诗词佳句便会陡然涌起。</p> <p class="ql-block">  秋霞圃作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其中的亭子尤其特别。秋霞圃的亭子造得精细,各不相同,且与周围景色相得益彰。尤其园中一小亭:補亭。</p><p class="ql-block"> 補亭很小,前后无房屋,孤零零立在一片灌木中。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美。</p><p class="ql-block"> 補亭东西不足6米,南北也不足6米。这是一个异形亭,扇形。亭子是扇形的,藻井扇形,连里面的石凳石台也是扇形的。亭子四面透亮,南北向有花瓶门洞,移步异景可以看到花瓶里四季风景变换。西侧是扇形底部较窄,于是白墙上开一扇扇形窗,加上一副对联:“历尽风霜雨雪秋霞无恙,依然松竹梅兰旧圃逢春。”顿时窗外景色不断,窗内也有雅致布局相配。最宽的东侧是扇面最阔气面,配上护航木靠椅,水磨青砖座位,风雪均可歇脚。</p><p class="ql-block"> 小亭虽小,做工并不含糊。歇山戗角,圆篷顶,圆寿瓦当。气派不凡寓意美好。</p><p class="ql-block"> 深青色亭顶,红色檐角加之红柱,间或青灰色门框窗沿磨砖勾线,在雪白粉墙和四周花草陪衬下,唇红齿白眉清目秀。亭前一小溪,溪水清澈。跃石至对岸有一假山岿然。山对亭,亭映水。让人忍不住留步盘旋。真是亭中有景,景随亭转。</p><p class="ql-block">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亭安有式,基立无凭。”明代造园家计成如是说。此補亭已不可考为什么叫補亭。但这个“铺”字用得极为含蓄,极为谦虚。亭虽小,不补天不补地,却是园中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少了它,这片角落可就真的需要补了。</p><p class="ql-block"> (网名“禾叶兄弟”的此文写得甚好,一字不落地摘录,感谢!)</p> <p class="ql-block">  一座即山亭,东向,高4米,边长1.75米,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毁于咸丰庚申兵燹,民国11年(1922)重建,1974年6月,亭被狂风摧毁,1981年于原址再建,1982年沪上画家陈佩秋重题“即山亭”行书额。亭柱上有一副“树高化龙易,亭高得月多”的楹联。亭旁有一株古银杏树,已有150多年的树龄,亭树相依,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桃花潭景区的池上草堂,为园中最有名的景点,有“一堂静对移时久,胜似西湖十里长”的赞誉。堂南的一副对联:“池上春光早,丽日迟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草堂霜气晴,秋风飒飒,水流花放,疏雨相过。”此联将秋霞圃春秋两季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南山位于桃花潭南岸,以湖石夹土筑成,东西长40余米。山有南北两岗,岗上林木遮天蔽日。北岗有叠成牛、马、羊等动物形状的湖石。南岗上有霁霞阁,方形,面积6.3平方米。此阁原建于金氏园,毁于清咸丰庚申(1860年)兵燹,1985年重建,由百岁老人苏局仙题行书额。</p> <p class="ql-block">  碧梧轩位于桃花潭北,取唐代杜甫“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诗意而名。因面向山水而筑,故又名“山光潭影”,俗称四面厅。始建年代无考,现轩内宽畅明亮,所置明、清式红木桌椅、长几、古朴素雅。轩内悬挂两块匾额,一块“静观自得”为杨廷宝题额,另一块“山光潭影”由胡厥文题额。</p> <p class="ql-block">  聊淹堂里挂着一副楹联“聊以擬伏腊,淹留忘宵晨”,此联的上联取自庾信的《小园赋》中的:“余有数亩弊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雨。”的句子;下联取自陶渊明《与殷晋安别并序》中的:“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的诗句,堂名取自上下联的首字。</p><p class="ql-block"> 秋霞圃是一座精致的充满人文趣味的园林,后悔游前没有做足功夫,不了解布局线路,走马观花、信马由缰地游玩,游得云里雾里,不得精髓,再加上不在最美的季节游玩,更是所获甚少,下次一定细细品味,做足功课,认真游玩。</p> <p class="ql-block">  陆俨少艺术馆就在秋霞圃的西隔壁,从秋霞圃出来,我们到陆俨少艺术馆去参观。</p><p class="ql-block"> 松江有程十发艺术馆,嘉定有个陆俨少艺术馆,他们两个的经历也相似,解放初期深入民间生活写生,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画,文革期间又都从事画连环画,还画了许多的宣传画,真正体现个人艺术特色的创作时间都并不太长。我问教美术的小袁老师,陆俨少的作品如何?