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济源日报》第8版</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济源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结硕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梨林小学登上《人民日报》获肯定</b></div></h1> <font color="#ed2308">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习近平</font></div> 10月3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济源示范区梨林小学在推动劳动教育实践中结出丰硕成果。<br> 一所乡村小学为何能够得到中央机关报的关注?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劳动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徐长发为何高度肯定了这一实践? 深刻悟育 劳动教育在校园扎根 日前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上,梨林小学选送的《田园文化:乡村学校发展的“金钥匙”》劳动教育案例一鸣惊人,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受到人民日报记者的关注。 梨林小学的案例,因对“教”的灵活运用,对“育”的深刻领悟,对乡村中小学发展资源上因地制宜的巧妙构思,同时受到与会人士的一致肯定。 解析梨林小学取得这一不俗成绩时,梨林小学校长段济宁认为,这是济源教育体育局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特别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所取得的收获。 济源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教育工委书记李会林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这一总要求,近年来,教育体育局以劳动教育实践为抓手,要求各中小学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通过劳动,坚定劳动最光荣、最美丽的信念,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进一步传承劳动精神,成为品学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梨林小学被国家教育部确立为典型,受到《人民日报》的关注,无疑说明了梨林小学的定位找得准,步子走得更为扎实。 据了解,除了梨林小学,济源各校也在不断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新模式、新路径,加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并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教育体系。今年5月,济源示范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灵活施教 梨林小学在全国叫响 走进梨林小学,满眼是浓浓的田园文化氛围:轮胎盆景区,近千个废旧轮胎里种满水果、花卉;百草园种植区,有萝卜、辣椒、白菜等40多种蔬菜;农耕展览馆,展示了步犁、耧车等数百件农具…… 这些,离不开梨林小学4位老师和一茬茬学生的精心设计和布置。 段济宁说,劳动课的关键在体验和实践,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没有老师,他聘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来当,先手把手教老师,老师再带着学生翻地、播种、浇水、施肥,进行日常管理,一茬蔬菜,一季庄稼,都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师生全程参与。借用袁隆平院士的话,孩子们真真正正地在禾下成长,在垄上成长。很多孩子入学时分不清韭菜蒜苗,毕业时能种出几十种蔬菜。 学校专门设置了农耕展览馆。学生从认识劳动工具到田间使用工具,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体会前人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劳动在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中轻松切换。 学校的老师介绍说,所有学生都能准确掌握二十四节气,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应用,学生又更多地传承了传统文化,例如,饮食文化、农业文明进程等。 梨林小学的劳动课受到家长们的广泛欢迎。有家长说:“上不上劳动课就是不一样。”家长们眼中的“不一样”,被学校老师认真总结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通过田间课,学生在劳动中学习,通过种植、采摘,积累种植经验,锻炼劳动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思考、质疑,渐渐地学会了主动探究。因此,学生在体验、参与、协作中获得综合性的多元的人文教育经历。更为难得的是,学生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懂得家长的艰辛。 课间去浇菜,午后到葫芦架下读书,传统节日动手做美食……梨林小学不知不觉成为美丽乡村中的一道美丽风景。<br> 梨林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和校本课程,不知不觉走出济源,受到教育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前来参观的来自国内各地的教育同行络绎不绝。