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文化旅游节,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较为新鲜的旅游方式,是一种走进乡村、体验乡村振兴的旅游活动。稻田文化是一种稻作文化,一种富含丰富底蕴的农耕文化。弘扬悠久的稻作文化,体验深刻的历史内涵,并展现当代农人的新风貌,是推进与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尽管许多地方打着弘扬“文化”的旗号,凭借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战略东风,虽然实际上也并不那么名副其实,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漂泊旅客来说,更何况切身处在异地他乡,这也不失为一种沉浸式感受丰富多彩的乡间活动,体验不同地域文化风采的旅游方式。从这层意义上说,参加这样的活动既是一种惬意的旅游活动,又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文化体验活动。 又是一个芦花飘荡,稻花飘香的丰收季节。 山岭上荻花摇荡,天地间稻花扑鼻,这是秋天应有的自然景象。旭日东升的晨辉,层峦的梯田上,缭绕着氲氤雾气,在迷雾拨开之时,映入眼帘的金黄稻穗,迎风飘动;收割的时节,午后袅袅升起的炊烟,稻花鱼香,扑鼻而来。这是儿时挥之不去的秋季的童年记忆。 <div><br><div> </div></div>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又常年居住在外,成为一个漂泊他乡的羁旅游客,而这些舒惬的恬静乡村则离自己渐行渐远,有些注定被封存心底,成了揭开乡愁的记忆碎片。而当芦笙乐曲奏响的刹那,那般熟悉的记忆又由心底里盘旋,浓浓的乡愁不禁随之浮泛而生,这或许正是芦笙所具有的魅力吧! 今年虽然没有回到号有“柳州千亩梯田”之称的龙培村——我的家乡,那片熟悉的田野上,重温幼时秋收的旧时的记忆,而是跟随着柳州市柳北香兰芦笙俱乐部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龙培驻柳芦笙队走进了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在异域他乡,感受风吹稻香,浓郁乡情,也是颇具一番别致的风味。 苗族是一个乐于群居的民族。农耕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根基,浓郁的酒文化和芦笙文化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平日里他们拖家带口,散居各地,奔波忙碌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但他们喜欢热闹的场面,在业余之时经常喜欢团聚在一起。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数量逐渐的增多,来自不同村寨的苗族人民也离开他们钟爱的土地,由边远的农耕土地移居到城市中来,成为城市角落中奔波在生活线上的最为普通的一员,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渐渐组合成了团队。尽管身居异地,平日里又忙于本职工作,但是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古老的苗族文化随着他们的大量迁居而由边缘的农村逐渐向城市里迁徙,成为城市里独特而绚丽多姿的风景。芦笙是其中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代表。 龙培驻柳芦笙队是一支由龙培村居住在柳州的芦笙爱好者组建而成的芦笙队伍。由男女队员组合构成,男队员吹奏芦笙,女队员跳芦笙踩堂舞,俗称辣妈队。队员都是来自广西融水大苗山人,尽管对自己深耕的土地怀有十足眷恋,对农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农耕有着独特的感受,但面对社会的发展,他们又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来到了异地他乡寻找新的生活。这是一支从农田走向舞台的特殊队伍,是一支由稻农们组合成的农民乐团。他们在农忙时劳作于田间地头,用勤劳的双手,以大地为幕,以田埂为台,春耕秋收。农闲时,他们放下锄头,拿起了自己钟爱的芦笙乐器,奏响美妙的音符,跳起优美的舞姿。他们将艺术浸润于天地间,并又在田野间创造出极富活力的田野新美学。他们虽不是现代版的专业乐队,但他们有现代版的专业精神。他们用悠扬的笙歌与灵动的舞姿,唱响了古老的苗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也唱响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深度交流、交往与交融。<br> 仫佬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极少迁履,现主要聚居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广西及贵州等县市。柳城县古砦仫佬族是其中活跃于广西的重要部分。据历史记载,《隋书·南蛮传》记载:“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说明在魏晋隋唐时期,僚人部分地区已经归入中央的管辖范围。宋太祖开宝五年(972),以桂州(今桂林市)琳洞地置罗城县(今河池罗城县),先隶融州(今柳州融水县),后属庆远府(今河池地区)。柳宗元《柳州峒氓》诗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此诗如实地描写柳州附近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的情况。这也是比较接近唐代僚族人民生活的情况。由于长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隋书·地理志》记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为此,他们执著而顽强地与自然界进行抗争,逐渐形成一种深刻、坚强、富于进取的民族心理素质。<br> 仫佬族,南方稻作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一般认为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在秦汉以前,岭南少数民族支系较多,活动范围又广,故有“百越”之称。其中,西欧、骆越属于广西地区比较活跃的民族支系。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区域的民族又分化成不同的民族支系,“僚人”便是其中重要的支系。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有关于“僚人”活动的记载。《隋书·南蛮传》记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狼、曰俚、曰獠、曰頠、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旧唐书·地理志》也记载其活动的地域环境。《新唐书·南蛮传》以及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人”或“伶人”的记述。仫佬族从“僚”“伶”分化成单一的民族,时间大体是在宋代时期。《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族与僚、伶的渊源关系。他们长期居住在桂乡富饶之地,是农耕文明的创造者,也是蹈作文化的直接生产者和践行者。<br> 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地,是一个民族成份复杂,以“大杂居,小聚居”为分布特点的省份。由于地理环境造成了长期以来的交通阻碍,形成了相对闭塞的环境,这使得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困难。基于这样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民族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民族关系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龙培驻柳芦笙“乐队”走进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在和平的田野上奏响的苗族芦笙,正是唱响了苗族人民与仫佬族人民及其他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友爱之歌,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之歌,唱响了各民族如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的和平之歌。 <br> <br> <br>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