他答在解放以后国内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p> <p class="ql-block">  艺术馆主楼共两层,东楼底层为综合展厅,面积400平方米,展出了陆俨少各个时期的作品,还有一些文革时期画的连环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二楼为院藏陆俨少精品展示厅,面积230平方米,陈列陆俨少的书画作品,并复原了陆老最后一个画室——“晚晴轩”。“晚晴轩”陈列着陆俨少的书画原作、文房遗物和部分艺术活动图片、手稿、画册等。</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陆俨少艺术馆再回到州桥老街,游览法华塔园区。</p><p class="ql-block"> 据《嘉定县志》记载,当时嘉定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屡试屡不中,文气不盛,为弘扬教化,有人便提议在横沥河与练祁河交汇处的街上建塔,取名法华,意即人们都能得到佛一样的智慧,用以激励读书人奋发进取。建塔之后,犹如在城中树立起一支巨大的笔,所以法华塔又有“文笔峰”的美誉,嘉定果然“科名鹊起”,出现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嘉定名人。</p><p class="ql-block"> 法华塔是一座七层的方塔,已经历了800年的风雨,依然巍然屹立,令人肃然起敬。法华塔的屋檐构件复杂重叠,瓦当独特而精美,不禁赞叹古人的独具匠心和高超的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  在法华塔园区的东面,靠近横沥河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有一座明清风格结构的牌楼,高高在牌楼之上的中间嵌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 “圣旨” 两个字,据说嵌于中间的这块石碑是原件。字虽模糊,但依稀可见圣旨二字。此“圣旨”石碑能保留至今,实属珍品</span>。因此,我上下左右寻找了一遍,没有找到牌坊的名称,猜想也许是风雨的侵蚀,把牌坊的名字淹没了,其实其他的构件已非原件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嘉定地区人杰地灵,出了许多名人,法华塔园区的进门处,有一处顾维钧陈列室,陈列了顾维钧一生的政治活动和外交活动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北洋政府第十三位国家元首。顾维钧早年赴美留学,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2年回国后,任内阁总统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1915年起历任北洋政府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1919年和1921年,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1945年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其后任国民党政府驻联合国代表。1956年至1967年,历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等职。1985年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98岁。顾维钧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p> <p class="ql-block">  在圣旨牌坊的南面有一处翥云堂,“翥云”两字原来是来自于之前堂前的假山,曾是一家私宅,经历了好几位主人,都是当时当地的名士。这个宅子不大,现在是胡厥文先生的生平事迹馆。</p><p class="ql-block"> 胡厥文(1895.10.7 - 1989.4.16)又名胡保祥,上海嘉定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杰出实业家。曾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理事、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主席、名誉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一、二、三、四届常务委员。</p> <p class="ql-block">  游完法华塔,我前往嘉定孔庙,坐落在嘉定城中法华塔南首,南大街183号,始建于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规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吴中第一之称。解放前,孔庙备受战祸之害。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文管会两次拨款进行修葺,修复旧观。现存建筑虽仅原来的十分之六七,仍不失为国内比较完整的孔庙之一,有“吴中第一”之称。</p><p class="ql-block"> 嘉定孔庙是全国保存完整的四座孔庙之一,门口的一座高大气派的牌坊式大门显势它的地位,中间横梁上书有“仰高”两字。