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散佚原著中的黛玉之死》 <p class="ql-block">专家简介:</p><p class="ql-block">刘丹丹,满族,中共党员。高三学年语文实验班备课组长。2010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宋元明清方向,师从北大毕业的著名的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张锦池教授。</p><p class="ql-block">她从高中起痴迷《红楼梦》,大学期间接触红学家们的著述,考硕士只为能跟从极其赞成其观点的张老师学习《红楼梦》,最终以专业课古代汉语文艺理论143分,古代文学135分(均满分150),总成绩超过国家线85分的优异成绩,考取国家计划内统招硕士第一名(公费),如愿成为张老师的硕士研究生。</p><p class="ql-block">读研期间,她几乎遍读哈师大图书馆红学著作专架,但始终有自己对《红楼梦》的见解,她最喜爱读的是《红楼梦》原著,早已把它当作自己的终极精神家园。张老师亲自带硕士详解《红楼》,常对她不吝夸奖。赞赏她对答原文,忠于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对问题的发自内心的感悟。这是她内心深处最大的感动和不竭的动力。张老师时常对其他硕士说,我要是给她最高分,大家别有意见。</p> <p class="ql-block">题目:《探究散佚原著中的黛玉之死》简介</p><p class="ql-block">在名著阅读中,《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古就有“开卷不提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美誉,可惜,“叹人生,美中不足今方信”,《红楼梦》后四十回散失了,现今通行的是高鹗续写的版本,高鹗的续本能从众多的续书中脱颖而出,自然有他的高妙之处。但是他写的很多情节不能够照应前80回作者预先设下的伏笔,周五,刘丹丹老师通过其中的“一个问题”探讨,即高鹗续写的黛玉临终前对宝玉的心理情感状态是否符合曹雪芹本意呢?根据“两个依托”(“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独特艺术构思和脂砚斋、畸笏叟等评书人的评语),结合自己原创诗词探究宝黛“三个层次”(前世,今生,归天),最后总结“四句结语”,来试图还原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临终前对宝玉的心理情感状态。</p> <p class="ql-block">安邦书院分享活动: </p><p class="ql-block">本周五11月5日 下午3点15分 A区四楼录播教室 </p><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安邦书院全体学员(安邦书院35岁以下学员含35岁教师、新入职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