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3年11月26日,福州晚报刊载了女记者朱丹华的一篇采访文章,此篇文章一经发布,便如石投湖,激起千层浪,尤其在福州四中老教师们之间,更是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篇文章,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让往昔的师生情谊再次熠熠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日,福州新闻网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时至今日,只要在百度网上输入文章标题,便能轻松找到这篇文章。以下是网络截图,字大行宽,便于读者阅读,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图前排左三为43年后,被陈为集重新联系上,从黑龙江省大庆市来福州,与昔日学生们相聚的王桂芝老师。岁月的痕迹虽已爬上她的面庞,但那亲切的笑容依旧如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给王老师家打长途电话时,正值在一家单位担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办公桌上恰好配置了一部可直拨国际国内长途的电话机。于是,我每天上班后,在处理工作事务的间隙,每隔一小时便拨打一次黑龙江省大庆市王老师家的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几天,王桂芝老师恰好到福建厦门探亲,电话始终无人接听。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下午四点,她的小女儿回娘家拿东西时接到了电话。她听完我的介绍后,确认了我就是她母亲曾多次提及的“小男生排长”。她毫不犹豫地将母亲的手机号码告诉了我这个陌生人,还提供了她厦门姨妈的联系方式,因为王老师当时正在她姨妈家探亲。当我拨通王老师妹妹家的电话时,电话那头传来她妹妹的声音,她激动地对她姐姐(王老师)说:“这是个有情有义的学生!”那一刻,电话两端的心紧紧相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见报文章中不便详述的坎坷人生,如今可以在此一一道来。王老师为了爱情毅然北上大庆市,开始了冰天雪地的生活。起初,她住在简陋的“干打垒”中,这种一半在地面上、一半在地下的小平房,潮湿阴冷,直到1979年才搬进居民楼房。那个年代,北方的主食多为粗粮,大米供应极为有限,冬季更是难见绿叶蔬菜。大庆作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属于保密地区,政审不合格者无法调入工作,因此王老师不便与外界频繁通信,所以就跟我们学生中断了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老师告诉我,她的丈夫曾是当地中学校长,10年前因病去世。她现在独自一人生活,两个女儿也已出嫁。王老师的妹妹,是原漳州解放军175医院的退休军医,告诉我,王老师的丈夫是泉州德化人,闽南人大男子主义思想较重,王老师因只生育了两个女儿,丈夫对她态度冷淡,甚至有时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向,家庭关系并不和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面对记者提问她当年放弃南方的舒适生活条件,到北方大庆去工作后悔了吗?王老师坚定地说:“不后悔,因为我为大庆市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培育了桃李无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老师的一生,是对初心的坚守,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她的平凡人生,是学生我为人处世的楷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组织师生小聚的那天下午,特地向单位请假,带王老师游览了福州的三坊七巷。晚上我们一同参加师生聚会。尽管那时我尚未退休,工作十分繁忙,但这份师生情谊让我毫不犹豫地放下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青春与梦想的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图是在二梅书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图是在三坊七巷的水榭戏台,这里承载着福州的历史与文化,也见证了我们师生情谊的深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桂芝老师此次回福州探望年逾九旬的父亲,是一位军队师职离休的老干部。在她即将返回大庆市之际,我兑现了对记者的承诺,带王老师游览了鼓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虽然我早在1999年就考取了驾照,但家里一直未购车,我们是乘坐公交班车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鼓岭的百年老教堂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也见证了我们师生之间那份跨越时空的情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脍炙人口的“鼓岭故事”主人公加德纳展示馆,则诉说着中美两国民间友好往来的历史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感人的传奇故事的完美结局,是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指导,全程参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隔20年后,2012年习近平同志在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讲起这个故事,感动了前来参加招待午宴的华盛顿万豪酒店马歇尔厅的500多位来宾,也感动了世界人民,更感动了中国人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此福州鼓岭这个名不经传的小村庄,一下子火起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鼓岭归来后,王老师将结束来福州的探亲,返回大庆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按照福州的习俗,在小柳路的农家乐餐馆为王老师举办了饯行宴。