</p> <p class="ql-block">  孔庙的进门是始建于元代的棂星门,是嘉定孔庙的第一道门。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用它的名字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棂星门内的呈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它开凿于南宋时期,池上有三座泮桥。</p> <p class="ql-block">  “泮”,即“半水”,在古代,天子之学叫做辟雍,凿池圜水;诸侯之学叫做泮宫。池如半壁,半于圜水,所以称之为“泮池”。一般地方的孔庙泮池,都是三点水的“泮”,而嘉定孔庙的泮池的写作“頖”。</p> <p class="ql-block">  孔庙建筑体制规模不大,开始仅有大殿和化成堂。淳祜九年(公元1249年)又在大殿前凿泮池,及石桥门前造“仰高”、“兴贤”、“育才”3座牌坊。过了14年又重建大殿,命名为大成殿。延至元代又改建化成堂为明伦堂。</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祭孔正殿,双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崇基石栏,檩、枋上施木纹彩绘。大成殿东的明伦堂虽为清光绪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摆放着孔子的塑像,而且还摆放了祭祀圣人时所要用到的礼器,很多是乐器,比如编磬,编钟,古琴,笙箫等。</p> <p class="ql-block">  大殿的顶上悬挂着三块大匾,正中是“万世师表”匾,左右是“斯文在兹”匾和“圣集大成”匾。</p> <p class="ql-block">  四周围墙接近房梁的地方贴的是孔子授学以及孔子与弟子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图画。</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东面墙还有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的塑像,找了半天才找到孔子南方的唯一弟子,开我们奉贤文化之先的言子圣人。“敬奉贤人,见贤思齐”,我们奉贤的名称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殿后的墙上还嵌着一块嘉定县学大成碑。</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前有东西两庑,东部有明伦堂、碑廊和当湖书院等建筑。明伦堂是历代儒生讲学集会之所,建筑别致,3间宽敞的厅堂,前设抱厦,两边又有粉墙漏窗,墙外有小院,院中植桂柏树木,还有一株百年牡丹。东庑陈列着中国历代科举考试的资料。西庑是向游人介绍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嘉定在历史上文风昌盛。清代,就出过三个货真价实的状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敬铭(1668-1721),康熙四十六年(1707)南巡,进诗画称旨。入直畅春园,纂修武英殿书成,议叙不就。五十二年(1713)以进士第一人及第,充五十四年(1715)会试同考官。五十六年(1717)主试江西。侍直十年,甚沐宠遇。五十八年(1719)父母年皆七十有四,御书(齐年堂)额赐之。丁外艰归里寻卒。与原祁同谱,山水即受其法,清腴闲远,书卷之气溢於楮墨。工小楷,生有砚癖,索画者投以佳石无不立应。原祁弟子时有金、曹、王、李之称,谓金永熙、曹培源、敬铭及李为宪也。有未岩诗稿。王敬铭是嘉定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他是今马陆镇戬浜人,祖居因为有高大的楼房,宽广的庭院,在当地留下了“王楼”的地名,至今仍保留着,王敬铭曾有一首诗描写他的故乡: 东庄我私田,窃比鉴河曲。水木淡而野,中抱数椽足。牛羊识家翁,沟塍布棋局。此镜心自闲,至今若照烛。何当坐朝轩,垂廉吸初旭。</span></p><p class="ql-block"> 秦大成,字澄叙,号簪园。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中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不久,请长假回乡侍养。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复任充会试同考官。后再次告假回乡,卒于家中。仕至翰林院修撰。据史书记载,秦大成的品德也为时人称道,在他去世时“仅有薄田三十亩,图书满架”。死前留言:“吾所受之先人者,即此传于子孙而已。”</p><p class="ql-block"> 徐郙(1836—1907),字寿蘅,号颂阁,同治元年(1862)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南书房行走、安徽学政、江西学政、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拜协办大学士,世称徐相国。