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韵崂山

秋叶原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秋天的崂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风景油画。有人说,秋天的崂山是一首旋律优美的唐诗。我早就有了秋日游崂山的打算。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正是青岛地区秋意浓浓,看山赏秋的好时节。今日,沐浴着暖暖的秋阳,我和朋友相约一起走进了崂山五大景区之一的北九水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素有“小关东”美誉的北九水,秋日的风景一定会美不胜收,一定会震撼到我的心灵,这一点在进景区之前的路上就已经表现出来。透过车窗,但见山上红的、黄的、绿的,五彩缤纷的颜色就像画家打翻了调色盘一般。俯瞰山下,只见溪流淙淙,湖光潋滟。我已经按纳不住内心的激动,要求停车观赏。老公说“急什么,进了景区比这好的风景有的是”,既这样,我只有做罢。</p><p class="ql-block"> 九水的美,实在让我无从下笔,从哪里下手呢,是写她秋日的颜色革命,还是写她的奇峰异石,还是写她溪流潺潺,湖光倒影呢。踌躇了好久,我还是决定跟随自己的脚步来写更好一些。喜欢九水的朋友,跟上我,走吧。</p><p class="ql-block"> 迈步之前,我想应该交待一下′′北九水”的命名,否则没来过北九水的朋友会一脸的雾水。白沙河号称“青岛天河”,其发源于崂山之颠,上游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九水。河水经山脚而折流,共有九折;人行走在河畔小路上,转折处须涉水而过;每涉一次为一水,故称九水。一水二水在景区外,进景区后的第一个景点是三水。</p><p class="ql-block"> 刚进景区来到桥上,就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咪,围在我们脚下绕来绕去,似是把我们当成了它的故人,迎接着我们的到来。站在桥上望下看是无极潭,泉水清澈无比,河底的石子石块清晰可见,旁有一块巨石,上写“ 江山如画”四个大字。再往上走,但见河底大大小小的石块铺满河床,小的自不必说,大的石块上百吨,上千吨重的比比皆是。我仔细观察这些石块不管大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外形上看都是圆滚滚的没有一点楞角,这应该是常年累月受洪水冲刷所至。我站在一块巨石旁,双手轻拂石头的表面,双目紧闭,想象着当年惊涛骇浪般的大洪水高声怒吼,卷着石块带着泥沙排山倒海般滚滚而来的场景。我突然想起了老子的《道德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能攻坚强着莫之能胜”。现在的水看上柔弱的象丝滑的绸缎,又有谁知道或者见到当年这满河底的巨石是怎样被洪水推下山来的呢?</p><p class="ql-block"> 我一边观赏,一边拍摄周边群山的景色。悬崖峭壁,苍松翠柏,参天古树和唯有秋天才会有的赤橙黄绿的秋色,尽数收入眼底,注入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随文发上几张,你们自己去欣赏吧。</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三水,我们继续拾级而上,一棵棵红叶艳红欲滴,穿插于道路两旁,点缀于绿林之中。我们俨然成为了这画中的主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醉心于其中不能自拔。阳光洒在片片红叶上,为其增加了一抺暖色和金黄。我发现迎着光和逆着光看红叶是有所不同的。当逆着光看枫叶时,会出现一种亦真亦幻,色彩迷离般的感觉,“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人见”。对,就是这种神奇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途中,我们遇到一位正在清扫落叶的工人,与其闲聊,他说他们的工资不是很高,只是因为自己是这里的村民,相对于外地人无需租房才干得着。我一听是下面村子里的村民,张口便来一句“‘唉哟,你们的房子真好,你就是陶渊明啊!″。我的话让他一脸懵圈,我忙换了一种说法“我是说,住你们这样的神仙圣地,你就是神仙″,没想到他一脸的苦笑“才不是呢,你们城里的房子多好啊,可我们买不起”。村民的话让我无言以对。如今社会,很多人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总是看见别人的好,从而羡慕别人的生活,羡慕别人拥有的一切。不经意间,我充当了这样的角色。村民的话提醒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如这红叶,冬天不与青松比绿,春天不与山花比艳,但一定会在秋天展示最完美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游九水,自然要说一说这里的水。水是北九水乃至整个崂山风景区的主旋律。鹤鸣萧萧如在水,泉音悠悠已忘年。自一水至九水,山路迂曲回旋之间,溪流充当了天地之舞者,涌流跃动,沉浸着无尽的诗情画意,实现了山与水的精神共鸣,水流声与鸟叫声的音律和鸣。这样的水是不是很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置身其中,看浪花飞舞,观深潭影色,听瀑布潮音,闻泉水叮咚,在美轮美奂间享受着酣畅淋漓的视觉和听觉盛宴,怎不叫人流连,怎不叫人醉心。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仅仅</span>是外形的,肉眼可见的,崂山的水却不止于此。</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定熟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句出自《道德经》的名句吧。相信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朋友会跟我一样喜欢这句名言。因为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我总觉得崂山的水和其它地方的有些不一样。崂山的水似乎更有灵气,更有仙气,更有清气,或者说更有文化的韵味。