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己参加过不多的讲课比赛,听过很多节公开课、优质课。现在又重新参加讲课比赛,不禁想到一个问题:教学比武的意义何在?</p><p class="ql-block">是一种表演吗?一定不是。一切都预定好,指派好,唯恐打乱预定的流程;展示绘画、歌曲、课本剧,唯恐安静的课堂让人觉得气氛不活跃;下课铃声一响,正好说“同学们再见”,唯恐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完成……我羞于在我的学生面前重演虚伪的套路。</p><p class="ql-block">是一种强加灌输吗?显然也不是。多媒体的运用,声、光、色的输出,学生大部分食而不化。下课就真的下课了,那些知识依然在电脑里。尤其是阅读感受,他们真的会被文章感动吗?甚至他们真的有感吗?</p><p class="ql-block">一讲公开课,就网络查找各种教学设计,拼凑组合,再套入当下的教学模式,把各种资源摆出来,五花八门,面面俱到,却没有逻辑性。教师没有纯粹的素读,没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p><p class="ql-block">那么,教学比武,能不能比胆量?说真话也让学生说真话的胆量,学生给自己设难的胆量。能不能比静气?一面喊着“入室即静”的口号,一面又鼓励着热闹的课堂氛围;举着“大语文”的旗帜让各种文化进课堂,却把静心读书挤到了犄角旮旯。能不能比余味?很多经典文章的主题,是开放的,是多元的。但我们挖掘得太浅显太单一太明确,如此怎么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不能比无知?我们比学生的阅历丰富,但学生比我们有更多的好奇心,有一颗美好而无所畏惧的心。我们被他们问住,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可以像鲁迅的寿镜吾老先生一样,坦诚自己的无知而不必有怒色,反而应该让学生了解人的局限性和自己的使命。能不能比个性?一听,这节课就是这个老师的,不是别人的。一看名字,就知道这节课是一节什么样的课,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这个老师的课有没有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向、教学理念让听课老师去思考,去琢磨?</p><p class="ql-block">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做了经典散文《背影》的教学设计。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我想给孩子们传递一种新的理念:无论读书还是写文,都要有点“自己的想法”,还要掌握一些“正确的方法”。 要多读书,读经典的书,读不同的书。要重视自己的思考,不能把别人的话当成金科玉律。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甚至可以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救赎。要多写作,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善于记下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写作,让自己的思想更明晰,让自己的成长有迹可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