徐颂阁工诗,精于书法,擅画山水,入词馆,被召直南书房。慈禧常谕徐郙字有福气,晚年御笔作画,悉命徐郙题志,传世慈禧画作中多见徐郙行楷诗题。因兼具金石派学养,黄宾虹评价徐郙云:“徐颂阁、张野樵一流,为乾嘉画家所不逮”。徐郙收藏金石拓片珍本与名画甚多。据李寿民《还珠楼丛谈》记载,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曾为徐郙旧藏。</p> <p class="ql-block">  明伦堂西有一条碑廊,是1958年修理孔庙时,将历年收集的碑刻、墓志和各类石刻嵌于壁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庭院东部的当湖书院,也辟为博物馆陈列室。书院外墙沿河30多米,还有一条1987年修建的碑廊,内有历代书画家的书法艺术,其中有黄庭坚、文徵明等的珍贵手迹。</p> <p class="ql-block">  孔庙的前面有一个汇龙潭,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嘉定知县熊密在县学前挖池,自北向南有五条河流汇集而成,应奎山坐落潭中,绿水怀抱,宛如明珠,自古有五龙抢珠之称,汇龙潭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汇龙潭又经多次疏浚整理,潭水与孔庙建筑和应奎山相映,景观优美,有“庠(即嘉定县学)八景”之说。八景即:汇龙潭影(汇龙潭)、殿庭乔柏(孔庙古柏)、映奎山色(应奎山)、黉序疏梅(在县学中,已湮没)、聚奎穹阁(魁星阁)、双桐揽照(已湮没)、启震虹梁(龙门桥)、丈石凝晖(已湮没),其中五景尚存园中,只有一景在园外。</p> <p class="ql-block">  园内布局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是应奎山和汇龙潭组成的自然山水风景。</p><p class="ql-block"> 嘉定的园林,大多初建于明、清两朝。康熙乾隆期间,是清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阶段,这一时期嘉定出现众多私家园林。汇龙潭也是嘉定明清风格的园林,但区别于秋霞浦由明人私宅经后人整修,汇龙潭则是迁建的明清园林,一湾潭水在园外,毗邻嘉定孔庙。这是由孔庙到汇龙潭经过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  进门不远有一座石佛塔,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佛宝塔,位于</span>园北草坪西侧。塔系宋代建造,年份不详,原址在嘉定南门外,1979年迁至县博物馆保管,1980年移置于园内。塔置于两级基座之上,塔身六节,总高约4米。塔刹系莲花瓣柱,在方形塔柱上,三面刻佛像、双龙、花纹等浮雕,一面刻经文。塔上字迹模糊,唯“万佛宝塔”数字可辨。</p> <p class="ql-block">  园内有一小轩,柱上有一联:“锦幄醉荼蘼,行看不足坐看不足,绿云栖翡翠,花也相宜人也相宜。”,内墙上有一联:“园林无俗韵,山水有清音”。上有一匾,四个篆体文字:“翠妍欲滴”。</p> <p class="ql-block">  园内还有建于1885年的怡安堂,翁同稣题额“诒安堂”,系浙江巡抚廖寿丰、礼部尚书廖寿恒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原址在嘉定镇孩儿桥西北侧。1981年,移建至汇龙潭公园。1984年9月,胡厥文为堂题额,改诒安堂为怡安堂。堂系硬山顶建筑,3楹,建筑面积11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怡安堂前有一块“翥云峰”的巨形石,系明崇祯二年(1629)陕西道御史、县人赵洪范巡按云南,由海道运回。初置于家宅岁有堂前,后赵氏败落,归王畮所有,后归周姓。1980年,自周家祠堂天井移入汇龙潭公园怡安堂前。是石俊秀奇特,高约3米余,右上角镌宋钰小篆“翥云峰”三字。</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南的园林,多置太湖石等石头,园内还</span>一块耸立在芭蕉树下的太湖石,形态俊美,色泽青黑,不知名称,也不知出处。</p> <p class="ql-block">  汇龙潭的“打唱台”是一座金碧辉煌、雕刻着“百鸟朝凤”戏台。这座“打唱台”非常有名,它又叫百鸟朝阳台,有一百多年历史,1976年从闸北原钱业会馆迁移至此。它在工艺上堪称一绝的是顶棚藻井的构造:层层斗拱相迭,螺旋形盘升,穹窿顶下,数百只小鸟朝阳飞翔。</p> <p class="ql-block">  “打唱台”的西北侧有一座“侯黄两先生纪念碑”,高8米余,基座正方,钢骨水泥结构。民国25年4月动工,6月竣工,11月6日辛亥革命光复纪念日举行揭墓仪式。阴面碑文由县人黄虞孙(世祚)撰,金坛吴契宁书,镌于民国24年5月。纪念碑由嘉定全县教职员暨学生捐资700余元建造,人人捐款,即使穷苦小学生亦至少捐助铜元一枚。同年落成的还有“石童子”碑和“叶池”碑。</p><p class="ql-block"> 侯峒曾(1591年10月1日—1645年8月24日),字豫瞻,号广成,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闵行区)人,祖籍苏州府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雅好诗文,能书法。