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大海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母爱深似海—悼念我的母亲</b></h1><p class="ql-block"> 李巧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11月14日(农历10月28日),陪伴了我六十多年的母亲与世长辞,享年96岁。我犹如断了线的风筝,在惶恐中嚎啕着不知去飘向何方。那份痛切心扉的悲伤,充斥我不可预知的未来。母亲活着,我的人生还知来路,母亲走了,我的人生只有归途。再也不能见她老人家一面了,也来不及继续报答她老人家的一片深恩。近一年多没能守护在您的床前孝敬您、陪伴您,这是我永远的痛和无尽的愧疚。</b></p><h1><b>人去楼空,我总觉得心空荡荡的,妈妈,另一个世界的您可知道,您走了,我缺少了您守候的目光和牵挂,再也没有白发亲娘盼女儿归来;我再也无法聆听您的谆谆教诲;我也从此再没有了千里迢迢奔赴热气騰腾家的渴望!</b></h1><h1><b>母亲去世后,每逢七天我们都会去坟上祭拜,眼前的一抔黄土,隔断了一起生活了多年的母女,这抔黄土因为母亲而有了特别的温度,这抔黄土因为母亲而让我依恋,操劳了一生的母亲就在这里长眠,我哭泣着,诉说这我的懊恼,悔恨和不孝,我静静的看着随风绕散的青烟,那好像是母亲伸出的手,母亲定然会知道我们的到来,您抚摸我渐渐花白的头发,无声且无限温柔。母亲走了,我也老了。</b></h1><h1><b>我希望母亲能闲适在富丽堂皇且无忧无虑的天堂,放下人世间的诸多烦恼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多么希望我的魂魄能够神游,哪怕只能是远远的望母亲一眼。我多么希望我永远不要长大,我不大,母还在;我老了,母没了。</b></h1><h1><b>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们都知道,可是当有些事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定然会有不可逃离的忧伤。哀嚎之后的寂寥是思念的洪流,冲刷着有些孤凉的心扉,无奈的痛断肝肠。我不知道如何宣泄这注满于胸的惆怅,我选择孤独,就是为了静静的回忆那曾经的芬芳,那份母亲独有的味道。母亲走了,回忆还在。我想把这些回忆记录下来。当然,我的水平很有限,因为时间跨度大,困难还是很大的,尤其是我没有出生和我小时候的事都是空白,只能是根据母亲在世时给我们讲述一些对过去断断续续的回忆来写,因此,不可能做到完整、全面。有些记不清的时间只好抽象对待,在用词、用语上也可能不那么准确,但所编写的内容和事例绝对是真实的。母亲一辈子为这个家,为子女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是想用文字为我们的母亲留下点什么。这样,作为女儿我们将少留遗憾;作为子孙将永远铭记他们曾有一位了不起的奶奶、姥姥,太奶奶、太姥姥…!</b><b style="font-size: 20px;"> </b></h1><h1><b>我的母亲1924年农历3月22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到她老人家的离世时,已经走过了96个春夏秋冬。想想她这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在她60岁之前,&nbsp;人生坎坷,苦难多于幸福,说苦难是她经历了三个朝代的更替,经历了战争、瘟疫、灾荒、政治运动以及中年丧夫等坎坷;说幸福是母亲嫁给父亲这样的有钱人家,曾今有过一段丰衣足食的生活,尤其是命运让母亲遇上她的丈夫(我的父亲),父亲对母亲怜爱有加,关心备至,对待我的外爷和外婆以及母亲的弟弟妹妹,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遗憾的是父亲未能陪伴母亲到老。苦难练就了母亲的意志与坚强,她用实际行动全释了一个中华民族东方女性最为优秀的品质。第二个阶段就是妹妹参加工作后一两年,母亲从制药厂退下来之后的近40年。母亲因我们四个子女相继成家,还有了孙辈们,她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完全放下了负担,母亲虽然工作了几十年,因家里成分不好,一直是家属工,未能转正,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退休费(80岁之后,国家按照五七工家属工发放了比较低的退休工资),但在四个儿女的关心、照顾和孝敬下,度过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社会变革给母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和我们的家庭带来的不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母亲是她们家子女中的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很小的时候就被裹了脚,后来又放开了,脚已经基本变形,不过还没到“三寸金莲”的地步。五六岁就跟着她母亲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推磨,受了不少苦,有一年遇到了大灾荒,外婆带她和大舅(其他弟妹还没出生)去娘家度饥荒(外婆娘家当时是大地主),因为母亲是女孩,被母亲的舅舅赶了回去,差点被饿死。</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早年母亲嫁给比她大13岁的我的父亲,一个在小城市里不算小的资本家,多年来母亲孝敬公婆,精心抚育丈夫的两个孩子以及与丈夫同父异母的弟弟。刚结婚的几年,母亲经历了一次流产,没多久又有了宫外孕并做了手术后多年不孕。随着姐姐哥哥长大,父母亲到处烧香拜佛,希望能再有自己的孩子,他们的虔诚感动了菩萨,在我母亲33岁那年有了我,父亲起名巧恩,感谢上天的恩赐,也是希望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知恩图报。后来又生了三女儿也就是我的妹妹。我们俩的到来,给这个家增添了喜庆和活力,父母視我们为掌声明珠,全家人对我俩也是关爱备至,宠爱有加。</b></p><h1><b>因为世事的多变,妈妈跟着有钱人家的父亲,没有享几天的福,却经历了不少社会和家庭的重大变革。妈妈同家人一起经历抗日战争,躲避日本人的飞机轰炸(我家的老房子就是被日本人投下的炸弹炸歪了);解放战争;减租反霸;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闹饥荒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等。每一次变革或者"运动"都触及灵魂,痛彻心扉。</b></h1><h1><b>1958年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父亲白天上班,晚上要去单位开会学习,母亲抱着年仅一岁的我去街道办事处参加学习,提高认识,晚上父亲从单位开完会,顶着寒风来接我回家。当时学习开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动员像我家这样的“资方人员”及家属,向政府捐钱捐物。父亲已在单位向组织捐献了公私合营时悄悄留下用来养家糊口的金条,为了不让我每天晚上去挨冻受罪,父亲动员母亲说:家里凡是有的东西,能捐都捐了吧,财是身外之物,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这样下去,把孩子折腾的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后悔也来不及。就这样在父亲的动员下,母亲主动将自己仅剩的首饰和多套高级餐具、铜香炉、铜火盆等爷爷留下来的老物件都捐了出去,才避免了我小小年纪继续承受极左路线的迫害。</b></h1><h1><b>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身为资本家的父亲和我们的家庭,又一次成为首当其冲的被冲击对象。父母被批斗,参加劳动改造,我和妹妹的同学以及同院子里的小朋友经常喊我们是:老地主、资本家”全家人过着没有尊严,被歧视的生活。一天半夜红卫兵闯入我家,四处抄了个遍,将家里的若干银元、古董、古书、药书、首饰、钟表、绸缎、皮毛等物品以及我爷爷的画像全部抄走。记得当时我睁开眼睛,看到满屋子都是红卫兵,看到他们抄走我家很多东西,因为年纪小,没有太大反应,直到看见把我一件红花缎面的的新棉袄也被抄走了,为此悄悄掉下了眼泪。