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有机会去一趟长春电影制片厂,走在展厅里,了解一下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发现这就是中国电影的摇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摘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我知道,我不是因为偶然才来到这个世界,我是为了践行一个平凡,美丽,无私的梦想而来的;我是为了通过各种苦乐逆顺的体验来历练自己而来的,并由此完善,成长而提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可能现在了解它的人不多了,但是在新中国的电影历史上,长春电影制片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励一代人成长的经典影片,大多在这里诞生。因此这里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兴山,拓荒者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建成自己的生产基地长影——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它摄制的许多脍炙人口影片,都成为中国电影经典佳作。长影,这个神圣的艺术殿堂,在这里发生了许多不被人所知的故事,它的历史其实是共和国的缩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中共中央东北局接收“满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盘据在"伪新京"(长春)的"满映"随着甘粕正彦的服毒自杀而告终。中共地下党派遣刘健民和赵东黎化妆进入局势混乱的伪"满映",并团结张辛实、王启民等人组建了"东北电影公司"正式接管了伪"满映"。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历史由此拉开帷幕。</span></p> 满映地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战火在东北漫延。中共东北局指示"东北电影公司"立即将接收的伪"满映"的设备器材越过松花江迁往兴山(今黑龙江鹤岗市)。5月23日深夜,那一天,正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周年,载满25节车厢的列车冒着特务的黑枪、敌机的轰炸离开了孟家屯火车站(今长春南站)。这是长影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移。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次名符其实的长征。</span></p> 长春电影制片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于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扔掉了他们在兴山建起来的厂房和积攒起来的坛坛罐罐,再次把所有的设备拆卸包装,风尘仆仆地搬到解放了的长春红旗街(原满映旧址)。这是长影历史上第二次大迁移。1955年2月改称为长春电影制片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长影所拍摄的影片片头是以工农兵的塑像为厂标,俗称"三个小金人",到了1956年后中断,工农兵的塑像是以何人为模特,年长日久,无人知晓。1973年经长影美朮大师们再次重新雕塑厂标,根据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厂长钟泉介绍,这幅长影厂标雕塑师是以长影演员剧团郭振清、晏文藩、李瑛三个人做模特造型雕塑而成的。如电影《创业》等影片,都使用这个厂标。到了1982年以后,工农兵塑像的厂标再次中断。</span></p> 新中国成立后的机遇与发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的画面,或许我们只在纪录片中看过,其实著名影片《开国大典》也出自这里。上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虽然刚刚起步,但在电影艺术上也没落下,就在长影,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和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到长春现址,摄制了《中华儿女》,《赵一曼》,《钢铁战士》,《白毛女》等影片。1955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部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也就是这一年,影片《祖国的花朵》,《平原游击队》,《董存瑞》出品发行。</span></p> 改革开放后的挑战与成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出现严重不适应,遇到空前危机,到1997年时,长影已连续六年亏损,濒临倒闭。199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长影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启动了改革,历经八年时间,完成八件大事,到2005年初,在全国电影业中第一家完成改革。截至目前,长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已经不再发行新影片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有一句话我很认同: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努力扩展生命的宽度——通过提升生命的质量,丰富生命的内涵,增加生命的价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七十余年的发展中,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历任电影工作者通过他们的作品,拍摄主旋律影片,弘扬正能量,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从五十年代到今天,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长影,足可见长影的影响和受到的重视。国家和人民重视长影,长影也用优秀的影片回报社会。长影的影片在“华表奖”“百花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电影专业奖项的评选中及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都有出色的表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展馆里,最常见到的,除了那一张一张历经岁月变幻依旧清丽动人的容颜,就是印在墙上的诸多为电影事业贡献过力量的名字。看完博物馆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好活着,珍惜现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任何一个历史长廊中走过,我们都会看到那个时代熠熠闪光的辉煌。这些辉煌的亮光,有的在后来的发展中继续发光并且逐渐变亮,人们看到了它感叹,还是这个时代好啊;有的在黯淡之后变成另一种形式存在着,人们察觉不到它的亮光,还是感叹,还是这个时代好。</span></p> 长影,我们的那个时代的印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步入博物馆,犹如随着电影穿越了时空。一条铺满马赛克的长长走廊,一直通向一组雕塑,雕像一组五人,他们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创始人,更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他们是:张辛实、舒群、袁牧之、吴印咸和陈波儿。长廊下的马赛克则是“满洲映画社“的平面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长影旧址博物馆中,还展出了很多当年拍摄影片时留下的道具,几十年中长影使用的电影摄影机等珍贵文物,甚至还有很多经典影片留下的场记、剧本和拷贝,称其是“中国电影的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span></p> 十年磨一剑 传承文化传递快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长影——一代人的回忆,伴随着我们成长,永远无法忘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流转,记忆从来不曾远去;经典永恒,精神火种一脉相承。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和红色电影的旗帜,几代长影人始终奔跑在时代的接力赛道上,在战火中播撒红色的种子,助力革命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发展的不同时期,初心不改,红色基因铸魂每件作品,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