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经元[1],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进士,授南京武选主事。为政有声,刚正不阿。与徐石麒、陈洪谧称“南都三清”,官至顺天府丞,未赴而京师亡。弘光元年闰六月十七日(公元1645年8月8日),剃发令下,嘉定民众起义抗清,其与黄淳耀被推为首领。坚守十余日,至七月四日(8月24日)城破,与二子投叶池殉国。</p><p class="ql-block"> 黄淳耀(1605年7月13日——1645年8月24日)[1],初名金耀,字蕴生,一字松厓,号陶庵,又号水镜居士,汉族,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曾组“直言社”,崇祯十六年(1643)成进士,归益研经籍。弘光元年(1645),嘉定人抗清起义,与侯峒曾被推为首领。城破后,与弟黄渊耀自缢于馆舍。能诗文,有《陶庵集》。</p><p class="ql-block">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清军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拒不从命。乡绅侯峒曾带领嘉定绅民起义反清,清吴淞总兵李成栋立即领兵五千来攻。嘉定城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妇女们惨遭强奸。如遇抵抗,军队就用长钉把抵抗妇女的双手钉在门板上,然后再肆行奸淫。大屠杀持续了一天,直到尸体堵塞了河流,大约有三万多人遇害。李成栋率军离开嘉定城。但嘉定城的劫难仍然没有结束。李成栋大屠杀后的三四天,侥幸逃脱的嘉定的幸存者开始溜回城里。他们回城后在一个叫做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两千多人。朱瑛领导着幸存者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军委派的官吏。李成栋又领着军士直杀入城里,把许多还在睡梦中的居民杀个精光,积尸成丘,然后放火焚尸。清军杀得兴起,嘉定又惨遭“二屠”。二十多天后,原来南明的一个名叫吴之番的将军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不久,李成栋整军反扑,把吴之番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又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血流成渠,是为著名的“嘉定三屠”。 </p> <p class="ql-block">  魁星阁与孔庙隔河相望,魁星阁原作魁星亭,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孔庙时,改建魁星亭为魁星阁,为上下两层。作为孔庙的重要建筑之一,数百年来,魁星阁(亭)一直矗立于汇龙潭东南岸。有关魁星阁(亭)的建立年月,清光绪《嘉定县志》在记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孔庙的修茸时,提到了重建魁星亭之事,然而在文后的注疏中明确指出:“魁星亭建始无考。”</p> <p class="ql-block">  魁星阁原为孔庙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前期(1662~1692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道光七年(1827年)重建,民国26年日军侵沪时被毁。原阁中塑魁星神像,供文人崇祀瞻仰,故名。1979年按原样在原地重建,阁方形,两层,高9米,面积50平方米,道光七年重修魁星阁的碑石仍置阁内。因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掩映在绿树丛中的魁星阁,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像是古建筑。</span>楼下还是周星驰拍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四大才子首次合体出行吟诗的场景地。</p> <p class="ql-block">  应奎山上还造有一座红色的三层钟楼,状元钟就悬挂在顶楼上,钟楼的翘角处挂有铃铛,迎风发出清脆的铃声。</p> <p class="ql-block">  爬上顶楼,“状元钟”悬挂在中间,整座钟雄壮挺拨,构思精巧,高2.002米,表示在2002年铸就,重1219公斤,代表孔庙建庙年代1219年。钟体正面由嘉定籍著名书法家顾振乐老先生书写的“状元钟”三个大字,钟体正面下方及钟腰上刻有嘉定三状元和历代进士的名字,钟体背面是陈一凡先生撰写的铭文的刻铸,钟腰和钟体上还分别饰有孔庙前72尊石狮子的雕像以及春秋时期的出游图和12条夔龙浮雕。