</b></h1><h1><b>父亲因长期承受着政治上、精神上的压力和迫害,肩上扛着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文革中的冲击以及多年的积劳成疾,使得原本体格健壮,身材魁梧的父亲与1968年春节,患上了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住院治疗,</b><b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我只有10岁,妹妹只有几岁还没有上学,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母亲无法接受,急的像疯了一样,一个人在雪地走来走去,不知道回家,晚上一个人自言自语的说话。</b></h1><h1><b>父亲在住院期间,得到了母亲、哥哥和嫂子给予精心陪护,姐姐看望和陪同(姐姐女儿还很小带在身边)。多方的治疗虽然保住了生命,但留下卧床不起的后遗症,三个月后医生建议出院在家继续治疗。这期间母亲既要不断的给父亲治病,又要维持我们全家的生计,无奈,请来乡下的外婆帮忙做饭照顾父亲和我们。因母亲是临时工,上班的工资很低,全靠姐姐的大力支持,才能勉强维持,为了给父亲治病,母亲只好想办法变卖了家里的缝纫机、大衣柜等相对值钱的东西,请来在当地较有名的西医、中医和针灸医师为父亲不断的治疗。那个年代,不容许私人开诊所,医生有的是熟人、有的是人托人,他们同情我们的遭遇,同意下班后来家里给父亲治疗,记得很清楚母亲下班回来,顾不上自己吃饭,赶快给医生做几个下酒菜,买些酒招待给父亲治疗的医生,以表感激之情,但父亲在病床上坚持了近两年时间,最终还是于1969年9月12日离开了我们,当时我仅有12岁。</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痛失丈夫,担起家庭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right;"><b>面对悲伤和沉重的家庭负担,妈妈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为家族、为丈夫尽责增光。那时她用瘦弱的肩膀,坚定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制药厂做临时工,每天起早贪黑,迈着曾经裹过几年又放开的小脚,步行五里路,到郊区(张家沟)天水制药厂的阿胶车间干最脏最累的活,铲驴皮制作阿胶。因为是计件工资,常年站在水里(落下了风湿关节炎的毛病,老年时有一段时间经常腿关节疼痛),铲一张驴皮只有一毛钱,为了多铲几张,常常中午不回家,月收入也仅有30多元。为了再多赚几毛钱的加班费,补贴家用,很多时候上完白班又自己争取在熬胶车间再加一个夜班,十多年风雨无阻。家里没有男人(哥姐姐已在外地工作),生活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她下班回来要去挑水、做饭、洗衣服,还要干劈材、拉煤等重体力活。在我们生活极度困难的时期,除了姐姐和哥哥的顶力支持之外,我们也得到了很多亲人和父母亲的朋友们、邻居们的帮助。我的堂叔叔单位分的煤还有一些生活用品会转给我们(我们付的价格要比市面上低一些);母亲的工资有时坚持不到下个月发工资,就会向另一个堂叔叔去借一点,等到下月发了工资,马上归还;几个舅舅在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下来时也会送一些给我们。家里的平房,母亲每年都要请人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早些年舅舅帮忙维修的多一些,后来母亲的侄子们长大了,也来帮着修房顶漏雨、补墙、糊顶棚,粉刷墙面等。我们得到这些帮助,犹如雪中送炭,对母亲战胜困难增加了极大的信心和勇气。</b><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总是对我们说,不要忘记在困难时期帮助过我们的亲人和朋友。</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一生总是为家人、为儿女、为孙子、重孙和亲戚朋友着想,1960年大饥饿时期,有一段时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搞共产主义,兴办食堂,居民都在大食堂吃饭。父母从食堂打回来的馒头和菜汤,馒头不舍得吃,留给了我,他们就喝点菜汤充饥。1969年我们的父亲去世,母亲只有四十几岁,有很多亲戚和朋友劝她再嫁,并帮着介绍对象,母亲放不下与父亲的感情更不想让我和妹妹受委屈,所以都婉言谢绝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的父母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培养我们爱学好读,我们四个子女都先后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各自的业务专长,立足于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母亲虽然没多少文化,但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很有远见卓识,记得在极左的70年代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加上物质极度匮乏,缺吃少穿,一个单身女人,维持全家的生计都很困难,很多父母双全家庭的孩子,都选择初中毕业就找工作就业,减轻家里的负担,我们的母亲硬是支撑着供我和妹妹继续读书,她说:"你们能念到什么程度,哪怕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到什么程度"。母亲对我们的爱就像细雨润物,用朴实的话语诠释着平凡中的伟大。就是因为母亲对文化的重视,没有放弃我俩的学业,才为我和妹妹在文革之后的深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p><h1><b>母亲不仅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子女们上学成家立业,还帮助子女们带孩子。哥哥年轻的时候在甘肃礼县工作,有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二间隔比较近,得知嫂子怀了老二后,母亲心疼嫂子太幸苦,主动要求把大孙子留下来由她来照顾,大侄子大多数时间都在母亲身边长大至考上大学。哥哥全家从礼县调回天水工作,暂时还没有住房,母亲将家里北面的三间大房子腾出来让哥哥嫂子和家人住,自己搬到大门口的一间小房子去住(当时我刚刚在外地参加工作,妹妹在外地上学)。大侄子媳妇要生孩子时候,嫂子还在上班,母亲就主动帮着去伺候孙媳妇坐月子,并帮着带了一段时间的重孙子。</b></h1><h1><b>母亲在姐姐生大女儿时,专门去西安照顾姐姐坐月子,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武斗阶段,主路上都是静坐的红卫兵,交通是中断的,父亲送母亲绕道到新阳川才乘上火车。母亲也帮姐姐带了两个孩子几年,姐姐把孩子接走后,母亲经常为她们做棉衣、棉鞋,请乡下的二舅母帮着纳鞋底,自己做鞋面,做好后寄给她们。姐姐和家人爱吃辣椒,每年辣椒下来,母亲总是买回大量的新鲜辣椒,把它们串起来,挂在房檐下面晾干,再碾成粉寄给姐姐。</b></h1><p class="ql-block"><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总是在儿女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会悄悄的出现在我们的身旁,为我们排忧解困。让我不能忘记的是,我怀孕期间就给母亲说好了,去陇西婆婆家坐月子,但在我临产之前,母亲还是自己坐班车来到我工作的地方武山县,伺候我坐月子。1985年通过成人高考,圆了我的大学梦,在脱产学习期间,母亲帮我带了一年女儿。妹妹的孩子虽然没有完全交给母亲带,但也是在她遇到困难时侯,帮忙带一段时间。母亲永远都会尽自己所能,为子女解决后顾之忧,让我们把精力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上。</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儿女孝敬,安享晚年</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对我们四个儿女付出了她的一切,也得到儿女们的爱戴和孝敬。母亲的晚年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我们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我们不仅能保证母亲衣食无忧,四个子女都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倾囊相助,给予母亲生活上的赡养,生病时的治疗、照顾以及精神上的安慰和更多的陪伴。