<br> 2020年,梨林小学先后荣获河南省首批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管理特色校和河南省首批劳动教育特色校。一个乡村学校获得了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最高荣誉。<br> 段济宁作为田园劳动教育重要的推广者和实践者,多次受邀到河南师范大学,为全省在此集训的中小学校长作专题报告。 在河南,他登上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论坛,就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主题演讲;在上海,他为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培训班授课,分享梨林小学“巴学园”建设情况;在重庆,他受邀参加全国首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分享经验。 就这样,梨林田园劳动教育走出济源,成为济源教育发展的一张“新名片”。<br> 2020年10月,段济宁荣获“2020年全国马云乡村教师奖”。 梨林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卢小伟说:“梨林小学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梨林各校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梨林和全国各地同行交流的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梨林田园教育开展以来,通过线上交流的学校达到40所,实地到该镇参观学习的学校有500余所、近2000人次,田园劳动教育已经辐射影响全国50余所学校。其中,甘肃咀岭小学、湖北孙家湾小学、四川金盆小学、信阳段湾小学、安阳小田小学、焦作北古小学、巩义魏庄小学等均开展田园劳动,并使其成为学校特色。 10月14日,在梨林小学的发起下,全国范围的田园劳动教育联盟学校成立,首批挂牌参与学校9所,共同探索劳动教育区域推进。段济宁说,联盟校以田园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行轮值负责制,每季度走进一所学校,进行集中观摩展示,共同把脉学校发展。构建田园劳动教育联盟校是一次新的探索。下一步,联盟校还将在师资、软硬件等方面共享,力求共同发展。 追逐梦想 一个校长的坚持不懈 段济宁说,让学校变身田园,变身游乐场,变身博物馆,让孩子们在教室认真学习,课后能够有一个探索、玩耍、劳动的场所,是他始终追求的教育梦想。 2014年,他为了这一梦想,开始了持续的探索。<br> 起始,这个梦想并不清晰。起始,这个梦想受到教育资源整合、学校撤并的冲击。 作为一个从事农村教育28年的教育工作者,段济宁非常清楚,农村学校不能借鉴城市学校的发展经验,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那就因地制宜。农村有的,城市里没有,这就是农村学校最该利用好的财富。 从此,“巴学园”成为了一个浪漫的名字,成为一段艰辛的探索。 2014年9月,秋学段开学。梨林小学从200多名学生锐减至40名学生,教师从21名减少到4名。根据济源中小学布局调整,梨林小学只保留一、二年级和学前班。<br> 面对现实,段济宁不但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对梦想的追逐。他说,40名学生,承载着40个家庭的期盼和希望。他不但要把学校办下去,还要把学校办好。 梦想,就是他的突破口;“巴学园”,就是他的主抓手。<br> 其实,在段济宁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破解一个难题,一个“劳动教育在社会中被淡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学校中被弱化”,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时代难题。 他看着闲置的校舍,首先想到了建设农耕展览馆,让学生能够看到劳动的历史。<br> 在一段时间里,他和同事利用节假日四处找展品。在农村搜索,只要他看上的,总要想方设法说服对方,或捐,或换,或买;在网上搜索,便宜的自掏腰包购买。步犁、耧车……200余种500余件,其中不乏连农村当前都难得一见的物件,被他一点点找到,一点点修复展出。 他看着空荡荡的校园,琢磨着,设计着。8年来,他和同事,和学生,一点点动手,一点点建设,先后在校园里建成了“六区两馆”的田园劳动基地,即轮胎盆景区、农耕石具区、七彩长廊区、荷花鱼池区、百草园种植区、游乐区、农耕展览馆和校史荣誉馆。 轮胎盆景区,1000多个轮胎里种植着各种瓜果、花卉,这些轮胎是段济宁和同事们一个个找来的,自己动手,运输、清洗、油漆、加工。2017年暑假,段济宁发现一个夜市空闲地堆放了很多废旧轮胎,便说服老板把轮胎给他。当天晚上,他和一名老师开着私家车,往返夜市和学校之间,从晚10时到次日凌晨4时,才将300多个轮胎一趟趟运到学校。 他请来农业专家,请来有经验的农民,号召同事和他一起,一边学习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学习一边总结。8年来,学校逐步形成四大课系。劳动教育从书本落到大地上,落到劳作中,最终又回到他们编写的校本教材里。 2015年开始,每班每周两节“田间课”,铸炼着学校特色的同时,最终化为一茬茬学生的童年记忆。<br> 例如,碾转,济源本土最受欢迎的食品。学生从种植小麦开始,管护,收割,搓麦,煮麦,推着石碾去皮,最终自己动手用鸡蛋炒碾转,全校师生一起分享。 家长说,孩子早上到校先喂鱼,课间去浇菜,午后到葫芦架下读书,放学后到“百草园”玩耍。孩子除了学习,还学会养花喂鱼、种菜摘果、推磨耕作。这样的学校,他们喜欢,他们放心。 而今,段济宁并未觉得成功。他说,他只是为乡村学校实现自我突破,在乡村教师特色成长等方面做了些微尝试。 谈起未来,段济宁感慨:“劳动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功成不必在我,即便将来留守在这里的不是我们了,希望我们建的劳动基地能一直持续下去,希望这个课题有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让劳动教育陪伴更多的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