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魁星阁,一一我母校的前世今生(上)

七月白荷74339290

<p class="ql-block">文字:七月白荷</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与自拍</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秦腔曲牌主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我的母校创始人张凤翙先生(左一)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西安南城墙文昌楼,三年困难时期城墙内是三学街小学园艺场(实为菜地),城墙外环城林带空地为我们21中的麦地。</span></p> <p class="ql-block">  菊花园位于西安闹市区东大街中段南侧,南到东厅门,是一条闹中取静的深巷。菊花园名字的来历,和北口路西清代“菊林寺"有关。传说因寺院遍种菊花,每年九九重阳节时,都会吸引四方游人来观菊拜佛。在佛教,黄色的菊花代表智慧,代表着一种降魔的力量,菊花也被信徒们称为“禅菊”。</p><p class="ql-block"> 菊林寺被毁后,清未有秀才王老先生在此设立私馆,寺对门(我们学校西院大门)的张凤翙,寺南参府巷(我们学校东院大门)的惠春波均在这里就学。两人过从甚密,并同年考中秀才。辛亥革命前,张凤翙任三十九混成协司令部参军兼二标一营管带,张与同盟会会员钱鼎,张坊,党自新,郭希仁等友好,人称莫逆。</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革命党人有个相互联络,传递信件,共同议事的秘密据点,张凤翙与惠春波等人商量,1909年在菊林寺王家私学旧址上,办一小学,取名私立菊林学堂,史书载:″张凤翙等同盟会员在此结社反满”,这便是我们学校的源来。</p> <p class="ql-block">  当时惠张二人对外宣传说,为追念启蒙之所,并为街坊儿童就学方便,将在旧庙遗址上盖一新学校,坊上儿童均可免费入学,所以街邻四方都很支持。惠春波出面劝寺南贺家将三间词堂捐献出来,这样菊林学堂东面是菊花园街道,南邻贺家,北依八家巷,西接高等学堂,占地约十亩。</p><p class="ql-block"> 惠春波安排人拆除庙堂,搬去神像,临街修铁门一座,门额书写有私立菊林学堂金色校名。原大殿改为挑擔走廊,设有木梯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五间,两旁厢房作为灶房储藏室使用,贺氏祠堂为宿舍,空地为操场。我们入学时,除操场被《陕西日报》社占去盖了印刷车间外,学校大致轮廓还同清未一样,我们称之为西院。</p> <p class="ql-block">  (上)张凤翙先生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p> <p class="ql-block">  惠春波1911年9月参加西安辛亥革命起义,攻蒲城时,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和张凤翙在前线击退侵犯之放马安良。辛亥革命成功后,任军政府军需亲卫队管带,李虎臣主陕时,惠仼陕西省财政厅厅长。西安城解围后,惠春波辞去政界职务,认识到教育兴国的重要,遂扩建菊林学堂为中学。张风翙任董事长,惠春波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菊林中学是西安当时屈指可数的知名度较高的私立学校之一。由于学校扩大,张凤翙将学校对面饮马池北口一块地也捐给了学校,这其中有二亩莲花池,因雨水都排入池内,周围居民称为“涝池”,后填平做了操场,这便是我校东院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1963年,市上批准在东院兴建一幢四层教学楼,将饮马池北口改道,原北口併入我校扩大了操场。 1965年,我们入学时,东院已基本定型了。三十年代,学校除西安城里学生外还招收外县来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学校对学生免学费和住宿费。我彩贤姐家住金泘沱,当时归长安县管,她父亲就是1940年就读于菊林中学,在学校食宿。</p> <p class="ql-block">  (上)惠春波校长三十年代与私立菊林中学校董及好友在西安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代, 学校由小学增设为中学后,学生增多,原由旧庙大殿改建的五开间砖混二层楼已不堪重负。校董会决定拆平旧大庙,盖一幢新教学楼。张凤翊的儿子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对日本木结构八角楼印象极深,由他主持盖了一座仿日式的典型全木制建筑。</p><p class="ql-block"> 八角楼二楼有连廊,东南西北四个角都有楼梯,师生上下课走动非常方便。八角楼中间有座假三楼的亭子升起,亭顶八个角向上挑,并以木葫芦封顶。从风水上讲,亭阁不能乱建,古代孔庙,学府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楼或魁星阁,魁星楼中要塑魁星造像,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如果被朱笔点中,就能连中三元。</p><p class="ql-block"> 八角楼盖好后就成了学校的白菜心。张凤翙的儿子对日本八角楼中间文峰阁印象极深,文峰也有文运高照之意,便按文峰阁样式在八角楼中间修了魁星阁,似亭非亭。魁星阁最下面一层是通道,通道北是教导处,教导主任刘万荣管魁星阁叫藏书阁,老师们后来都这么叫,管理藏书的老师好像姓柳。