母亲从80岁开始,我们就给她老人家请了保姆,并不是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主要考虑即使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都要上班,她一个人还是比较孤单,请一个人给她作伴,另外就是考虑年龄大了,记性不好,担心使用水、电以及出门过马路等方面的安全问题。</b></p><p><b style="font-size: 20px;">妹妹和大侄媳妇是我们大家庭里做饭水平较高的,母亲70岁生日时,我们在家为母亲办了祝寿流水宴席,妹妹和大侄媳妇主厨,我是帮厨。我们做了天水当地的十全席,招待和感谢母亲的娘家人,我们李家的长辈,还有母亲的一些挚交。母亲80岁生日时,哥哥嫂子在美国女儿家,姐姐身体欠佳,我和妹妹代表我们子女,给母亲在酒店办了一个较为隆重的生日寿宴。</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姐姐从小学习优秀,继承了父亲优良品德,聪慧又节俭,上中学时就能协助母亲管理布票、公债券等。那年母亲宫外孕疼痛难忍,发现时恰巧父亲出差不在家,是姐姐请人把母亲送到了医院。姐姐心灵手巧,做饭、做衣服、织毛衣,一看就会。在我刚出生不久,姐姐还是个中学生,就能在缝纫机上给我学做衣服。1958年上高中的姐姐,下了晚自习会和父亲换着去母亲晚上参加学习的地方,接母亲和我回家。父亲生病之后,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母亲当时干的是家属工,不是计件工作就是计时工,上班一天,1.2元的工资,不上班就没有工资,母亲要在医院护理父亲不能上班,大姐接替了父亲的责任,每月准时将她工资里的近三分之一寄回家里。父亲出院后在家继续治疗,母亲为了减轻姐姐压力,将外婆接过来照顾父亲和我们,她就去继续上班了,也让姐姐给我们少寄一些。父亲去世后,姐姐依然每个月按时给家里寄钱,直到妹妹参加工作为止,还经常给我和妹妹织毛衣、买衣服买鞋。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生活很困难,姐姐每次回家除了给我们礼物之外,还把她和姐夫、外甥和外甥女的衣服,有新的和半新的,大包小包的拿回来分给母亲娘家的亲人。姐姐在70—80年代,春节带着家人回家,除了每个人的礼物之外,还买来著名西安老字号的点心十几斤,专门给母亲走亲访友用。姐姐退休后,每年都会带着家人来看望母亲,给母亲买来衣服和喜欢的用品,给母亲洗头剪发,陪她聊天。外甥女对外婆最为贴心,除了陪妈妈一起来看望母亲外,凡事出差路过或绕道也要来看望外婆,外甥女婿给外婆请来了观音菩萨,这是母亲最为心仪的,供奉了几十年。</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哥哥从小爱读书,兴趣广泛,和父亲一样,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和钢笔字,经常协助母亲照顾爷爷,帮助家里做一些体力活。哥哥和嫂子也非常孝敬父母,在父亲住院期间,他俩在医院轮换着护理父亲,回去工作后也常捎来吃的用的,假期里回来看望和照顾。记得有一年母亲在制药厂工作时,不慎摔了一跤,腰部受伤住进了医院(当时我和妹妹还小),哥哥专门请假回来照顾母亲。母亲从制药厂退下来不久,哥哥嫂子就开始每月给母亲生活费,随着孩子们逐步独立和工资的增长,给母亲的生活费也是不断增加。家里的老平房因没有上下水和卫生间,居住很不方便,母亲在高龄时,哥哥嫂子腾出他们原来住过的楼房让母亲居住多年,为提高母亲晚年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哥哥嫂子在他们身体状况不是太好的状态下,经常带来母亲喜欢吃的东西看望母亲,陪母亲说说话,唠唠家常。嫂子还给母亲买衣服、床单等用品送给母亲。我的大侄子和侄媳妇,和奶奶非常亲近,常常带着儿子和母亲爱吃东西来看奶奶,陪奶奶一起吃饭,给零花钱。侄女不管是在外地工作还是在国外工作,只要回到天水探亲,一定会带着家人来看望奶奶给奶奶零花钱。小侄子逢年过节也一定会来看望奶奶。</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和妹妹从小就尽量想减轻母亲的负担,小学暑假去郊外或乡下挖野菜,秋天周日去扫树叶捡树枝,帮妈妈买煤、拉土合煤砖,冬天假期里捡煤渣。初中开始差不多每个假期在工地上做小工,赚一点小钱给自己开学交书本费和杂费,给家里买些日用品,母亲奖励我们一人做件新衣服,心里非常高兴。我16岁多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把自己劳动所得的粮食、水果背回家,给家里一点微小的补贴。</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76年返城工作,被分配到地质部门,每个月按时给妈妈寄生活费(后期增加了保姆费),我成家后,因母亲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还继续住在天水的老平房里,院子的角落有一个露天的土厕所,冬天家里靠烧煤炉子(小烤箱)取暖,生活很不方便。我想把她接过来和我们一起生活,母亲坚决不同意,所以只能做工作,每年冬天把母亲接到兰州过冬(后来有了保姆,也一起接过来)。记得我们80年代末,刚刚调到兰州,暂时没有自己的住房,我爱人单位腾出两间办公室作为我们临时过渡房,母亲在这里给我们做的馄饨,皮薄馅大,味道鲜美,成为办公室同事的佳肴,母亲做的浆水面更是几为女同事的最爱。</b></p><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身体除了上班时留下的关节炎,冬天受凉或天阴下雨会疼痛外,身体的其他方面一直都非常健康,我们下班回来,饭都基本上做好了,和母亲一起吃饭聊天,饭后我爱人会把水果洗好,送到母亲的手里,我们坐在沙发上一起聊天看电视。我爱人是位美食家,更是烹饪高手,休息日或空闲时会下厨,为家人制作美味佳肴。兰州的牛羊肉在全国来说都是上品,母亲喜欢吃他做的羊肉泡馍、五香牛腱子(母亲信仰佛教,本来一个人生活时,只吃素食,我们怕他老人家营养不够,不断劝说她吃一点瘦肉,她也不想给我们添麻烦,就初一和十五忌口,其它时间和我们一起吃)。有时我们一起包饺子、包包子一家人其乐融融。</b></p><p><b style="font-size: 20px;">“养儿方知父母恩”,当自己生了孩子之后,才更加的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记得在自己刚开始怀孕时,反应很大,有些挑食,因吃饭小事给母亲使过小性子,后来非常后悔,至此以后,从来没有给母亲发过脾气,总是心平气和的对她讲话,她老人全家有什么要求,总是千方百计满足,尤其是母亲高龄之后,对她老人家就像对待小孩一样耐心,像哄小孩一样哄她开心。母亲有时关节炎犯了腿很疼,我会及时请假带她出大医院治疗,中医给母亲配置了膏药,进行贴肤治疗,也会买些艾草给母亲灸一灸,这样能减轻一些疼痛。母亲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弟子,每天三次拜佛念经,总是雷打不动,闲暇时也要求我教她念经,很多繁体字我们都没学过,我怕教的不准确,会一边查着字典,一边教着母亲。每逢初一十五,或者有佛事活动,如果不出差,会尽力陪母亲去五泉山敬拜。节假日带母亲去游览周边的名胜古迹,品尝各种美食。过春节时,妹妹和哥哥也会来兰州看望母亲。兰州供暖的时间是5个月,母亲一般最多住到暖气一停,就怎么留也留不住了,要回天水她自己家。哪里有哥哥和妹妹,有孙子、外孙,有她的娘家亲人,还有很多的亲戚、朋友和邻居,她说住在平房接地气,无奈,只能顺着她老人家。母亲住在兰州期间,哥哥和妹妹会把生活费寄来或来看望她时给母亲,等母亲走的时候,我又全部让她带回去留着自己用。母亲在我家住的时间较长的有两次,一次是妹妹的儿子高考时住了将近两年,另一次是我女儿结婚后,接她老人家来住了近一年。和母亲一起居住和生活期间,时时都能感受到母亲的厚爱,始终难忘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妹妹和妹夫是照顾母亲最多而且是最贴心的人,母亲住平房的时候,他们经常过去帮着做饭、洗衣服、提干净的自来水(上下水的接口,在院子门口)、倒用过的脏水和垃圾,陪伴母亲。母亲生病时及时送医院治疗、陪护。自从妹妹有了他们自己的独立住房,就把母亲接到家里一起生活(后来我哥嫂把他们曾经住过的房子腾出来给母亲住了)。尤其是母亲高龄后,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妹妹一直陪护在母亲身边,多年如一日,端茶送水,煎汤做饭,洗衣叠被,嘘寒问暖,全力照顾。妹夫给母亲经常买来各类生活用品、鸡鸭鱼肉、大肉、蔬菜和水果,妹妹做饭又快又好,给母亲变着花样做她爱吃的饭菜,让母亲的老年生活过的舒心快乐,没有寂寞与孤独。有一年母亲生病住院,正好赶上我女儿高考,妹妹没有通知我,在哥嫂和侄媳妇等人的协助下,照顾母亲,让我安心支持女儿高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生命中的最后几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一生都是一个勤快闲不住的人,身体也一直比较好。