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1月1日心得

遗我北山薇。

<p class="ql-block">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总是很喜欢在做一件事情的开头写下这句话,算是作为一种激励。我想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美好的开头,但是到最后能坚持到初心者又有几人?</p><p class="ql-block"> 细雨霏霏的日子,人间浮漾湿湿的流光,让这培训路途于期待中多了些迷茫。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天的内容就是刘晓芳老师带来如何《新教师如何备课和授课》我想备课对于每一位老师而言,都是至为重要的基本功吧。陶行知说“备什么和教什么,都不是凌空可以决定的”,这也决定我们必须立足于眼前的基础,从现实出发来处理备课。刘老师提到的几项初上讲台面临的问题,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要犯过同样的错误。“满堂灌”“照本宣科”“不善于把握课堂时间”。我想起刚入职时候的自己,沉湎于任务的完成与否,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也没有注意到昏昏欲睡的学生。随着时光的推移,原本还会活跃的学生,逐渐在课堂上失去了活力。这确实不得不引起我的反思。整场讲座下来,我受益匪浅,但是思考得最多的,仍然是备课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善于协调好“教材”“学生”“资源”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从备教材来看,除了所熟知的分类,更应当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就语文而言,部编版教材的普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篇目和教学方式,由单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题,于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个大的挑战?我想对教材的宏观把握是及其重要的,最起码像刘老师说的,要把整本书至少整个单元通读下来,而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明天教什么,今天备这课”。其实关于备课,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就是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不借助任何教辅,而是素读,然后有了自己纯粹的感受,这些解读内容也可以作为我们审视文本的角度。在日积月累的思索中,终究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资源。</p><p class="ql-block"> 备学生,教育学理论及其强调的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其实听了刘老师的课,再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我也有一点自己的想法。虽然群文阅读是一种教学趋势,但是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因为很多初中学校仍然是单篇教学,高一上来一下子就群文实在太难了。所以这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认为至少要有半个学期左右的过渡期,慢慢引导他们。再者就是现在的教材,我认为不必面面俱到,其实有些内容他们已经了然于心,我觉得可以大胆取舍。</p><p class="ql-block"> 备资源这方面,现在资源真的太多太多了,其实这也很考验我们的信息筛选和组织能力。刘老师说收集到资源倒也不必什么都跟学生讲,其实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比如我读孙绍振的《名作细读》《月迷津渡》,孙老师所提到一些文本解读的“还原法“其实更适用于指导教师阅读文本,而直接教给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反而容易把学生绕晕。</p><p class="ql-block"> 今天做了开篇,接下来仍然会有新的收获,希望我仍然保持着初心,从始至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