</p> <p class="ql-block">  钟楼的下面有一座九曲桥和湖心亭相连,而这座湖心亭嘉乐亭,也是电影中四大才子比拼作诗能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从汇龙潭公园出来已是中午,正值饥肠辘辘之际,来嘉定一定要尝尝当地的名小吃南翔小笼了,南翔小笼皮薄汁多肉嫩而闻名,本想到南翔古镇上去吃正宗的小笼,但想想那边的人一定很多,而且现在的小笼都差不多,分不出地方的特色了,于是在孔庙对面的小吃店里点上南翔小笼,解决了我们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  吃罢午饭,我们前往最后一站南翔古镇和古猗园。</p><p class="ql-block"> 古猗园的规模要比秋霞圃大得多,游客也多。古猗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古猗园初名猗园,为明万历年间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设计布置,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内筑亭、台、楼、阁,立柱、椽子、长廊都刻有千姿百态的竹景图案。</p><p class="ql-block"> 闵士籍去世后,猗园约在万历末转让给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园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个朝代,改名古猗园。据清代沈元禄《古猗园记》记载,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园中有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风致。</p><p class="ql-block">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购买了古猗园作为城隍庙的庙园,香客均可入园游览。嘉庆十一年(1806年)又再次募捐整修。古猗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有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是上海最古老的揽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由西门入内,园内游人颇多。一入园又遇和秋霞圃一样的问题,事先功课没做好,游园的线路没有预先的设计,如没头的苍蝇,随着人流而行,我又是个路盲,东西南北不分。</p><p class="ql-block"> 一边行走,也没看出什么明堂,见一经幢,看围栏上的石碑介绍,才知是唐咸通八年(867年)开凿,已有1100年历史,1959年移入园内,与微音阁前的经幢成对。原经幢高三丈,仰莲基座, 八角七级幢柱,1968年上半部遭雷击碎散失。</p> <p class="ql-block">  同伴说古猗园中有一著名的缺角亭,我们便去寻访。一座假山上有一座翘角亭,有台阶拾级而上,游人鱼贯上下,便知是缺角亭了。</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1933年5月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园整修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补阙亭,独缺东北一角,以志国耻,取名“缺角亭”。</p> <p class="ql-block">  亭子的穹顶是双龙云纹装饰,上悬"缺角亭”匾额和一块修亭记的木匾,抱对上的一副楹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盘游有度,好乐无荒。”</span></p><p class="ql-block"> 此联由辛亥革命元老、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李烈钧将军为南京玄武湖览胜楼题写。其第二子曾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协常委、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赣驹先生所书。</span>1989年,70岁的李赣驹来园,感怀于缺角亭背后这段凝结着高度爱国精神的悲壮故事,提笔书写了其父生前创作的这副对联。</p> <p class="ql-block">  缺角亭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鸳鸯湖上有一座</span>九曲桥,这是古猗园的中心地带,湖面平滑若镜,九曲桥浮在湖面,湖心亭则嵌在桥的中央。</p> <p class="ql-block">  湖的四周建许多亭、阁、轩、堂,东有柳荫桥,南有曲香廊,游人在湖边一坐赏景,乐趣不少。</p> <p class="ql-block">  刚修复过的鸢飞鱼跃轩,轩前的池水中还放着方形灯,那是古猗园荷花展时放置的,祝愿人们平平安安。</p> <p class="ql-block">  青清园门前的万安塔,原来位于南翔镇万安寺内,由于时间久远遭受损坏,仅剩三节塔身,1988年修复后移入古猗园。