一辈子都爱干净,九十二岁时,生活基本都能自理,喜欢穿白袜子,不让别人洗也不用洗衣机洗,总是自己把它洗的白白净净,床和房间整整齐齐。2016年元月初的一个晚上,母亲下床不慎摔倒,除了脸上胳膊上的外伤之外,主要造成了脑血管梗阻,妹妹、妹夫、哥哥、嫂子还有侄子大家及时的送到医院,给予治疗和照顾,并通知我(因我女儿生了小孩,我在澳洲帮着带外孙),知道情况后立即购机票于元月11日赶回家。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母亲的身体有所恢复,但还是说话不清,右手和右腿没有力量,多数时间都坐在沙发上,不能自己吃饭、睡觉、穿衣,这一切都需要有人在身边给予帮助,上洗手间也一定要有人扶着才行。我住了40天,因宝宝无人照顾,我爱人要回国上班和照顾婆婆(当时春节假期,爱人去澳洲和我们团聚),我只能把照顾母亲的重担留给了妹妹,依依不舍的回到澳洲。妹妹照顾母亲真是尽心尽力,每天帮母亲洗脸、梳头,制作有营养而且软糯的饭菜,三天两头给母亲洗头洗澡,换洗床单被套和衣服,为了促进母亲血液流畅,每天用红花、艾叶、花椒等中草药煮的水洗脚,常剪指甲,晚上陪睡在旁边,多次扶母亲去洗手间。妹妹为照顾母亲,给单位请了假,有重要的会议去参加一下,她放下照顾自己的家庭,推掉了一切社会活动,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照顾母亲,付出了太多幸苦和劳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回到澳洲我,无时无刻都在牵挂母亲,离得那么远,实在是分身无术。2016年5月底,带着一岁半的宝宝踏上了回中国的飞机,回国探望母亲3个月;2017年7月至8月下旬,回国照顾母亲一个多月。母亲的身体在妹妹精心细致的照顾下,恢复的相当不错,人比从前胖了一些,精神状态很好,说话声音也大了,自己扶着桌子或墙能缓慢走动了。看到这些,内心有一些欣慰,更多的是深深的愧疚和对妹妹感激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11月母亲旧病复发,病情比以前更加严重了。2018年元月底我放下两个需要我照顾的外孙,从澳洲赶回来,看到妹妹对母亲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穿衣、喂饭,洗澡换衣,每天帮着翻身,换尿布,擦洗几次身体,家里不要说有什么异味,卫生搞得特别干净,可以用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来形容。母亲各项功能都急剧下降和退化,妹妹需要每天跪在母亲的身边花很长的时间喂饭。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常年服侍一个久病的人,需要付出多大的耐心,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母亲生病期间姐姐和她的女儿一起,几次从西安赶来看望母亲,外甥女也参与做一些给外婆喂饭、换尿布等方面护理的事情;哥哥和两个侄子侄媳妇还有哥哥的孙子及孙媳妇都会经常来看望母亲;母亲的侄子、侄女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来看望母亲,生病以后他们更是多次来看望。前来看望母亲的还有我的堂哥、堂姐,母亲的同事、朋友和邻居,妹妹和我的同学、朋友和同事等,我女儿和女婿带着大宝,专门从澳洲赶回去看望外婆。他们和母亲聊天,陪她坐一坐,让母亲感受到了更多的亲情和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去世时已是九十六岁,创造了我们这个家族,先辈中最高长寿的记录。母亲的高寿是母亲的福分,也是我们的荣耀。母亲的高寿,是她一生勤劳、积德行善、虔诚供奉佛祖和菩萨所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妹妹精心照顾和陪伴,尤其是最后的这四年中,如果没有妹妹贴心伺候是不可能维持这么长时间的。最重要的是她对待母亲的细心、耐心、周到和尊敬的态度,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和广泛好评,也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非常有大局观念,有大爱精神。她同情弱小,又不畏权势。她跟长辈妯娣相处和睦,跟邻里关系和谐。母亲有个坚持一生的好习惯,不管晚上什么时候睡觉,早上也不管冬夏,都是六点左右起床,院子最多的时候住有八九户人家,卫生几乎由母亲承包了,她起来先打扫大院之外,再打扫院子和厕所,最后再收拾自己的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为自己多花一分钱。她孝敬父母,他们在世的时候,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每年新鲜的瓜果蔬菜下来,先买最好最新鲜的捎给外爷和外婆尝鲜,我们等便宜了再买或不买。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准备好厚重的礼物,父亲在世时父亲去,父亲走了母亲自己或我和妹妹翻山越岭,步行20多里山路,去给两位老人拜年。母亲好几个侄子在城里上学,侄女在天水市打工,都住在我们家(在不同的阶段和时间)。亲朋好友有红白喜事或者有同事、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都能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小时侯经常会听妈妈说起,某某人家里小孩多很困难,送些东西或借布票等票证等给他们,帮助解决一些然眉之急。乞丐上门从不会让他们空手离开。母亲上班时有一个女孩是孤儿,生活在姐姐家,由于和姐姐闹矛盾,被赶了出来,无家可归,母亲就让她住到我们家,认作干女儿,和我们像一家人一起生活了好几年。干女儿有了对象成家时,母亲为她置办嫁妆,像送女儿出嫁一样。类似的事情在母亲这里还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的诚实慈爱、豁达和宽容,让所有与和她交往的人折服!尤其母亲的热情好客远近闻名。凡是来我家的亲戚、朋友,还是我们子女的同学、同事和朋友,只要到我家来,就一定会盛情款待,他会做最好的饭菜招待客人,如果客人吃的开心,赞不绝口,母亲就很有成就感,如果吃的不够多,她心里总是有些过意不去。母亲这次母亲走了,大家都在感叹、在惋惜,更多的是在羡慕她老人家的高寿!母亲生前的亲朋好友,以及他们的子女和孙辈,都来送母亲最后一程。先后有三四百人前来吊唁、祭拜,送葬时排成长长的车队,现在很少能看见普通人家有这样规模的送葬仪式了。这是大家对母亲的敬重 ,也是子女和孙辈们继承了父母亲与人为善的品德的回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现在虽然不在了,但母亲的勤劳、智慧和乐观的精神让我们此生受用不尽。母亲,愿您在天堂安息,佑护子孙们健康茁壮,一帆风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3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怀念我的母亲</b></p><p class="ql-block"> 李巧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离我而去一年了,但我的思念却如同潮水般时时涌动,它猛烈地冲击着我的心房,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母亲和我相伴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痛失母亲的这一年,我常常失魂丧魄,不能从悲伤中自拔,那种锥心之痛,无以言表,我流了太多泪水,做了太多的梦,母亲的一生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反复在脑海里循环播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 母亲生于1924年4月15日,卒于2019年11月14日。(农历2019年10月18日)她走过了96个春秋,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和家庭的诸多变故。她虽然饱经风霜,但坚韧不拔,母亲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地为社会、为家庭奉献自己的所有,她辛劳付出,劳苦功高,她养育了四个儿女,帮助了数不清的亲友。