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南鲁山段店窑是我国中原地区著名瓷窑场。该窑位于该县梁洼乡段店村而得名,又称鲁山窑,现属平顶山市所辖,古属汝州,<b>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段店窑发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出土过大量的各类古瓷片。经中央、省、地、县文物部门多次调查以及省文物研究所1986年、1990年两次小规模田野发掘,获得大量的瓷器标本和窑具,发现其古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当时推论该窑始烧于唐,延续至元。<b>其陶瓷烧制时间之长、遗物之丰富、品种之齐全、花色之多样,实属罕见</b>。该窑也是一座综合性瓷窑场,其品种齐全,花色繁多,其中有花釉瓷、汝瓷、钧瓷、三彩、白瓷、青瓷、影青、白地黑彩、红绿彩、黑瓷、绞胎、绞釉、酱釉、天目等;装饰手法有珍珠地、镶嵌、刻划、彩绘、堆塑等,器型几乎涵盖了一切日常使用器,<b>有些器物并非一般民间所用,如带龙凤纹饰、文房、祭器等,其精美程度无与伦比</b>。通过对对多年来发现的器物分析,<b>可以认为该窑应为唐宋时期官府用瓷烧制中心之一</b>,这些信息笔者已在另一文章《<b>鲁山段店窑汝瓷揭秘》</b>中披露。<b>近些年来该窑还陆续发现了比唐更早的青瓷,即战汉、三国、两晋、北朝时期的器物</b>,这在北方来说应是一个重大发现,可以说填补了北方无早期青瓷的空白,也证明了段店窑青瓷与南方越窑青瓷在烧制时代的同步,同时还证明了该窑古陶瓷烧制时间的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在段店窑烧制众多的瓷种中,唐花釉瓷是是一朵美丽的奇葩,其花瓷拍鼓更使段店窑一举成名。在盛唐时期段店窑已经烧制出了很成熟的黑釉加彩蓝斑瓷器,史称花瓷,近代有人称谓唐钧,花釉拍鼓就是其代表作。<b>据传唐玄宗和精通音乐的大臣宋王景谈论羯鼓时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这段话记录在南卓的《羯鼓录》中</b>。这种花瓷是在黑、黄底釉上再饰以不同的着色剂、经高温焙烧后泛出淡青、天蓝、月白等纷繁多样的乳浊状彩斑,产生似雨丝状的自然纹理,并从早期的乳浊斑块状发展到整器物大面积釉彩装饰,并有向天青和天蓝釉色过渡的趋势。它既有花瓷的特征,也有钧与汝的早期雏形,这就为后来成熟的汝瓷及窑变釉钧瓷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也可以说花釉是钧汝之源的论点已得到多数古陶瓷专家及学者的普遍认可。</p> <p class="ql-block"> 钧瓷是按惯例以地域来命名的瓷种,即烧制于禹州(金称钧州)的钧台而得名。钧瓷因其独特的施釉工艺和漂亮的窑变釉倍受青睐,致使很多地方的窑口都在争相烧制,鲁山段店窑也不例外。<b>但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其名称不见于宋、金、元时期的历史文献中,明初文献也不见钧窑记载,如《格古要论》记述有十三个古窑,后王佐增补三个古窑,共十六个古窑,而不见钧窑</b>。只是在明人吴中、吕震奉敕编《宣德鼎彝谱》中:“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检选,开冶鼓铸”,才偶见记载,这也是不少研究者对钧瓷宋代说引起质疑的重要原因。多年来墓葬考古发掘中也鲜有宋钧出土,难怪有些研究者对宋钧之说持否定态度。</p><p class="ql-block"> 笔者是个古陶瓷爱好者,多年来致力于鲁山段店古窑的考察和研究,偶有重要发现,曾发表了该窑发现汝瓷和唐青花的文章,并引起多方关注。该窑烧制钧瓷并不奇怪,在有关学者专著中都有提到,而且其品质优良,器型丰富,釉色优美。这些年还陆续发现唐、五代时期的雏形钧瓷以及北宋早、中、晚时期成熟的钧瓷。任何事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钧瓷也不例外。从唐花釉到成熟钧瓷这一过渡时期,也是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在段店窑出现的器物中多有体现。笔者根据多年来对段店窑钧瓷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分析后,提出如下见解:</p><p class="ql-block"><b>一.