老子通过观察水发现,水具有柔、谦、静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他要阐述的“道"的本质特征。我在想,与其说道家选择了崂山,不如说道家选择了崂山的水(系我一家之言)。崂山因为有了水的滋养,才有了自己的精、气、神。才会被历朝历代的道人所青睐,才会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这难道不是水对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吗?又难道不是对我们人类的无私馈赠吗?</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最好象水一样,润物不争,涵养世界″我非常欣赏老子的这句话。我们透过水看崂山,透过道来思考人生。朋友,崂山归来,你对水是不是有了一种不一样的了解和感受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约经过了两个小时的穿行,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到达九水。行至此,我们已抵达九水十八潭的终点,潮音瀑。潮音瀑为崂山最著名的瀑布之一。其水流高挂于岩壁之上,宛若天外来客,其声音潺潺似潮水涌动。它虽没有庐山瀑布那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般高悬于天际,也没有黄果树瀑布“势如万马奔腾阵,声似千山雷劈崩”那般气势恢宏。但她自有她的灵气和韵味,和那些大气磅礴的著名瀑布比,她体现的更多的是小家碧玉般的柔美和清秀。也许是因为秋天雨水少的缘故吧,水流看上去细而柔。水流下处进珠溅玉,碧波荡漾。形成的深潭,名靛缸湾。因湾内的水清澈见底,水面靛蓝而得名。我驻足瀑布前的桥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拍照。拍照时没注意,但当我翻看照片时,照片中出现的光与影的颜色直接把我惊呆了。</p><p class="ql-block"> 三张照片附上,请仔细观察。</p> <p class="ql-block">  自九水开始,山径分开两路,一路继续沿九水十八潭上升,后返回七水。一路则东转通往蔚竹观,此即为大循线。一般游客至九水看完观音瀑就返程了。我们则选择了大环线。这一路,是最耗费体力的一段,选择此线一是看风景,二是锻炼身体。及至到了山顶,我突然发现这一路一棵枫树也没有,也不见了溪流的踪影。我终于反应过来,原来九水十八潭沿路的红枫都是为了给九水的秋天增色而人工种植的呀。这一路上坡,虽没有枫叶和溪流的陪伴,但一点不影响观景。一路上,我们仍然是走走停停,看山石,看层林尽染的秋色。说到山石,我这里拍了很多照片呢,因为喜欢,所以每次爬山我都少不了要拍几张。北九水风景区是崂山景区象形石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城。走进景区,沿石阶前行,所到之处,驻足眺望,可见悬崖上、峭壁上、山顶上,大自然馈赠的各种石头栩栩如生,维妙维肖,行人似走进了天然的雕塑园。观察所见有:马首是瞻,老寿星,凤凰,观音菩萨,天屏双开等众多杰作。 </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照片都是我随手拍下的,你仔细观察这些石,感觉一下它们象什么吧。</p> <p class="ql-block">又经过了近一个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到达了夲行程的最高点,峰息心亭台,站在亭台中可以360度眺望群山,置身其中,视野开阔,心境开朗,望群峰绵亘,看云卷云舒。</p> <p class="ql-block">  “咬定青山不放松,此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郑燮写竹子的诗,但拿来写九水的松我觉得更贴切。九水的松,松之领袖。树在悬崖峭壁中迎风傲雪,根则在石缝中艰难地而又扎扎实实的奋斗一生。她永远是默默无闻的,不与春天争艳,也不与秋天争色,我就是我,绿色是我的本色,即使白雪压顶也不能改变本色。她倔强的性格,顽强的生命力就象她的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蔚竹观是本行程最后一个景点,该道观是崂山非常著名的道观。其地山峦叠翠,危崖高悬,泉音飞逸。因其周围竹林茂密而得名。其实,我发现所有的道观和尼姑庵外都会种植竹子。为什么是竹子而不是其它的树种,我想可能是竹子的品格正对了道家的理念的缘故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是一种象征人格高尚,清雅脱俗的物象。在画家的笔下,竹子和梅花、兰花、菊花并称为“四君子"。在道教中,竹子更是生命坚强,精神高洁的象征。梅将铁做骨,竹以虚为心。以竹为邻,可常常提醒修行者万般皆是虚妄,当常怀“空″心。这也是道家追求生命和谐,心灵纯洁的理念。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作为凡人的我们也要常怀“空"心,敬畏生命,不要让有限的生命消失在无限的聚财途中。特别是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要洁身自好,不要走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地步。人生短暂,长也不过百年,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 从道观外的介绍上得知,观中供奉的是道家祖师,分正殿和东西殿。正殿为元始天尊,是道的化身,左边殿为灵宝天尊,是法的化身,右边殿为道德天尊,是师教的化身。朋友和观内的一名道士聊得火热,我不便介入,就退了出来。可能是我对花草树木有一种偏爱吧,对道观内的房屋、陈设等只匆匆一撇,都没留下什么印记。但院内一棵参天大树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棵柏树是乾隆年间观中的道人所种。还有道观外一棵银杏树已有800年的树龄。现在又正值秋季,高大的树冠,黄灿灿的叶片,遮天蔽日,非常壮观。我站在道观外拍照的时候偶遇两位茶客,坐在石凳上,清茶一壶对酌,古琴一曲伴奏,品人生百味,谈柴米油盐。那种清幽,那种淡泊,那种洒脱。我不仅由衷地赞叹,这两人一如当年的道人,咋这么会选地方消遣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