尽管我是企业员工收入并不宽裕,但情义与礼节不能缺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邀请了福州晚报的朱记者和一位福州四中的退休老教师作陪,共同见证这份珍贵的情谊。我将该做的事情一一做完做好,只为不负这份师生情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非常巧合的是,我们与王老师第一次在福州聚会的那天晚上,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在经过我们师生聚会的包间门口时,被包间里张挂的横幅内容所吸引。她欲进又退,被我的同学们发现,而我却浑然不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散场时,这位女士在饭点大堂截住了我们。一旁陪同她的她先生说她是福建日报社刚退休的领导张红女士,她说凭借记者的职业敏感性,认为我们今天的聚会一定有故事。她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并请我们留下电话号码,说是明天要请报社记者采访我。我当时已经58岁,从来没有接收过记者采访,也不知道眼前这位戴眼镜的女士真实身份,她讲的话是真的吗?所以我不太情愿的留下了我的手机号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没想到第二天,果然福州晚报的女记者朱丹华分别采访了我和王老师。我后来才知道,朱丹华记者就是那位在农家乐餐馆大堂,把我截住的那位戴眼镜女士的独生女儿。朱记者为了不打搅王老师的家人,开车到王老师家附近的一个小吃店把王老师约出来,进行采访,因为时间到了饭点,朱记者还请王老师吃个便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过采访我和王老师,朱记者被这份跨越43年的师生情谊所打动,挑灯夜战,写下了2700字的文稿。尽管因版面原因被删减了许多,但中心内容还是得以保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3年11月26日,这篇文章在福州晚报和福州新闻网发布后,在福州四中退休教师中引起了轰动。他们奔走相告,互相打电话寻找这张报纸,只为一睹这篇文章的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中的八十多岁的原福州四中老师陈世钦,在看到文章后,夜不能寐,酝酿出一首五言绝句诗:</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师生隔久远,聚首泣连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商市真情少,校园实意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晚上,陈世钦老师不知从哪里弄到我的手机号码,打电话给我,解释这首诗的意境。他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老师和学生分别已久,相距甚远,相聚时泪流满面,唱起了感人肺腑的歌曲。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时代,像这样重情重义的人已不多见,唯有福州四中的校园,依然春风拂面,充满着真挚的尊师爱生之情。</u></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又是12年过去了,年届九旬的陈世钦老师病逝了,但他赠予我的这首五言绝句诗,激励着我要终身尊师重教。</span></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退休老教师王飞,当年是我们的年段长。他特意打电话给我,说当年年段老师们有一张合影,里面有王桂芝老师。这张相片已有43年的历史,王老师在几次搬家后已遗失,他叫我有空到他家一趟,看看这张珍贵的老照片(王老师在第一排右二)。</p><p class="ql-block">看到这张拍摄于43年前的照片,我仿佛看到了记忆中的王老师,她依旧如初,岁月的痕迹并未磨灭那份亲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1年底,福州晚报刊登了征文启事《我与福州晚报四十年》。阅报后我也当了一回业余记者,写了一篇文章投稿,讲述福州晚报《四十三年后重聚首,师生依旧情意浓》这篇文章刊出后,在福州四中老教师们中间引起的巨大反响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没想到稿件发出才过了三天,也被福州晚报刊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觉得这是新闻媒体对我们福州四中尊师爱生好风气的正面肯定,也是籍此在社会上宣扬尊师重教的一次正能量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难忘的师生会面,不知不觉已过去12年,王老师今年81岁了,学生我也70岁了。这期间,我每逢春节都会给王老师打电话,问候老师,我还加了王老师的微信,现在我们经常在微信上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衷心祝愿王老师健康长寿,有机会争取到黑龙江省大庆市去看望她。这份师生情谊,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