雏形钧瓷产生于唐代</b></p> <p class="ql-block"> 唐代花釉瓷这一独特的陶瓷装饰技术是我国颜色釉陶瓷蓬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种花釉瓷突破了以往单色釉的局面,发展为多彩装饰,且与宋代钧釉很有相近之处。鲁山段店窑的花釉瓷在北方众多窑场中首屈一指,美名远扬,而其真正唐钧(后人的称谓)即雏形钧瓷却还披着谜一样的面纱不被人认识,笔者见到过一些这样的器物,认为是成熟钧瓷的早期雏形,其器物特征如下:</p><p class="ql-block">1.唐钧浅腹残钵(图1):侈口唇边,高8公分,口径16公分,施乳浊状透蓝月白釉,釉不到底,器内满釉,平底垫烧。</p><p class="ql-block">2.唐钧残碗(图2):敞口唇边,高6公分口径18公分左右,施透蓝月白釉满釉,浅圈足,底无釉,垫烧。</p><p class="ql-block">3.唐钧残壶(图3),高约10公分,口径7公分左右,黑釉上又遍施大片蓝斑釉。</p><p class="ql-block">4.唐钧出戟尊残片(图4),高6公分,是器物的下部,在黄色底釉上施浅色月白釉且不均匀。</p><p class="ql-block">这前三件器物的釉色与传统的花釉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不再有斑块状的色彩装饰,而是施全身的乳浊状的透蓝月白釉,其外观效果类似于以往的单色釉,釉色有明显向天青和天蓝过渡的趋势,称它为钧瓷的鼻祖应不为过。尤其是在唐代出戟尊器型的发现,更是找到了宋代钧瓷出戟尊的先祖,进一步证明其是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图1一4</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唐钧执壶(图5),高29公分,短流,弯耳提把,壶口下部有一圈棱,器身施乳浊状天蓝釉不到底,平底,底足无釉,釉层较薄,口沿薄釉处几乎露胎,垫烧。从其器型看有明显的晚唐风格,尤其釉色已经非常接近成熟期钧瓷了。</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器物的釉色工艺应该是为以后成熟期的钧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花釉到雏形钧瓷到成熟钧瓷,它形成了钧瓷从萌芽期到成熟期一条完整的程序链,使之做到自然过渡、水到渠成、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b>二.铜红釉在唐代的初现</b></p><p class="ql-block"> 钧瓷铜红釉的出现以及奇特的装饰效果为钧瓷跻身宋代五大名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氧化铜作为陶瓷釉面的着色剂最早出现在唐代,对此大多数研究者都比较认可。铜红釉彩斑一般都认为最早出现在唐长沙窑和四川邛窑,而在钧瓷故乡的河南多年来却没有这类实物发现。<b>笔者收藏一件出自段店窑的唐青花花口瓶,局部有残(此类器物经河南考古专家赵青云先生鉴定为唐晚期),瓶高24公分,白瓷胎,玉璧底,底刻有“盈”字。全身上透明釉,局部有剥釉,器身用蓝料绘有三组花卉,蓝料发黑且晕散,奇特的是还有一抹红斑(图6),暗红鲜亮</b>。因用于着色剂的氧化钴与氧化铜是共生矿,应该是提纯工艺不成熟,使铜元素未清除,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下,偶然有红斑出现。这件器物的红斑应该是成熟期钧瓷窑变釉和红斑器物的鼻祖,尽管是唐青花和钧瓷不搭界(关于段店窑唐青花的文章笔者已在《东方收藏》2014年第五期发表),但偶然的失误无意中造就了一带名瓷——钧瓷及其五彩斑斓的漂亮的彩釉,至今声誉不减。钧瓷以乳浊天蓝地釉与铜红彩斑相互交融,自然晕散、灿若晚霞,并泛出海棠红、玫瑰红、朱砂红、鲜红等多种色彩,有的显示出层层套叠,变幻莫测,引人无限遐思。</p> <p class="ql-block">铜红釉斑在钧瓷上出现之前,在段店窑的青瓷和汝瓷上都有出现。如一件五代青瓷葵口碗(图7),高7公分,口径18公分,敞口、六葵口、施青釉、满釉、釉面莹润有玻璃质感,大圈足底部有釉,奇特的是外壁上有一块自然晕散的红斑。还有一件青瓷敞口洗(图8),口径17公分,高6公分,外刻莲瓣纹,内刻扇叶纹,器外也有一片晕散红斑。还有件青釉铺首方瓶(图9),高19公分,青釉上一片鲜亮红斑,红色由浅入深更显生动自然。以上几件器物所带的红斑都不常见,估计是窑工无意而为,或是釉料混淆而致(经调查发现该窑作坊甚多,同一作坊既烧钧瓷又烧汝瓷和青瓷),也可能是新工艺的尝试。难怪河南省考古院一专家曾说过,钧瓷的红斑最早出现在青瓷上。</p> <p class="ql-block">图7、8、9</p> <p class="ql-block"><b>三.