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值得留存的书

changxing

<p class="ql-block">不知怎么开口,因为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耐看的书了。</p> <p class="ql-block">不是什么名人名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承德一中的初中同学王松山最近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代营,我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回忆知青生活的书。</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后期,三千多万初高中学生下乡插队,被称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空前绝后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化人,其中不乏名人名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伤痕文学,一类是励志文学。</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过去阅读过一些知青文学,虽然有时很受感动,但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多多少少感觉不那么真实,没有多少共鸣。甚至以为不是那么回事!那些东西似乎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太多了,就不是真正的生活了。</p> <p class="ql-block">王松山的这本小书之所以耐看,恰恰是因为它跳出了以往知青文学的窠臼,既不是伤痕文学,也不是励志文学。它朴实、细腻、生动、真切地描述了普普通通的知青,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这些似乎很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小事情,不仅可以唤起同时代人的情感,而且可以告诉后人很多从未经历,将来也不太可能经历,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没有伤痕,没有高大上的英雄,也没有励志的磨难故事。背架子、碌碡、手磨、火镰、打火石、烟袋锅、手提包等等,这些过去毫不起眼,今天几乎看不到,将来更难掏腾的东西,在王松山的笔下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自己和王松山的经历雷同的缘故,阅读王松山的回忆文章,就仿佛真真切切地回到了那个年代。是的,是的!那个年代就是那个样子!用背架子背柴火、背粮食,拿旧报纸糊墙,取废纸搓烟卷儿,使火镰子打火抽烟,挖树根雕烟袋,和泥脱坯盖房子,撑网兜装牙刷牙膏......</p> <p class="ql-block">可能有人不赞成我这个说法,认为这些都是鸡零狗碎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描写这些零七八碎的事情,未免低俗,更谈不上文学艺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老实实承认,我没有和别人讨论文学艺术的资格。我仅仅是喜欢王松山笔下的这些普通人和普通的生活,因为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走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前几日看到一篇讨论什么是艺术的文章。这篇文章说,大英博物馆里价值连城的埃及陶器,其实就是几千年前古埃及人的普通水罐子。</p> <p class="ql-block">若干年,百年、千年后,王松山的这本书或许是人们寻找和审视当今文化和艺术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注:秋菊图片来自度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