</p> <p class="ql-block">  青清园位于古猗园内东部,为1984年新辟的竹园,园内以竹造景,因竹子的常绿、素雅、清秀之姿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嘉定盛产竹子,竹刻艺术更有盛名,青清园内竹叶青青蔽日,小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  青清园内的君子堂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取名,堂内是四君子的书画,可谓应景。堂前栽种的植物,也与四君子相关,不过以竹最多。堂前有一幅楹联:“名园饶古意,猗竹寓幽情。”</p> <p class="ql-block">  荷花池位于松鹤园的中心位置,荷花池中的普同塔是古猗园最古老的文物之一,此塔为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7年),由甘子荆及其妻王氏所建。1935年前,经南翔学者姚明辉倡修。普同塔原在南翔寺九品观荷花池中,是为寺中僧人埋葬骨灰之处,后寺毁塔存。1959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将其移置于古猗园土阜上。1987年又迁入园中荷花池内。</p><p class="ql-block"> 池边建有鹤寿轩,入轩可凭栏观赏荷花古塔的胜景,可惜荷花早已谢了,荷叶也已开始残败了。</p> <p class="ql-block">  池旁堆砌着许多太湖石,太湖石是江南园林的主要建材之一,可以说没有太湖石就不成江南园林。</p> <p class="ql-block">  太湖石可作水岸,也可堆砌成假山,太湖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因此,江南的著名园林中,少不了有几块形态奇特的太湖石。怪不得安于享乐的亡国之君宋徽宗,要千里迢迢运送江南的太湖石到汴京建造园林。</p> <p class="ql-block">  古猗园中还有一座玩石斋,是一幢两层楼的清代建筑。底楼东西两侧展厅展示的奇石数目虽不多,但都精妙绝伦,有灵碧石、油黄石、模树石、黄蜡石等。</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楼前的一座莲花座的石台上的巨形太湖石,雄伟大气。</p> <p class="ql-block">  太湖石还可作大型的盆景,和松树相衬更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古猗园多堂、亭、台、轩、榭的建筑,也就多门、窗、廊、柱。门和窗的形态各异,近看是一扇门和窗,可以通人和探景,远观则似一幅画,把景框在门或窗内。</p> <p class="ql-block">  廊有短廊、长廊,更有曲廊,柱立廊间,曲折迂回,既掩景不能一眼望透,又不重复增添情趣。</p> <p class="ql-block">  有廊也就有院,院中置些盆景,院就显得不空阔,景中有景。</p> <p class="ql-block">  古猗园中更遍植古树名木花卉,古银杏、古盘槐、古牡丹、龙柏、七叶树等,百年树龄的古树并不稀少,这些古树名木有的虬曲苍老,有的英姿挺拔,有的苍翠欲滴,风采各异,姿态多样。</p> <p class="ql-block">  走到微音阁,又见一经幢,似曾见过,以为又绕了回来,仔细一看比前面的那根更高些,现在才知道和前面的那根经幢是一对。</p> <p class="ql-block">  古猗园的梅花厅全木结构,墨柱紫窗,窗格精巧,均由梅花图案精雕嵌镶,飞檐古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的宏伟建筑,但门窗紧闭不得入内。</p><p class="ql-block"> 兜兜转转,走马观花,把古猗园粗略地兜了一遍,时间有限也不及细细游玩,有几个有名的景点都没有看到,如不系舟、戏鹅池等,留待下次再来细玩。</p> <p class="ql-block">  出了古猗园,再到南翔古镇去兜一圈。南翔古镇也不大,风格也和江南的古镇差不多,游人也是很多。</p><p class="ql-block"> 南翔古镇是一个千年古镇,早在梁天监四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及古井。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上海市四大历史名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关于南翔古镇地名的由来,也有一个故事。南翔古名槎溪,梁武帝建国的时候,南翔还只是一个荒凉的乡村。一天,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挖到一块一丈多长的大石块,石块一露地面,就有一对丹顶鹤在石块上空盘旋,落到石块上歇脚。一个叫德齐的和尚认为这里是一块佛地,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说来也怪,每天白鹤飞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有人来献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不久就筹集到一大笔钱,破土动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监四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便取名南翔。