钧瓷和汝瓷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钧瓷、汝瓷共同源于花瓷,不少学者们对此都有共识,钧瓷源于汝瓷也没有大的争议。但钧瓷产生于何时,国内外的学术界争论了多年却没有共识,而且分歧极大。有宋代说,有金代说,有元代说,甚至有明代说。都因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撑,持各论点者一直争论不休,甚至一些国际著名拍卖公司把过去称谓宋钧的拍品更改为明钧。</p><p class="ql-block"> 鲁山段店窑的汝瓷烧制时间很长,以本人掌握实物资料来看,从北宋早期到金代共烧制约有二百多年。汝瓷在烧造过程中钧瓷一直伴随其中,是汝瓷的衍生品和分支,当时均称为汝瓷或青瓷(时值无“钧瓷”概念和称谓)。<b>南宋人叶寘《垣斋笔衡》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b>,这就是最好的诠释,不少研究者也持相同观点。笔者在段店窑址调查中发现,一些瓷窑作坊汝、钧同烧,有的器型一样,只是釉色不同,就被人为划分为两个瓷种,如出戟尊(图10、11)。还有些器物从釉色上已很难辨别出是钧或是汝(图12),有的汝器上还可看到工匠不小心误入的铜红料形成星星点点的小红斑。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估计就是形成了后来著名的钧汝不分之说的根据。</p> <p class="ql-block">图10、11、12</p> <p class="ql-block"><b>四.成熟期的宋代钧瓷</b></p><p class="ql-block"> 钧瓷成熟于宋代被一些专家学者认可,因缺乏确凿的实物证据,也被一些人质疑。笔者接触大量出自段店窑的钧瓷,其中不乏有带确切纪年款的器物,这无疑给钧瓷烧成年代的研究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也终结了所谓宋代无钧瓷的争论。</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一件青釉红斑长颈瓶(图13、14),底足印刻有“大中祥符”字样的纪年款(图),“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是北宋早期真宗皇帝赵恒的年号,该瓶制作精良,工艺成熟,尤其铜红釉浸潤在青釉内犹如一片鲜艳的鸡血红,应代表宋代早期钧瓷成熟的制作技艺,当然此时并无钧瓷之称谓,均为汝瓷,钧瓷称谓是三百年以后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 其二:是一件天青釉红斑梅瓶(图14、15),高25公分,器身施浅天青釉,肩下部有大片鲜亮红斑,器底刮釉处竖刻有“至道”字样。“至道”(公元995—997年)为北宋太宗年号,<b>证明钧瓷在宋早期就已经很成熟的使用了铜红釉装饰工艺</b>。</p> <p class="ql-block">图14、15</p> <p class="ql-block"> 其三:是一件天青梅瓶残底(图16),足墙无釉,足内施釉并刻有“景佑”字样,宋时“佑”和“祐”通用。“景佑”(公元1034—1037年)为北宋中期仁宗年号,该器物证明北宋中期仍在烧制钧瓷。</p> <p class="ql-block">图16</p> <p class="ql-block"> 其四:是一件天蓝釉色带流淌红斑的残佛塔(图17、18),塔高61公分,分七层,底座有台阶,塔底无釉,底中间有一竖行刻字为“宣和二年六月八日”。“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为北宋晚期徽宗年号。其红蓝相间的釉色装饰更显该塔端庄靓丽。该器物的年代信息证明在北宋晚期仍在烧制漂亮大气的钧瓷器物。</p> <p class="ql-block">图17、18</p> <p class="ql-block"> 以上四件带纪年款的钧瓷器物只是段店窑发现众多钧瓷中的一部分。钧瓷是段店窑烧制的主要品种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其它纪年款的出现。如果这些实物信息在将来的考古发掘中予以印证,那么宋代无钧瓷的定论就可彻底推翻,多年的争议也可完全平息。窑工在瓷器上刻制纪年款对于瓷器的断代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现象在元以前的全国窑口中极少发现。虽然这些纪年款识字体和形制并不规范,但它能在一个窑口的宋代瓷器上多次出现,应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b>五.