她仁慈、宽容、孝顺、善良、勤劳和坚强的品质,永远是我和后代学习的楷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4年4月15日我的母亲出生在天水市中梁狗窝山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我的外爷受过私塾教育,知书达理,口才非常好,是十里八乡有名望的人,他曾经当过保长,邻里之间、谁家家庭里有了矛盾都请外爷去调解,他总是把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让人心悦诚服,很轻松地和解了无数矛盾。我的外婆眉清目秀,裹着小脚,品行善良贤淑,是典型的三从四德农村妇女的代表,在家做饭侍奉公婆、丈夫,养育子女,农忙时节下地除草,夏收、秋收。干活时小脚不能站立很久,就跪着从地的这边干到地的那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母亲是外公外婆两女三男五个子女中的老大,有遗传的基因,也有这个家庭的熏陶和教育,我母亲几乎继承了外公外婆所有的优点,长得十分漂亮,鹅蛋脸上长着一对弯弯的柳眉,左眉里有一颗大大的福痣,一双充满灵气的丹凤眼,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张精致的嘴巴,嘴唇不薄不厚,嘴角微微上扬,总是像带着笑容,小时候非常招人喜欢。母亲倍受她奶奶的宠爱,她的叔父也经常把她驼在马背上,带她去泉里饮马,这个大家庭给她极大的爱。母亲从小很懂事,看着我外婆跪着推磨,十分艰难,她小小的年纪就承担大多数的推磨的任务,有时跟外婆下地干活,还承担着协助大人带弟弟妹妹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非常好学,她有个堂伯父,喜欢说书,每逢说书,母亲总是认真聆听,还不停的发问,直至理解,所以,她从中受益匪浅。正是这方热土,培养她吃苦耐劳品质、造就了她善于担当的责任感,历练了她与人相处的本领。 为她今后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7年,母亲嫁给了比她大13岁的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个睿智的商人,我爷爷和父亲共同经营着位于天水市西关的“永顺和”商号,另外还有74间铺面出租,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资本家。母亲从农村来到城市,在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担当起了家庭的责任,孝敬公婆,早晚请安,端茶送水,洗衣做饭。养育父亲的儿女,给他们做鞋,回娘家、走亲戚时都带着他俩,让父亲安心做生意。母亲一直照顾着的大姐,哥哥衣食住行,直至大姐考上大学,哥哥考上师范。母亲和妯娌和睦相处。她时时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经常给我的外公外婆,买新鲜水果蔬菜和茶叶等生活用品,缝制衣服。每逢过年,母亲总要收到李家家族里长辈们给她不少的压岁钱,母亲舍不得花,攒起来,给外爷家买了一头骡子,帮助他们耕田种地,当母亲回娘家时,大舅牵着骡子来城里接她,母亲穿上绫罗绸缎做的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带上给外公外婆和亲友的礼物,骑在骡子身上,风风光光的进入村庄,让好多人羡慕不已,都觉得母亲很幸福,其实母亲也有自己心里的痛,她自嫁给父亲后,经历了一次小产,一次宫外孕手术,导致多年不孕。母亲到处求香拜佛,直至母亲33岁那年才盼来了自己的女儿我的二姐。这时又迎来了的社会改造,公私合营,大跃进,大闹钢铁,饥荒年……解放初期我的爷爷和父亲,积极相应党的号召,联合“安泰堂”等商号,共同集资成立了天水运输公司,购置九辆“道奇”,“雪弗莱”等美式卡车,其中四辆属父亲出资所购。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家“永顺和”商号合营在天水市医药公司,我父亲被合营到了天水医药公司工作,成为一名普通职工。我家的74间铺面和多余的住宅等私房也被改造为公房。我的爷爷奶奶在50年代相继去世。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大姐,哥哥长大成人,男婚女嫁,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他俩都在外地工作。后来有了我,这个家由我的父亲支撑着。我的大侄子出生了,我的父母心喜万分,决定大侄子由我母亲喂养,当时我也小,母亲一个人忙不过来,请她的大侄女随珍来帮忙。哥哥嫂子都是老师,寒暑假回家探亲,大姐大姐夫春节探亲,这时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受左倾路线的影响,父母又一次遭受批整,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抄了我家,烧毁了我家许多药物方面的书籍,带走了所有的贵重物品,父母精神上倍受打击。1968年年初,父亲一病不起,患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随。我母亲既要照顾病床上的父亲,还要去离我家5里之外(张家沟)阿胶厂做临时工,养家糊口、给父亲治病,母亲恨不得有分身术,无奈之下,请我的外婆来帮忙。大姐为了给父亲治病,把她工资的三分之一寄给家里,母亲请大夫给我父亲做过针灸,吃过大夫处方自制自配的丸药、吃过中成药和西药。母亲想尽一切办法,还是没有挽救父亲的生命。1969年9月月12日,我家的天塌了,父亲经医治无效,撇下45岁的妻子和未成年的两个女儿,离开了人世。 母亲呼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只能挺直腰杆站起来,用自己弱小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此母亲又当娘又当爹,她心里只有一个坚定的意念,一定要把我二姐和我抚养成人,报答李家的祖先和我父亲对她和对我外公一家的恩情,母亲在外继续在阿胶厂做临时工,在家里挑水,买煤买面,洗衣、缝补衣服粗活细活样样事情都得自己做。每天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泥一脚水一脚,冰天雪地留下艰难的步履和裹过又放过变了型不大不小的沉重脚印,从家里步行到阿胶厂单程耗时30多分钟,母亲干得是最脏最累的重体力活,站在水里铲驴皮,夏天气味熏人,冬天冰得膝盖疼痛难忍。厂里新招聘来的工人接受不了这种气味,有的人不时呕吐,有的人受不了这份冻,有的人吃不了这份苦,干不了多久就离开了。我的母亲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了十多年。母亲每天身穿一身破旧的工作服,戴着一个长橡胶围裙,脚穿一双长筒橡胶雨鞋,手握3、4斤重的的双把大刀,把在水池里泡软的驴皮捞出来,搭在三角木架上,顺着木架的坡度从上到下一刀一刀铲下去,时而调整方向,时而又去魔石旁用力磨刀,挥汗如雨,大约40分钟左右,才能把一整张驴皮的毛全部铲掉。母亲性格开朗,一边干活,一边和工友们谈笑风生,深受工友的喜爱,车间里年轻的,年龄略大一些都亲切的称呼她:李吖(李妈)好多人干脆直呼:吖。母亲辛苦着,也快乐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是记件工,铲一张驴皮一角钱,母亲为了多一点收入,经常加班加点,有时中午不回家,我二姐或我送去午饭,母亲顾不上换去工作服,就匆匆洗手,狼吞虎咽,一会儿就吃完一大缸子饭。每天大约铲14张左右驴皮,收入1.4元左右。每月除去泡皮子的时间和请假(泡皮子和请假都没有工资)平均收入不足30元,大姐每月按时寄来12元,维持生活。长期的超负荷劳动,特殊的工种,母亲被压弯了腰,压驼了背,落下了一身的疾病,患有肩周炎,腰椎病、腹部皮肤细菌感染,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十个手指头全都变了型,不能继续铲驴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再大的困难没有摧毁母亲抚养我二姐和我的信念。母亲向厂领导诉说了她的病情,组织很照顾,给母亲调换了工种,边上班边治疗。先后在锅炉房熬过阿胶、在厂房的院子里晒过驴毛、当过小灶的厨师,喂养过药物实验用的兔子。母亲无论干哪一个工种,都是尽心尽力,努力做到最好。晒驴毛时,炎热的夏天,烈日当头,母亲头戴草帽,手拿着插把,瘦小的身影穿梭在厂房的院子里,早上把驴毛铺洒在厂房的院子里,白天勤搅勤翻,晚上为了防止雨冲,又把驴毛扫在一起堆成堆,再用硬纸板或塑料布盖上,由于母亲精心工作,把驴毛的损耗降到了最小,晒干的驴毛出售给供销社的收购站,为厂里增加了不少的收入。母亲在做好晒驴毛工作的同时,抽空把厂房大门的门里门外,厂房里的每个角落打扫的干干净净,整理得整整齐齐,深受同志和领导的好评。