</p> <p class="ql-block">  南翔古镇是最吸引人的是在镇中的双塔,是上海古塔中的老寿星,也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建在白鹤南翔寺山门内两侧。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场大火将古寺烧的荡然无存,惟独砖塔劫后余生,为南翔古镇最古老的地面文物。</p><p class="ql-block"> 南翔寺双塔是全国仅存的一对年代最悠久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宗教史、地方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南翔寺双塔曾是“南翔八景”之一,名为“双塔晴霞”。双塔亭亭侍立,晚霞掩映,如杭州雷峰夕照之景。 二十世纪80年代,对双塔进行修缮,恢复了原有面貌。塔上有百岁老人苏局仙题“南翔双塔”。</p> <p class="ql-block">  江南的古镇都离不了水,水道是古时候的主要交通,古镇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南翔古镇也依河而建,河的两岸建有长廊。</p> <p class="ql-block">  在两河交界处有一座楼房,不知楼名,很是漂亮,两边有两座桥横跨在两条河上,像一对展翅的翅膀,整座楼像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而这两条河是否是横沥河和蕴藻河?</p> <p class="ql-block">  楼下有划船而过的渔民,在桥底相遇,打声招呼,唠回家常,古镇的喧闹他们似乎视而不见。</p> <p class="ql-block">  明清风格的建筑下是拥挤的人流,依水而建的长廊里坐满了游客,而水岸石阶仍充满了生活味,仍蕴含着江南水乡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  一阶小石桥远离热闹的街区,静静地连接着两条小巷,通向生活的区域。古镇有喧嚣,也有静谧;有繁华,也有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南翔古镇口有一座重建的留云禅寺。留云禅寺,始建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唐时达到鼎盛,寺基扩大到180亩。宋绍定年间,因理宗赵昀赐“南翔寺”匾额,寺名更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赐额“云翔寺”,故又易名为云翔寺。后因天灾人祸,寺庙毁损殆尽。能见证历史的仅有双塔一对,及散落在古猗园内的唐石经幢和宋普同塔。 </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历史上的云翔寺曾经蜚声江南,那么复建后的云翔寺正以其崭新的面貌饮誉沪上和海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留云禅寺,在原址的西面大约50米处,占地15亩,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严谨,共分三进院落,于中轴线上布置主要殿堂: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左右对称布置伽蓝殿、大势至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上客堂、僧寮等,并有迥廊围绕。此外,在地下建有功德堂、万佛堂。</p> <p class="ql-block">  云翔寺以唐风复建,在江南地区,完整的仿唐寺庙,这还是第一座。其特色是刚劲雄健,气宇恢宏,简洁大度,淳朴自然。而且这还是一座以钢筋、水泥混凝土仿木的寺庙,在上海地区寺庙建筑中,能将古建形式,民族风格与现代工艺、技术、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云翔寺是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  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因为急着要回奉贤,来不及细细游览,只有我一人入内匆匆看了一眼。</p> <p class="ql-block">  一天游览了这几个景点,时间比较匆忙,秋霞圃、古猗园都不及细看,以后还可再择佳日细游,但一定要做好功课,才能看得明白,游得尽兴。嘉定除了秋霞圃、汇龙潭、古猗园这几处园林外,还有檀园没有游玩。</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游玩的重点是历史人文景点,嘉定还有汽车博物馆、图书馆、保利大剧院、韩天衡美木馆等现代景点。</p><p class="ql-block"> 嘉定真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值得我们再次细细地去游玩。</p> <p class="ql-block">  (本游记的许多文字摘自网络,不一一标注了,在此一并谢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