钧瓷的器型及釉面装饰</b></p><p class="ql-block"> 因段店窑是唐宋时期官府用瓷的重要烧制场所,其制品工艺精湛,无与伦比,所烧制钧瓷也是如此。钧瓷造型异常丰富,常见的碗、盘、罐、瓶、炉除外,还有文房用品,大型摆件,祭祀器具,生肖、佛教用器等。规格尺寸有小到几公分的玩偶,大到及其罕见的近九十公分高的梅瓶,真是无所不烧,器型无所不有。其中还有被后人所称谓的“官钧”器型,即器底刻一到十数字的如意足鼓钉洗(图19)、仰钟花盆、出戟尊、花盆底座(图20)、六方洗(图21)等,这些器型和工艺与禹州钧台窑所产官钧几乎相同,釉色也比钧台窑漂亮,只是烧造温度、支烧及施釉工艺略有不同(仔细观察可在一些国内外的博物馆中可看到),有的同形器物并无数字,但这些器型在段店窑汝瓷中都可找到。据笔者了解,这些底刻一到十数字的器物只是段店窑烧制众多钧瓷品种的一部分,而且都是在成套的器物中才出现。这些数字应该是为成套器物服务的,作用是便于识别,但在其它器型中未见,所以不能认为只有带数字的就是所谓官钧。禹州钧台窑和段店窑虽然都烧制同类带数字钧瓷,但这两窑之间是何关系?这有待以后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中予以解决。</p><p class="ql-block"> 钧瓷釉面一般分为天蓝为底色的单色釉,还有用氧化铜为着色剂掺入底色经过温度控制形成变幻无穷的窑变釉。其它的还有点斑釉,即在先上底色釉后再上铜红釉形成大小不一的点片斑和流淌红斑(图22),这样的青、红色釉相互辉映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并受到各方人士的喜爱。还有的受磁州窑黑彩作画的启示用铜红釉当彩料,用毛笔在器物上写字和描绘动物和人物(图23、24、25、),此举打破了钧瓷以往工艺简单的惯例,是钧瓷釉面工艺的又一次创新。有的在器物上全部用铜红釉装饰,因受温度的影响有的呈紫红,有的呈玫瑰红、藕红和海棠红(图26、27、28),使其更显得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受该窑青瓷刻花工艺的影响,也有在钧瓷器物的胎体上刻划,这种工艺在其它同类窑场更是少见,段店窑出现的这类器物也不多见(图29),估计是钧瓷施釉较厚,埋没了刻纹影响了审美,使费工费时的工艺效果没有体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图19、20、21</p> <p class="ql-block">图22</p> <p class="ql-block">图23、24、25</p> <p class="ql-block">图26、27、28</p> <p class="ql-block">图29</p> <p class="ql-block"><b>六.段店窑钧瓷的展望</b></p><p class="ql-block"> 以上实物资料证实,鲁山段店窑的钧瓷始于唐成熟于北宋,应是不争的事实。到了金代由于当时产业政策扶持和民间需求的旺盛,是钧瓷的大力发展时期,又经过元代的衰退期,到了明代,随着制瓷业中心的南移和该窑的萎缩,段店钧瓷终于走完了其辉煌的一生。</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钧瓷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备受专家学者和藏家关注,在每年度的国内外艺术品拍卖中都是重头戏,热度一直不退;国内外学者对钧瓷烧制年代的争论也还在进行,不分伯仲。笔者虽对鲁山段店窑钧瓷的研究下了功夫,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还只是初步的。因掌握的实物资料有限,也可能只是管中窥豹,段店窑钧瓷的真实面貌并未完全展现出来,但现有的实物证据对解决一些疑问和争议,已经足够。</p><p class="ql-block"> 可以预见鲁山段店窑是一座了不起的古窑,它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文明,也深埋着诸多不解之谜去等待着人们去破解。有朝一日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到时人们肯定会发出一片感慨!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p><p class="ql-block">该文为笔者一孔之见,难免谬误,敬请方家不吝赐教。(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