在给小灶做饭期间,总是变着花样,给职工擀面条,包扁食,蒸包子,做扯面,本来她的伙食交在灶上,应该在灶上吃饭,母亲对待职工就像对待家人一样,生怕谁吃不好,打饭时总是超量,把她的一份匀给大家,她饿着肚子回到家里才吃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母亲这样加班加点的拼命赚钱,大姐在经济上鼎力支持,哥哥托人捎来柴、煤,还是不够家里开销,那时候没有副食,每人每月供应的27.5斤面根本不够吃,要添高价面,每个月底母亲都要向东家西家借钱,辛亏母亲的人缘好,经常向我七大家(堂叔)、毕爸家(老乡)、秋梅妈(老乡)、袁丫丫家(邻居)……多数时候都能借到,偶尔也有人家不方便的时候,母亲把泪水往肚子里咽,再跑几家借,不管她受多少委屈,做多少难,总要借到,从来没有让我二姐和我少吃一口,大姐给我二姐和我织毛衣,做衣服,哥哥捎来些鸡蛋等,大姐、哥哥是母亲的左臂右膀。在他俩的扶持下,我姐姐和我无论是吃的还是穿的衣服,都不比父母双全的人差。母亲自己却连一个裤头都舍不得做新的,用旧裤子改制成裤头穿。母亲自己省吃俭用,却一直供我二姐和我上学,70年代许多家长都选择早早让孩子离开学校,有的小学或初中毕业就下乡、当兵或就业。母亲对我二姐和我说:“你们俩好好上学,能上到哪一步,我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们供到哪一步。”我二姐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工作;我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师范学校。后来二姐在工作岗位上又考上了大学,我也通过在职参加函授学习取得了本科学历。我二姐和我的学历、学到的知识为后来的就业和工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姐在甘肃省审计行业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注册审计师;是甘肃省审计专家组成员。我在天水小学教育生涯里也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我佩服母亲的远见和胆略,我感激母亲为我辛劳付出的一切,天大地大,没有我母亲的养育之恩大。母亲的恩情我今生报答不尽。&nbsp;</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为子女尽自已的一份力,关键时候,总有母亲的身影。照顾我们坐月子。我大姐生她的大女儿时母亲从天水去西安照顾,我二姐生她的女儿时母亲从天水去武山照顾,我嫂子生她的大儿子、我生我儿子时在天水也少不了母亲的照顾。1987年我的大侄媳妇生小孩,63岁的母亲又照顾了一个月。帮助我们带孩子。我们四个子女每个人的孩子母亲都带过,我大姐的大女儿我母亲带过一年,二女儿带过四年,我哥哥的大儿子带过6、7年,我二姐的女儿带过一年,我儿子小时候,正逢我婆婆家盖楼房,我带着保姆在我母亲那里住了一年多,我一心扑在工作上,母亲和保姆一起照顾我儿子。我大侄子的孩子母亲帮着带过一段时间。我儿子上幼儿园时,母亲常代我接送。给孩子们做棉衣,棉鞋。给外地的子女捎寄天水特产,好多年把新鲜的辣椒串好晾干,在用手工砸碎邮寄给大姐。哥哥回家探亲,回去时母亲要给带些天水的小吃。二姐下乡时母亲经常给她捎些臊子,咸菜。母亲对我更是无微不至的关心。1999年,由于我家房子拆迁,我在自由路租房子住时,母亲很体贴我,怕我忙不过来,经常把她擀好的面条,做好馒头、烙好的饼给我送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无论是生活富裕时期,还是我父亲去世后的艰难时期,都能尽全力孝敬她的父母,母亲上班忙,抽空做外公外婆喜欢吃的托人到乡下。母亲的弟弟妹妹、侄子、侄女每个人结婚时都要送上一份厚礼,和弟媳们的都相处的如同亲姐妹,舅舅家里谁有病都住在我家看病治疗。我大舅的大儿子,从小缺奶,母亲经常给他买奶粉,连奶粉里要加的白砂糖一起买上,端午节给他缝制新衣服,连荷包都配上,大表哥婚后子女多,生活困难,我母亲向我亲友要些旧衣服给他,我家供应的面也不宽裕,母亲把供应的面匀出来一些接济他,后来又给他找了个送气水活,让他吃住在我家,母亲给他洗衣做饭,帮他度过难关。二舅家的二儿子在天水一中上学时吃住在我家,三儿子高考补习时母亲到处托人,插班到四中复读,三舅家的女儿学做生意吃住在我家……后来母亲让我二姐在兰州帮她的大侄孙女找工作,母亲在天水帮多个侄孙女找打工的工作,值得欣慰的是,这些侄女、侄孙女通过锻炼,都很能干,分别在兰州、天水成了家,买了楼房,有的还买了车,日子过的红红火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对亲人关心备至,对朋友温暖如春。 热心帮助邻居,邻居刘爸以修鞋为生,家有四个孩子,生活困难,刘妈坐月子,母亲抽空照顾她,经常给他家端些些好吃得。陕西老乡毕爸把他的大女儿毕淑女从老家带到天水上学,我母亲看着她吃饭不方便,就给她代着做饭,以后多少年我们两家就像亲戚一样来往了几十年,后来毕妈家的孙子来天水上学,有一段时间也住在我家。母亲单位的一个20多岁的女工友邹青兰,父母去世后住在已婚的姐姐家,姐妹闹矛盾,被姐姐赶出了家门,无家可归,母亲收留了她,她感激不尽,认母亲做了她的干妈,直至结婚时,从我家热热闹闹的出嫁。工友唐小琴、舅舅同村邻居家的孩子尹连弟在市上学、堂哥李守信家他儿子的小强,女儿娟娟、从陕西来天水的伯母、堂姐怀珍只要住处有困难,都住在我家。受家族长辈的影响,母亲有很强的仪式感。逢年过节,携带礼物,走亲访友,那时虽然我们家生活上困难,但春节时,母亲都要准备一些饭菜,请亲戚好友来家里做客,院长里住着7、8户人家,数我家的年味最浓,人气最旺。母亲的浆水做得好,我们院子,巷道,隔壁巷道里的邻居,许多人家经常来我家要浆水,母亲从来不嫌麻烦,总是热情的给他们,只要能为别人做点事,就是母亲最大的快乐。母亲博大的胸怀,像一缕阳光,温暖着需要帮助的人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五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阿胶厂是母亲的依靠,不仅为我们家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母亲除了能按时领取工资,厂领导见于她工作卖力,了解到我家的困难,把装过药瓶有点破朽的废弃竹筐、麦草让母亲拉回家用——烧火做饭,烧炕。单位还是母亲的精神依靠,母亲经常参加单位的职工大会,了解国内外大事和生产要求,参加单位组织的时事政治口试,母亲能抓住要领,对答如流,受到领导的表扬。母亲能享受发放电影票的福利,那时没有电视,母亲能领我和我大侄子一起去看一场电影,是我们全家最高兴的事。1976年天水紧急预防地震,母亲带我和家人,在厂房的院子里搭了防震帐篷,和其他一些工友一起防震,减轻了我们孤独、寂寞和紧张情绪。我外公去世,单位领导亲带着工友的吊唁物品去乡下吊唁。在工会的组织下,工友们自行成立“储金会”,每年每人交5元储蓄金,集资近百元,由工会指定负责人管理,在职工需要时可以借用,不收利息。母亲从此基本上不用再向亲戚朋友借钱了。阿胶厂的点点滴滴,让我家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舅舅家是母亲依靠,我们家最困难时侯,舅舅家给我添面、添油,舅舅、表哥们包揽了我家平房子的修修补补所有的活,舅妈帮母亲给我们做鞋做棉衣,父亲生病期间舅舅们常来看望,给父亲理发、装旱烟。母亲生病住院时,每一位舅舅、舅母、表姐妹,轮流看个遍,母亲年纪大了,最先来帮助我们照顾我母亲的是母亲的是侄孙女调芳,没有母亲的付出,那里能有这些福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4年,母亲离开了她挥洒汗水将近20年的阿胶厂,60岁回到家里,勤劳一生的母亲,根本闲不住,不甘心休息,她又先后去了居委会办的小饭店包馄饨、给邻居家带小孩,自己蒸着卖过花卷,还和侄女一起卖她们自己加工煮熟的玉米棒……后来在子女的强烈反对下才开始彻底休息。母亲的四个子女非常孝顺,大姐几乎每年都要带着女儿女婿从陕西来天水看望她,给母亲带来自己亲手缝的衣服、新裤头,许多陕西特产把自带车的后背箱装得满满的,大姐给母亲洗头发,给零花钱。哥哥调回天水工作,从多方面照顾母亲,每月按时给母亲生活费,逐年增加至每月1000元。当哥哥要去美国看望我侄女时,提前给母亲生活用的煤,2003年母亲臀部长了个脂肪囊肿,哥哥联系大夫,住院手术治疗,我的大侄媳妇,在医院陪护,母亲的身体很快康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70年代当别人家的子女能给父母一次给几十块钱的时候,我二姐给母亲一给就是500元到一千元,近几年一次给上万元,母亲家里用的家具,烧的柴煤都是二姐和二姐夫从兰州托人运来,经常带她女儿看望母亲,家里缺啥二姐就买啥,前些年母亲住平房时,二姐怕母亲受冻,每年都要把母亲接到兰州她家有暖气的房子里过冬,一住就是大半年,尤其二姐的女儿上大学以后,她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顾母亲上,给母亲做她喜欢吃的花卷;包子、饺子、拉条子,做扣碗子、炸油果子,我二姐夫有一手好厨艺,经常给我母亲做各种肉菜、鱼、海鲜,炖牛羊肉,二姐和二姐夫经常领母亲在不同饭店,品尝兰州的特色美食,二姐不管是本地的新鲜水果刚上市,还是外地运来的水果,无论价钱多贵,每天都要给母亲买,还能耐心地给母亲教佛经,陪母亲看电视,带母亲观看兰州的大规模灯展,领母亲踏青,母亲在兰州享受着高水平的生活,心情愉悦,每年母亲从兰州回来都要胖许多。