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的班主任,一辈子的师生情

晨未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3年11月26日,福州晚报刊出了女记者朱丹华的采访文章。这篇文章当时曾经轰动一时,更是在福州四中老教师们中引起巨大反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请点击美篇报纸下方晃动的二个“箭头”看美篇全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日,福州新闻网也全文发布这篇文章。现在上百度网,输入这篇文章的标题,仍然随时可以查询到这篇文章。以下为网络截图,字大方便读者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前排左三为43年后,被陈为集联系上,并来到福州与同学们聚会的王桂芝老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给王老师家打长途电话的时候,在一个单位担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刚好我的办公桌上配有一部可直拨国际国内长途电话机。所以我每天上班后,一边办理当天的工作内容,一边趁工作间隙,每隔一小时,拨打一次黑龙江省大庆市王老师家的电话。那几天,王桂芝老师已经到福建厦门探亲。所以我连续打了好几天,始终没人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终于有一天下午四点,她的小女儿回娘家拿东西,恰好就接到了我每隔一个小时打一次的电话。她听了我的情况介绍后说:“对的,妈妈平时多次对她们讲过,在福州四中工作时,有一个小男生排长(文革搞军事化,学校教学班改称为“排”)对她的帮助很大,所以她记忆里有这件事”。她根据我的描述,确定了我就是她妈妈曾经说过的那个“小男生排长”,所以她很放心的把母亲的手机号码告诉了我这个陌生人,还把她姨妈的手机号码也告诉我,因为王老师就是去她姨妈那里探亲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拨了王老师的手机,一直是处于关机。后来才知道王老师退休后,也没什么事什么人需要紧急联系,为了节省话费,一离开大庆市就把手机关掉了,那个年代手机带到外地打,漫游费很贵。我再拨了王老师妹妹(一位退休军医)的手机,就是王老师小女儿说的她姨妈。这次电话通了,刚好这时她们姐妹俩在一起。我简要的讲了情况,她就把手机交给了她姐姐(王老师)。我在与王老师对话过程中,听见手机里传来她妹妹在一旁不停的说“这是个有情有义的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前面小标题“分别后的人生道路师生各自有坎坷”,在见报文章中,报刊不便讲明王老师的人生坎坷……</p><p class="ql-block">后来我曾遇到她妹妹,原漳州解放军175医院退休军医。她的妹妹告诉我,王老师当年为了爱情北飞大庆市,去过长年冰天雪地的生活。刚开始没有住房,是住号称“干打垒”,即用泥巴和草垛垒起来的地窝里,这种单层的小平房,一半在地面上,一半在地面以下,所以非常潮湿阴冷,一直住到一九七九年,才搬进居民楼房。</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国家经济落后,北方的主食主要供应粗粮,吃难以下咽的粗粮窝窝头,大米每人每月只供应半斤。冬天是吃不上绿叶蔬菜的,大白菜吃了好几个月。</p><p class="ql-block">王老师也告诉我,那个年代,大庆这个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是属于保密的地区,政审不合格还不能调进这个地方工作,所以不方便向外写信联系。</p><p class="ql-block">王老师告诉记者,她的先生(曾经当过中学校长)10年前因病去世了。因二个女儿都出嫁了,现在她一人独居。</p><p class="ql-block">王老师的妹妹告诉我,王老师的先生是泉州德化人,虽然他们是福建师大的学长学妹自由恋爱结成婚姻,但闽南人大男子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王老师因只生育二个女儿,结果她的先生平时就没有给她好脸色看,一言不合,甚至拳脚相向,所以家庭关系不睦。</p><p class="ql-block">记者曾经问王老师,大庆市的生活很艰辛,您人生也很坎坷,您有没有后悔过?王老师说“不后悔,因为我为大庆市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培育桃李无数”。</p><p class="ql-block">我听说后特别感动!王老师真正是不忘当初上大学的志愿,一辈子当老师,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把这个初衷完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啊?🌹🌹🌹王老师平凡的一生,都是我为人处世的师表。</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师生小聚的那天,下午我特地向工作的单位请假(那时我58岁,还没退休),带王老师游览三坊七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下图在三坊七巷二梅书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图在三坊七巷水榭戏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桂芝老师这次回福州探望九十多岁高龄的父亲(军队师职离休老干部)一个月。