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秋草黄,又是一场淅淅沥沥的绵绵秋雨,前几天梅江街万山路上的白扬树还是枝繁叶茂。这几天却到处飘零着枯枝黄叶,尽管环卫工人,整天拿着扫帚清理着路面,可残枝落叶仍然是清理不尽。早知今日黄,何苦绿匆匆,面对眼前的秋残景象,不管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的不情愿,但它都会如期而至,也许这就是一种轮回,一种自然与生命的轮回。</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有上面这段感言,缘于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段视频,说的是一个步入暮年的老年知青。在妻子去世后,过了一段孤独的生活,而他的子女们一直旅居海外,很少能有机会回来。老知青最近走了,在他死后,子女把他的住房隔着大洋遥控出售了,而房间内他全部遗物,任由买主来自行处理。正是在处理这些遗物的过程中,这位买主发出了由衷的感叹!面对原房主留下的相册,奖章,日记,书籍等物品,买主有些不忍处理,想让卖房人来收拾处置。可卖房人却说,你们都扔了吧。</p><p class="ql-block"> 遗留物是老人一生的记载,保存的非常完好,有三本相册,五本日记。相册里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身后是一望无垠的草原,老人年轻时,应该是一位意气风发的下乡知青。在其它相册里,还有老人与朋友之间的合影,每一张照片的背面都写着朋友的名字,并附上赠某某留念的文字。相册里也有老人的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几十年前那种普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们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保存的和新的一样,甚至底片还在。</p><p class="ql-block"> 五本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了老人从15岁到70多岁之间的琐事和人生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之后的心路历程,还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一些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有孩子的咕咕坠地到呀呀学语,以及初为人父的喜悦。在老人的遗物中,还有很多的奖状和奖章,从工厂的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到外地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证书,还有子女小时候得过的各种奖状。也有下岗之后,为了给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窘迫心酸,还记载了一个人到处打拼的忙碌和孤独。最后儿女们都成家了,老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时代的追忆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从这些遗物中,大致可以勾勒出老人一生的轨迹。从小受尽了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的职工,在无忧无虑中长大成人,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年代到草原当过知青,然后恢复高考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时代的骄子。进了国企之后,从技术员做到副总工程师,遇到了自己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以后,然后下海,远走它乡,出去打拼,在异地安家落户,把子女一个个培养成人送到国外。老伴走了以后,在身边没有其他亲人的情况下,一个人孤独的度过了最后的六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身为一个买房者,一个毫不相干的局外人,翻看着这些遗物,直到半夜仍是唏嘘不已。这些老物件,承载了一位逝去老人一生的美好记忆,可是他旅居海外的孩子们,却弃之如敝屐。这位买房者没有把老人全部的遗物当做垃圾一样扔掉,而是把最重要的物件挑了出来,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本。其它的在群里送给了有需要的人,最后才把剩下的送到了废品收购站。</p><p class="ql-block"> 这样看来,人在活着的时候无论有多么精彩,在我看来,假如你仅仅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你走了可能连子女都记不住你,更别说与你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了。你所有的珍藏和挚爱,在别人眼里,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可怜你一世的酸甜苦辣,甚至你念念不忘的人和事,最终都将随风而去,而离开了你的子女,活得仍然是风采依然,这就是亘古不变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 文章叙述到这里,似乎有些意犹未尽,如果就此打住,像是缺少了点什么,我作为一个叙事者,还是想粗略的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毫无疑问,用现在的话说,文章中的老知青是一个正能量的人,是一个对事业,对家庭,对子女有责任感的男人。作为一个为人父母,期待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但培养孩子就真的一定要送到国外去吗?殊不知国外的教育理念,社会的人文环境,与国内还是有着颠覆性区别的。尤其是西方国家,他们主张父母子女两代人,应该是互相独立的,当孩子能够独立承担生活的时候,父母是轻易不会再为孩子们操心作主的,而子女独立生活以后,如果没有强大的爱去支持,子女更是很少介入父母生活的。据我所知,欧美子女在观念上对父母并没有赡养义务,很多国家在法律上也没有做硬性规定,总之父母在孩子能够独立生活以后,就不必再为子女操心了,而孩子也不需要一定赡养父母,在西方国家生活里,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你想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生活,孩子又怎么可能不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所以出现老知青这种亲情淡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所以归根到底也是一种孽缘,也怨不得谁。虽然这种现象并非普遍现象,但即便如此,在绝大数传统中国人看来,这似乎也有些人情薄凉。</p><p class="ql-block"> 而在中国,由于长期的农耕时代,父母生养子女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父母对子女从小就倾其全力,才有了社会普遍认可的说法,“我养你小,你养我老”,所以子女有能力了就理当需要反哺。尤其是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大部分家庭在孩子的身上更是呕心沥血,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子女身上,完全放弃了自我,甚至演变成单独的为下一代而活。你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旦出现了与自己愿望相逆的情况,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而社会的舆论,社会的环境也会很不适应的,所以老知青死后的现象,才会引起社会更多人的感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