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们20年了,每每想起父亲,我就发觉我对父亲了解甚少,于是就有了这份作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家父:刘学增,1924年3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城郊戚家园村。</p><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入伍原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二八师八三团特务营迫击炮连(49年改编为二八军八二师二四五团)。49年1月任班副,49年12月任班长,51年1月任二营机炮连副排长,52年10月任排长,53年4月任二营六连副指导员,53年11月任副连长,54年7月任二营迫击炮连连长,60年5月任炮兵营副营长。</p><p class="ql-block"> 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0年起历任机炮连党支委、炮兵营党委委员、炮兵营一连副支书等。</p><p class="ql-block"> 入伍后,48年参加济南战役荣立四等功、同年参加淮海战役荣立三等功、57年大练兵荣立三等功、58年炮击金门个人荣立三等功,连荣立集体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63年7月转业沙县任水电局副局长,64年6月任沙县酒厂厂长、书记,70年6月任沙县农械厂革命委员会主任,74年9月任沙县农机办副主任,78年3月任沙县农机局副局长,85年4月29日离休。</p> <p class="ql-block"> 家慈:黄秀媛,1937年出生,1957年在晋江石狮与家父结婚。</p> <p class="ql-block"> 这时候还没有我,中间的是奶奶刘赵氏,前排左起一是大哥刘芝民、小姑、小婶,妈妈手上抱的是姐姐,还有小叔,大姑、大伯,大姑手上抱的是刘娃。爷爷:刘金典57去世,60年兄弟分家,奶奶由父亲供养。大伯:刘学言,务农;大叔:刘学文,55入伍,转业安置商丘市商业局;小叔,刘学堂,务农。</p> <p class="ql-block">家姐:刘丽丽,</p> <p class="ql-block"> 外婆与我们一家四口合影留念,前面右边的是我小姨黄淑緬。</p> <p class="ql-block">外公与妈妈的六姐妹及其夫君合影。</p> <p class="ql-block"> 01年父亲祭祀外公外婆新墓。站立的是舅舅。</p> <p class="ql-block">2005年摄于莲花新村本宅。</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改革开放前,河南老家的大哥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来沙县投奔父亲谋生,大哥的女儿从小就由父亲抚养至成家并在沙县安家。石狮妈妈的五个姐妹有三个来过沙县生活、工作,小姨在沙县寄读至初中毕业。我有两个表姐来过沙县谋生,两个表弟在我家寄读过,一个表妹和两个表弟的孩子在父亲身边寄养过。</p> <p class="ql-block"> 照片的背景是70年代住的农械厂宿舍,孩子是邻居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照片的背景是,</span>80年至86年间,我们住的政府宿舍。站立我身边的是表弟,寄读在我家。前排女孩是高敏,邻居。高敏与陈麓、文震同龄,都是邻居的孩子,都喊父亲为爷爷,都爱在我家吃饭、看电视,溺爱她、他们是父亲老年的一大乐趣。其实,父亲一直都受孩子们亲近,60年代住酒厂时,邻居的孩子都认父亲为干爹,我的干弟弟、干妹妹至今都与我们有来往。</p> <p class="ql-block"> 令我不解的是,父亲无师自通的会做一切美食,从简历看,他14岁前读过两年小学,14岁到作坊做学徒学习手工制作卷烟,后来又到店铺做过学徒,种过地,23岁入伍当兵。南征北战直至转业定居沙县。一切都与餐饮无关,但是父亲会做北方的一切面食,擀面条、刀削面、揪面片,煮面条、烩面、豆角焖面、炒面,包包子、包饺子、包混沌,煎饼、烙饼、蒸馒头、蒸五香花卷,也会南方的一切主食,焖饭熬粥是基本,爸爸闷的闽南咸饭是一绝,逢年过节年糕是自己蒸的、粽子是自己包的,还会蒸发糕、炸油饼(沙县话叫“金记“)、炸油条、炸番薯饼,我从小就知道炸油饼要掺黄豆一起磨浆,炸油条要掺明矾才会脆。</p><p class="ql-block"> 父亲好客又善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所不能,狗肉汤至今我没有学会。70年代时逢年过节他单位的同事都在我家聚餐。平时乡下来的农机员也都习惯到我家吃饭,我参加工作以后,下乡时各乡镇的农机员看到我都特别热情。</p><p class="ql-block"> 父亲好酒,我记事起,他就没有断过一日两餐酒,但是从不过量。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特殊的酒杯,是炮弹的引信保护盖做的。退休后,常常有老同事、老乡踩着饭点到家里来蹭酒。</p> <p class="ql-block">1989年摄于老干局宿舍,刘艾1岁了。</p> <p class="ql-block"> 表弟的儿子,幼年寄养在我家。</p> <p class="ql-block"> 女儿说,爷爷内向,不爱说话。看了占近一半档案的各个时期的调查材料,我知道了,乐哈哈从不悲观的父亲 ,不是内向而是谨慎。</p><h3> 听汪小泗叔叔说,那个时期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π,父亲被造反π强制劳动,抄写大字报,一次抄错行,不得了啊!是反标! 是反革命现行犯! 父亲被关入了拘留所(1967.2.6~3.18),调查组按计划正在组织材料继续努力证实还必须是个漏网的历史反革命才能打倒到永世不得翻身。恰逢原二十八军军长当时的福建省建设兵团总司令宋家烈到沙县,问起他带的兵时,听说刘学增是反革命,勃然大怒,一个农民不惜性命,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南征北战,解放中国,和平年代转业投身经济建设,怎么会反革命?要认真查。当时是军管,县委书记是武装部政委兼,老总的话很快得到落实,随即父亲被解放。<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家烈山东人,1947.4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8师82团营长。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28军82师244团副团长。建立新中国之后,历任28军82师244团团长。28军82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一直都是父亲入伍后的直接首长。知道了吧,爱兵如子、上阵父子兵,都是必须的。)</span></h3> <p class="ql-block">应该不是幽默,为平反征求意见时,父亲认真的写到,打倒时被抹杀的从军经历还在吗?从几个正式文件看,这个问题还是被当做幽默忽略了。</p> <p class="ql-block"> 父亲于2001年5月18日因突发脑梗离开我们,他一生行事计划周密,只有付出。匆匆撒手而去,连给子女服伺、照顾他的机会都没有留下。</p> <p class="ql-block"> 50年后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上次去时是文革期间父亲刚刚解放,我还小,6~7岁吧,印象模糊。记得奶奶瘫痪在床上,记得走亲戚的伴手礼是一种油炸的粿子,记得村里吃忆苦思甜饭是蒸熟的地瓜叶子,记得牲口吃的是炒熟的黄豆磨成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