母亲生病住院二姐从兰州来天水精心陪护,为母亲购买电暖器,买最好的药物治疗、一个人承担所有的住院费。2004年二姐为母亲举办了隆重的80岁生日祝寿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姐对待母亲态度温和,经济上全力支持,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年轻的时,有时顶撞母亲,母亲年龄大了,我学着二姐的样子,对母亲的很温和、很耐心。我更多的是母亲在天水时的照顾陪伴。 我的大侄子和侄媳妇,经常给母亲零花钱。80岁的时母亲,身体硬朗,但听力,记忆里快速下降,为了让她生活的更好,从那时开始给母亲请了保姆,我二姐常常把母亲、保姆接到兰州和他们一起生活,后来二姐去澳洲帮她女儿带孩子,母亲和我生活在一起。2009年大侄子换了大房子,母亲搬进了他原来居住的楼房。我二姐给母亲买了大彩电,换了新床、买了全自动洗衣机,我爱人买了空调,我嫂子给母亲买了床单、被套,衣服,营造了舒适的环境,我和我爱人与母亲一起吃午饭和晚饭,有亲人和保姆陪伴,大大提高了母亲的生活质量。我们给母亲定了新鲜的牛奶,二姐大把大把给钱,家里的鸡蛋、大肉、排骨、牛肉、羊肉、鸡、鸭、鱼、虾冰箱里塞得满满的,我变着花样给母亲做、我嫂子、我的大侄媳妇、我爱人经常买新鲜的水果和各种糕点。我二姐给母亲从澳洲源源不断寄来澳洲最好的奶粉、蛋白粉。母亲的侄子、侄女整箱整箱的给母亲送来樱桃、苹果等水果。逢年过节我嫂子组织我们一家四代去酒店聚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12月,92岁的母亲参加了曾孙的满月宴,五世同堂,尽享天伦之乐,幸福满满。我二姐和我对母亲百依百顺,80岁时像哄小孩一样,哄她高兴,尽量满足母亲的心愿,母亲是佛教信徒,我们经常陪她一起去瑞莲寺、滲金寺、净土寺烧香拜佛。我和我爱人经常带母亲去籍河风情线、公园赏景观光。2012年由我二姐、二姐夫、我和小保姆杨利利带着88岁高龄的母亲,来到青海,陪母亲去塔尔寺,母亲精力充沛, 一口气拜了所有的佛,我们又一起游了青海湖,我好朋友的哥哥在青海工作,设宴盛情招待我们。90岁以后我们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照顾母亲的衣食起居,耐心呵护。我们姊妹四人不仅给母亲提供了丰厚的物质生活,还要给母亲富足的精神生活。如此这样,母亲的晚年过得顺遂、安宁。和母亲年龄相仿过过苦日子的人,多数都去世了。母亲是个幸运的人,子女的关爱,使母亲健康长寿,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子女经济宽裕、市场物资充足,2011年母亲享受上了党的惠民政策,母亲这个多少年没有退休费曾经的“临时工,”按照“五七工”每月发放700元的养老金,逐年增加至1400元。母亲高兴的逢人就夸党的好政策,说她要多享受几年好生活。还说她要等我儿子结婚有孩子,她要把孩子带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家人们更是从多方面关心照顾她,大姐每年都要带着她女儿来看望母亲,我嫂子、侄子、侄媳妇,侄孙子、经常来看母亲。最感人的是2016年10月我嫂子拖着她重病的身子,买了母亲喜欢吃的粳糕和水果来看望母亲,嫂子一进家门,我感动、感激的眼泪模糊了视线,我背过身擦干眼泪,半响哽咽的说不出话来。2017年6月我二姐带着外孙从澳洲来天水看望母亲,为了尽全力照顾好母亲,把两岁多的外孙留给在兰州的我二姐夫看管,我二姐精心照顾母亲两个多月。2018年6月我二姐的女儿女婿,带着他们的大孩子,从澳洲来天水看望母亲。我的堂哥、堂嫂、堂姐,我的三舅舅、三舅母、母亲的侄子,侄媳婦、侄孙女、侄孙女婿,我的大姑姐和姐夫,小姑子和妹夫,我们姊妹四人的朋友、同学,母亲单位的工友、关系要好的邻居常来看望母亲,这些人和母亲说说笑笑,一起回忆往事,母亲滔滔不绝地表达着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成为母亲最开心的时刻,有这么多关爱,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90岁的母亲,还常常怀念她奶奶连个电视都没见过,有时伤心的落泪。2019年8月,已是81岁的大姐,腿脚不灵便,由女儿陪护着最后一次看望老娘。2019年10月,我大姐的女儿,从西安来到天水,给我母亲做饭喂饭。2019年十月,我的大侄媳妇,领孙子来看望母亲,母亲非常喜欢重重孙,向重重孙招手示爱。母亲非常疼爱我,大姐以前在铁路上工作,那时候可以给家属开火车的免票,大姐说,我们姊妹几个出钱,让我母亲去北京旅游,母亲不同意,她说:“玲玲一天站在讲台上讲课,口干舌燥的挣钱不容易。”硬是不去旅游。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日夜守候在她的身旁,母亲还常常用她无力的手为我盖被子,母亲暖心的话语,亲切的举动,永远是我最美好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11月13日下午,我母亲的堂侄女成女和好邻居张妈一起来看望她,2019年11月14日上午我的好朋友段小芹来看望她,在阳光的照射下母亲端庄慈祥的面容上还泛起了红光,看着气色不错,衣着依然整齐干净,谁也没有想到,下午母亲竟忽然就离开了人世。母亲走后,我哥哥主持操办丧事,整个葬礼过程安排的井井有条,大姐全家从陕西赶到。二姐、孙子,重孙日夜守侯在灵堂泣不成声。孙子、孙媳们各挑一头重任,堂哥、堂嫂,堂姐、表哥、表姐妹 还有许多朋友全力相助,前来吊唁的亲友络绎不绝,还有我小侄媳妇的同事,整整4天忙前忙后,母亲的侄孙女利霞从兰州专程来天水吊唁,参加葬礼的200多人。葬礼按照陕西的习俗,子女、孙子披麻戴孝,答谢宴席上,台子上有满头白发的大姐和花白头发的子女、有知恩报恩的孙子们,有尚不懂事的重孙四代孝子,哥哥代表孝子们向亲友致答谢词,孝子们深鞠三躬,包涵了对亲友给予我们的帮助,常来看望母亲等那些道不尽的感激之情。母亲生前是忠实的佛教信徒,按照母亲的遗愿,我们请了佛教会的师傅们在灵堂、在坟地、葬礼后在家里念经超度,愿母亲在天堂里安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一生,虽然道路坎坷,生活艰辛,但她内心强大而丰富,性格坚韧而顽强。她知恩图报、信念坚定、乐观向上、助人为乐。虽然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把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母亲平凡的一生,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母爱的伟大。我的血液里流淌着母亲的执着、坚强……我深爱我的母亲,母亲永远活在我心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您的三女儿 李巧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11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11月14日(农历2020年10月18日)是母亲的去世一周年,为纪念这个日子,我和妹妹从珍藏的照片里,找出了一些与母亲相关的照片,制作这个“美篇影集”,以缅怀她老人家音容笑貌,以及与我们在一起的难忘时光。</b></p><p><b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历史的原因,母亲年轻时的老照片很少,这里的照片,大多数是与我们儿女在一起的合影。从这些照片可看出,母亲在她的晚年,无论在天水,还是多次去兰州,总是容光焕发,幸福的笑容挂在脸上。</b></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30多岁时和正在上学的姐姐哥哥以及我的叔叔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2月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和姐姐家一家四口,回天水过春节,和母亲妹妹一起的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87年妹妹结婚不久,母亲在妹妹家。</b></p> <h1><b style="font-size: 20px;">1996年春节,在母亲老房的院子,与哥哥嫂子还有母亲的重孙、妹妹、妹夫一家三口以及我和女儿一起合影。