</p><p class="ql-block"> 这藏书阁是不许学生进的,我是1968年7月进去过,𣁽星塑像早被搬掉了,只有八厘厚的玻璃天窗的令人印象深刻,比我后来在井冈山看到的茅坪八角楼的天窗漂亮多了。</p> <p class="ql-block">  (上)1958年夏,张风翙的儿孙们在张府巷家中为张风翙举行葬礼。</p> <p class="ql-block">  惠春波一直担任菊林中学校长,八角楼建起后,他把自己家中一些家具都提供给学校办公使用。抗战时期,大批沦陷区难民湧入西安,大批中学生插班就读。惠校长一直想增设高中部,后因积劳成疾愿望未能实现,直到1943年病故。菊林中学的师生沉痛缅怀他们深爱的校长,送灵的队伍一直绵延数里之长。</p><p class="ql-block"> 张凤翙一直担任菊林中学董事长,他家住学校对面菊花园老10号。当年是西安唯一按陕西都督府规格建造的十间庭院,有门厅、门房,大门外一对石鼓竖在两边,人称张府巷。建国后,张曾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陕西省副省长,1958年病逝。张凤翙的曾孙张建川是我校691班学生,我们俩是校友加工友。张建川告诉我,他太爷死的时候他才五岁,什么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大热天穿着厚厚的孝服爬在地上哭。</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和张建川去北院门回民街吃羊肉泡,回来登鼓楼游览,看到三楼大厅摆的黄花梨傢具,他说有几件都是从他张家搬来的。后来他多次提及,1966年夏天,他爸把他爷从日本带回来的陆军士官学校同学录,和阎锡山的合影统统烧了,还有菊林中学八角楼的照片及资料也一併投到了烈焰中。张建川说要是把同学录等留到现在就值钱了。我现在想说,要是把八角楼的照片留到今日就珍贵了。</p> <p class="ql-block">  (上丿抗日战争期间,当局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沿途群众正在欢送青年学生上前线。</p> <p class="ql-block">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是抗战时期著名的政治口号,借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泛动员学生参加青年军。</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这口号提出前两年,菊林中学就有学生投笔从戎了。张凤翙、惠春波二人都是从陕西新军起家,和老部队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当时部队缺少笔杆子,先招毕业生,后连在读生也送去当兵了。上文提到彩贤姐的父亲陈颖,就被招至邓宝珊部,在榆林军粮局当差,少校军衔,抗战胜利后方返西安。</p><p class="ql-block"> 国民革命军第38军军长孙蔚如,抗战期间他所领导的第四集团军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惠春波校长住参府巷17号,即后来的菊花园39号。孙蔚如和部下多次登门拜访,让惠校长动员学生从军,提高兵员素质。菊林中学先后有三百多热血青年学子、从八角楼下走向了抗日前线。</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到建国初期,四五年的时间,菊林中学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文化教育,金融商业等领域,为母校增光添彩的毕业生一批又一批。吴三大,张义潜,苏蕊娥等就是我们校友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校友吴三大。1950年从学校毕业后,随即参加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斗。回国后一直在书法领域耕耘,曾任中国书法协会理事,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 吴三大的字很受老百姓喜爱,西安街头大店小铺不少牌匾题字都出自他手,与石宪章一道,被称为“长安二杰”。</p> <p class="ql-block">  校友张义潜,著名国画家。细读他的名画,像打开一部古今英雄谱,《秦皇征战图》,《魏武述怀图》,《昭君》,《霸王别姬》,《成吉思汗》,《林则徐》。</p><p class="ql-block"> 张义潜不只是画气势磅礴的英雄人物,更用逆风飞扬的骏马征服着画坛,他笔墨灵动、造型准确、蹄下生辉、奔腾如电的“张飞马”,堪称中国一绝。</p> <p class="ql-block">  校友苏蕊娥,著名秦腔演员,人称坤伶皇后。她从位于书院门的西师附小毕业后,考入菊林中学,后因在骡马市唱了三天大戏,轰动西安城,中断学业进入“三意社”。</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任哲中/苏蕊娥演唱秦腔经典(花庭相会),右下图是苏蕊娥和秦腔旦角魁首孟遏云同台演出剧照。</p> <p class="ql-block">  (上)西安路私立菊林中学,1950学年发的最后一批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  1951年,西安市教育局接办了菊林中学,易名为西安市第一初级中学,虽为初级中学,但在西安排第一,还是不简单的。抗美援朝时,母校第一批有二十多名校友报名上了朝鲜战场,档案中后填写为″省立一中”,其实就是西安市第一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 1958年,西安市将高中重新排列至第二十中学止。我母校改为西安市第二十一中学。(上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