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根据《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为更好推动基地项目建设,发挥基地建设主动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在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汕头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在潮阳实验学校开展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省级学科教研基地学术研讨活动(潮阳区专场)。省级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基地负责人、汕头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纪伟婵老师,潮阳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黄静华老师出席活动。</h5><p class="ql-block"><br></p> <h5> 活动由基地成员陈颖敏老师主持。陈老师介绍了基地成立后在深化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优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与学业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组织与会者线上观看江苏省苏州市太仓教师发展中心胡莉英主任的专题讲座《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以及《中国有了共产党之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实录。</h5> <h5> 观看讲座及教学实录后,大家研讨交流。<br> </h5> <h5> 潮阳区谷饶镇上堡小学张敏纯老师谈到,胡莉英老师在教学中设置了“重回旧时代烽火岁月”“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两个话题,体现了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难点,设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展开教学时,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素养。胡莉英老师让学生收集长征故事、让学生积极参加党史故事赛,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形式。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校其他日常德育活动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活动的良性互动。道德与法治教育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 </h5><h5><br></h5> <h5> 潮阳区铜钵盂小学许楚璇老师结合课例,概括了胡莉英主任课堂上有效激活学生情感体验的优秀做法。首先是链接生活,做足情感铺垫。胡老师让学生了解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长征经过哪些地方,当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长征途中发生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补充了健在老红军的一些信息,拉近孩子与历史的距离。课伊始,情已至。其次,故事引路,关注生成,激发情感。通过交流长征的故事,特别是播放《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之情。情到深处,水到渠成,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内化。最后,回归生活,动情知行,实现知、情、行相统一。胡老师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应该怎样走好新的长征路?同学们的长征路是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比起红军的长征精神,我们的困难算得了什么?胡老师关注生成,以情激情,教学充满了生命活力,非常走心,值得借鉴和学习。<br></h5> <h5> 潮阳实验学校陈梦霞老师认为,胡主任的讲座和课例相得益彰,讲座中提到的针对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的教学建议,在课例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是立足学情,链接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为整节课落实政治认同这一素养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二是凝练话题,以话题带出活动。胡老师设计核心话题,让学生畅谈新时代中国的长征路、自己的“长征之路”是什么,在思辨反思中树立学生时代责任意识;又创设情景,让学生预想二十几岁、四十几岁的自己能做些什么,潜移默化地渗透国家主人翁意识。国情怀核心素养就此在课堂中落地生根。三是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形成素养。要求学生绘声绘色讲好红军长征故事,积极参加各类学党史的活动,让学生成为长征精神的宣传者,增强学生对党的尊崇。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的特点,以活动育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与感悟,提升了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的素养。</h5> <h5> 纪伟婵老师在讲话中指出,胡莉英主任为汕头市道德与法治教师录制的讲座和课例,理念很前沿,对基地建设、主题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老师们受益良多,希望潮阳区多提供平台和机会让大家走进课程、亲近课程,提高教师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实施能力。纪老师要求每位道德与法治教师主动融入到基地建设中,成为学科基地的参与者、研究者、建设者,在基地中发展自己,成就自己,为学科发展,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发挥自己的力量,展现一名当代思政人的责任和担当。</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