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玮</div><div> 首先非常感谢韩老师给我们推荐和赠送《近思录通解》一书,它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好书。从拿到书我就手不释卷地读,里边的话很贴近生活。如果有人问我,读《近思录通解》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会说:“圣人是每个人可以学习效仿的!书里细致入微地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为学、做人、做官、涵养义理、将所学落到实处等都有法可依,让人循路而上,心里笃定。” <br>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或者人以天为则。《近思录通解》里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人得天地精华而生,天以理和气赋予人,则吾人一身的五官百骸皆当法天而为。人本于天,当回复天性,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追求天人合一的原因。(突然想起张献忠的“七杀碑”中“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大概是责备人不能向天学习生生之德,不能行仁义吧?)<br> 学习的目的就是成为圣人,“圣希天”,最终指向天人合一。近代冯友兰先生称之为天地境界,我想能达到并活在这种境界的人明白四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孔子是吧?他的一生在别人看来生不逢时苦的很,他自己却处之燕然,用则行,不用则藏。<br> 性就是太极,在天地而言叫太极,在人和物禀受而言就叫性,天下无性外之物,“近取诸身,百理皆具”,这就是说天人一也,天人合一。<br> “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元和仁犹如春之生意,生意一长伸至夏再长至秋,到冬则闭藏,植物最能明显见到,它将生生之意藏于果实种子中,所以种子有生发之意,第二年会发芽。(为什么我们有果仁瓜子仁花生仁这些叫法呢?因为仁即禀赋于天的生生之德在其中,假如你切开一瓣蒜,你可能就会看到它的心里已经生发出一个绿的芽)你看元和仁一直都在那里。在天“乾,元亨利贞”,元统贯其余三个;仁义礼智信,仁统贯其他,也把天理和人性对应起来了。<br>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结合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庸》首段有很好的理解。<br> 讲仁,用医学里称手足麻木叫不仁。即人气血不通,四肢的痛痒就不能感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视民如伤”,无不如是自己的一部分,既然是自己一部分就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气血贯通四肢,即是仁。<br> 书中, “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不学便老而衰”,“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莫说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说,便是自弃。”诸如此类言语不胜枚举,听得这话叫人敢不奋进?<br> 总之,《近思录通解》是一本初学入门的好书,如宋叶采说与四书可以并列,它讲明了义理,明确了方法,让有志于学以致圣人者有“着力处”“得力处”。读《近思录通解》,不是读一部如文物僵化了、死去了的古籍,而是能在活的文化里反观自己,明理修身,变化气质,完善人格。初读一遍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想要学有所得我想还要反反复复地多读几遍。我对其中天与人的这种架构解说很信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