在她即将返回大庆市的时候,我兑现了曾经跟记者说过“要带王老师去鼓岭游览”的话,带王老师到鼓岭去游玩了一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虽然一九九九年就考过驾照,但一直没买私家车,我们是乘坐公交班车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在鼓岭百年老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在脍炙人口的“鼓岭故事”主人公加德纳展示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鼓岭回来后,我还按照我们福州人的习俗,又一次在小柳路这家农家乐餐馆,为王老师举办践行饭。我觉得我钱包虽然不鼓,但情义礼节不能缺!</p><p class="ql-block">这一次我请了福州晚报社的朱记者(左一,福四中的个别退休老教师(右二)作陪。</p><p class="ql-block">总之我把应该为王老师做的事情,一一做完做好。</p> <p class="ql-block">非常巧的是,我们跟王老师聚会的那天晚上,有一位看过去有一定年龄的戴眼镜女士,在经过我们师生聚会的包间门口时,看到我们在包间里张挂的横幅内容,当时她欲进又退,被我同学们看见,但我却毫不知觉。</p><p class="ql-block">我们散场出来时,这位女士在饭点大堂截住了我们。她说:“凭我的记者职业敏感性,我认为你们这次聚会一定有故事。请你们留下电话号码,我明天要叫记者来采访你。”</p><p class="ql-block">我正在考虑要不要把手机号码给一位素不相识的人?这时旁边有一位男士介绍这位截住我们的女士说:“这是福建日报社刚退休的领导”。后来才知道这位女士是福建日报社原常务副总编(厅级领导)张红女士,这位男士就是张红女士的先生,那天陪同她一起来这里办事。</p><p class="ql-block">于是我才将信将疑的把手机号码给了她。因为我一辈子都没有接受过记者的采访。我想我一个小人物,组织了一次小型师生聚会,也值得记者采访么?当时这位女士也给我留下了她的手机号码。</p><p class="ql-block">果然第二天一位自称是福州晚报女记者朱丹华,分别采访了我和王老师。</p><p class="ql-block">朱记者后来曾经对我说,她也被这份43年的师生情给打动了,所以挑灯夜战,一口气写下了2700字的文稿。因为版面原因,被报社编辑给删去了很多,但中心内容没有变。</p> <p class="ql-block">2013年11月26日,这篇文章在福州晚报和福州新闻网发布后,在福州四中退休老师们中引起了轰动。他们奔走相告,互相打电话通知去找这张报纸来阅读。</p> <p class="ql-block">上图八十多岁,原福州四中老师陈世钦看了文章以后,夜不能寐,他说想写一个东西,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酝酿推敲出一首五言绝句诗:<b style="font-size:20px;">师生隔久远,聚首泣连歌,商市真情少,校园实意多。</b></p><p class="ql-block">然后第二天晚上陈世钦老师又打电话给我,我也不知道他怎么知道我的电话号码?因为陈世钦老师,在我毕业离开福四中后,调到第十六中学当副校长到退休,所以我也有四十年没有联系他了。陈世钦老师在电话那一头,给我解释这首五言绝句诗的意境和注释:<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和学生分别很久了,相距又是那么的遥远,一个东北,一个东南,纵跨半个中国,相距四千多公里;相聚时他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学生还特别唱起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在商品经济市场上物欲横流,像这样重情重义的人已经不多了;唯有我们福州四中的校园,却还是春风拂面 ,到处流传着情真意实的尊师爱生故事啊!</b></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退休老教师王飞,当年是我们年段长。他特意打电话给我,说当年年段老师们有一张合影,里面有王桂芝老师。这张相片也有四十三年的历史了,他叫我有空到他家去一趟,他要把这张照片给我看。(这张珍贵的老照片,王桂芝老师在几次搬家后,也已经遗失了)</p><p class="ql-block">上图前排右二为王桂芝老师,第三排右二为王飞老师</p><p class="ql-block">看到这张拍摄于四十三年前的老照片,我觉得几十年来,我记忆中的王老师就是这个模样。</p> <p class="ql-block">2021年底,福州晚报刊登了征文启事《我与福州晚报四十年》。我就又写了一篇文章去应征,文章讲述的是本美篇开始介绍的福州晚报《四十三年后重聚首,师生依旧情意浓》这篇文章刊出后,在福州四中老教师们中间引起的巨大反响。</p><p class="ql-block">没想到稿件发出才过了三天,又被福州晚报刊登了。我也得了一笔可以喝几杯咖啡☕️的稿费哈😊</p> <p class="ql-block">这次难忘的师生会面,不知不觉的已经过去9年了。这期间我逢年过节都会给王老师打电话,问候老师。</p><p class="ql-block">我衷心祝愿王老师健康长寿。有机会争取到黑龙江省大庆市去看望王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