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h3>大英博物馆藏品的兄弟——我的文字壶<br>张建明微型收藏(之六)<br>1999年3月6日(日记所记),闲逛北京潘家园古董地摊,见有一茶壶,瓷釉润白如玉,通体满为矾红黑彩文字。如此字好、字多之壶,从未见过。尽管嘴残、无盖,仍爱不释手,于是几经讨价还价,以瓷片价格拿下。<br></h3> <h3>因是残品,把玩几日后便放置多宝格顶层,再未理它。近日秋云蔽日,室冷趣寡,无意间抬头见此残壶,忽生好奇:上面究竟写了多少个字呢?于是取下,分组拍照。当看到落款中"于珠山客次李青甫写”时,不由得联想:莫非这是民國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的作品吗?</h3> <h3>于是上网搜查,结果不是。但出乎意外的是看到古玩图集网上有一图文(见下图两截屏),让我惊喜:原来被我冷落了2O余年的民国残壶,和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居然出自同一艺人——李青甫之手!</h3> <h3><br>细看其正面的字句、墨色、布局,和我的藏品如出一辙;英藏品的背面年款是干支丁巳(1917年),我的是干支辛酉(1921年),晩了4年,其技艺已更为成熟,章法亦舒朗许多。</h3> <h3>英藏品</h3> <h3>我藏品</h3> <h3>英藏品背面落款:时在丁已年仲秋月于珠山之客次西轩李青甫写</h3> <h3>如此,我便另眼看待这把残壶了,一一细赏其各组文字,并认认真真数了两遍。哈,共计176个字:分古篆、隶书、楷书、行书4体,分别用矾红和墨彩写成,并互有注释,使人能认,其内容多为吉祥语;用笔熟练有力,用墨干湿有变,而每组章法及构图既统一又多形,既独立又穿插,匠心独运,堪称一件完美的艺术品!</h3> <h3>电脑处理过的壶体各组文字顺序</h3> <h3>中华古瓷,在西方久负盛名。如我并没有十分看重的一件民国民间瓷品,它的兄弟却能在大英博物馆占有一席之地,我不由得为我们的先贤精艺喝彩,为我们的中华文明骄傲,也为2O多年后才识此“宝”又会自我高兴好一阵子了!<br>2021年11月1日记于北京<br><br>下面是对各组文字的识读和说明。</h3> <h3>壶嘴儿上是一黑色篆书寿字,下方红字似为:自昌。<br>右边为黑色篆书和红色隶书:长宜子孙<br></h3> <h3>红字隶书:右録旁仲驹父作仲姜敦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是下图右上部黑字古篆的释文。<br></h3> <h3>下部环形黑色楷书字是环中红色古篆的释文,从帝字向右、下、左、上环读:帝肇嘉礼作壶尊用荐神保是享惟休于永世<br></h3> <h3>矾红隶书:郑羌伯作季姜尊鬲其永用。是半环黑色古篆的释文。</h3> <h3>上部红色篆书:寿考维琪<br>下部黑色隶书:黄山瑞草 碧谷清泉<br></h3> <h3>红色隶书:右周距末铭八字皆拟赵晋齐搨本入案</h3> <h3>两行红色横隶:愕作末厘国距用啇。是两行墨彩古篆的释文。</h3> <h3>上部红篆,即中间墨楷"金湯二字”<br>下部为行书落款:时辛酉之夏月于珠山客次 李青甫写<br></h3> <h3>壶口边两组古篆分别为:宜侯王 寿命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