</b></h1><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和嫂子、侄女以及我和女儿在老院子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两张照片是哥哥春节来兰州看望母亲时为我们拍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在兰州我家里,陪伴她老人家是我幸福的时光。</b></p> <h1><br></h1> <h1><br></h1> <p><b style="font-size: 20px;">2001年元月,母亲和我们一起去陕西,参加姐姐儿子的婚礼。</b></p> <h1><b>2003年4月,妈妈八十岁大寿,哥哥嫂子在美国女儿家,姐姐身体欠佳,我和妹妹代表我们子女给母亲办了一个较为隆重的生日寿宴。</b></h1><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80大寿宴会上妹妹的儿子前来给外婆贺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80大寿宴会上和十妈(父亲堂弟的妻子)在一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80大寿宴会上和二女婿、三女婿一起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80大寿宴会上她的侄女(我三舅的女儿)来给她祝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在寿宴上和娘家的嫂子及她的孙子媳妇在一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看到她的孙女和重孙非常开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孙女从国外回来探亲,一家人团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春节母亲和哥哥、两个孙子及家人、我、妹妹还有堂哥等家人聚餐后合影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在我大侄子家做客并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和母亲在一起,看着母亲如此慈祥、健康,我从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开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和我嫂子在一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春节家人一起团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6月,母亲参加我们子女为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活动现场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8月87岁高龄的母亲,神采奕奕的来参加我女儿的婚礼。</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外孙女婿给母亲敬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家人在一起吃饭时,母亲嘱咐她的外孙女(我的女儿)和女婿:“要互敬互爱,白头偕老;要热爱祖国,放眼世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两个女儿和女婿陪母亲游览仙人崖石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10月,我和妹妹及保姆陪妈妈游览天水净土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12年10月母亲在兰州,近90岁的母亲,身体各方面的状态都很好,我们经常带她到附近的公园活动、散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12年4月,在兰州陪母亲游牡丹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和母亲一起吃兰州牛肉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春天带母亲出来赏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12年4月,我和妹妹在兰州陪母亲踏春,游览黄河风情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妹妹来兰州看望母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12年8月和妹妹一起陪妈妈去青海,游览塔尔寺和青海湖。</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妹妹陪母亲聊天看电视</b></p> <h1><b>2014年4月5日,去澳洲之前和妹妹陪妈妈一起去踏春,春暖花开,春风满面 。</b></h1><h1><br></h1><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和她的侄孙女在一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14年9月91岁的母亲,身体依然硬朗,姐姐、外甥女、妹妹夫妇、我和爱人以及姐姐的老同学和保姆,我们一起陪母亲游览名胜古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陪母亲游览净土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14年9月底,回国看望老母亲,十一国庆节和姐姐、哥哥、嫂子和妹妹等亲人们团聚。</b></p> <h1><b>老母亲在2016年元月七日晚上,不慎摔了一下,除了外伤之外,脑部血管梗塞。</b></h1><p><br></p> <h1><b>母亲在妹妹的精心照料下,身体比我2月下旬走的时候好了许多,胖了一些,精神也很好,妹妹为照顾母亲,给单位请了长假,放弃照顾她自己家,推掉了一切社会活动,付出了太多幸苦和劳累。</b></h1><p><br></p> <h1><b>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母亲的身体有所恢复。</b></h1><p><br></p> <h1><b>心里一直牵挂母亲,于2016年5月底带着一岁半的宝宝踏上了回中国探亲的飞机✈️。回国探望母亲。亲人团聚,妈妈开心,宝宝快乐!</b></h1><p><br></p> <h1><b>蛋蛋和太太格外的亲热,太太时时想着宝宝,宝宝非常喜欢太太,有了好吃的一定要亲手喂给太太吃。</b></h1><p><br></p> <h1><b>宝宝爱太太</b></h1> <h1><b>太太爱宝宝</b></h1> <h1><b> 这一老一小传承尊老爱幼的好传统!</b></h1><p><br></p> <h1><b>时间飞驰,三个月回国探亲,一晃就结束了,太多的留恋,太多的不舍,尤其舍不下年迈的老母亲,祝愿她老人家健康快乐!(2016年8月16日)</b></h1><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姐姐和哥哥陪伴母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在世时,已经五世同堂,这是她和曾孙在一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妹妹和妹夫推着母亲的去赏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的好朋友、好邻居也是一起拜佛的居士来看望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外甥女照顾外婆用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有人说教师像蜡烛,其实最像蜡烛的是母亲。母亲燃烧自己,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献给了,献给了父亲,献给了孩子。母亲像蜡烛一样,照亮了我们的心灵,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她教育我们一心向善,鼓励我们多读书,发奋图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安葬了母亲,招待前来送母亲最后一程的亲友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