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2日,我们在付班长的精心组织下,去河南进行了一次令人难忘的自驾游。我们一行2台车5个家庭10人,一路驾着东风本田七座艾利绅和标致407汽车,感受了浓浓的河南风情。这次去河南自驾游是我们一次大胆的尝试。</p> <p class="ql-block">我们十位年龄近66岁的旅游达人,其中有5位是1975年天津新华中学毕业的高中同学,我们带着自己的老伴一起参加了这次河南自驾游。今年7月份我们还一同到天津市蓟州区玩了三天。上个月在一起聚会,大家在一起商议去远一点的地方自驾游,十月初同学们一拍即合“秋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十月过半,秋意愈发浓烈,再不去看看祖国大江南北的秋景,冬天可是说来就要来了。大家觉得,最惬意的旅行莫过于自驾游啦,做自己的导游和司机自驾游,沿着美景一路向前,哪里风光独好,就停下来慢慢欣赏。不着急赶路,全程自由掌控,多棒呀!我们商定后,说走就走,潇洒地进行一次河南自驾出旅。这些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又一起变老,一起行走,富足的灵魂,开心幸福!10月22日出发后在沙河服务区短暂停留后,为了节省时间,每人吃了一桶方便面。</p> <p class="ql-block">在出发前付班长做了“开心欢乐河南游”行程安排:【10月22日】早上出发。行程约550公里。力争午后3点左右到达河南安阳。到达后首先参观“殷墟博物苑”。然后入住“安阳宾馆”。晚餐在宾馆对面的“百年聚宾楼”用餐。【10月23日】早餐后赴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和红旗渠参观。车程约80公里,用时90分钟左右。午餐后入住“楼泉人家”。下午游览太行大峡谷。【10月24日】早餐后出发赴洛阳。车程约400公里,用时4个小时左右。到达后在“蓝鹊大酒店”办理入住手续,午餐后,下午到洛阳博物馆参观。晚餐品尝洛阳著名的水席。【10月25日】早餐品尝当地特色饮食。后赴“龙门石窟”车程约20公里,用时约30分钟。午餐后游览“白马寺”。晚餐可以在夜游洛阳小吃夜市的时候解决。【10月26日】早餐后出发赴开封,途中游览“少林寺”。车程约70公里,用时约90分钟。游览少林寺后视情况,在少林寺内用素餐。餐后出发赴开封。车程约160公里,用时约2个半小时左右。到达后如果时间允许,观看清明上河园表演,后到“汉庭(清明上河园店)”办理入住手续。晚在“第一楼橄榄城店”就餐。【10月27日】早餐后赴龙亭公园观赏菊花节菊展。午餐“邢家锅贴酒店”。下午,游览开封府、大相国寺等景点。晚餐在小宋城品尝当地特色小吃。【10月28日】早餐后启程回津。车程约650公里。视情况确定在途中解决午餐和晚餐。温馨提示:请务必携带身份证、老年证。请根据个人需要携带必要的常用药品。由于23日住宿山上,请根据个人需要准备好御寒衣物。</p> <p class="ql-block">此行从2021年10月22日的早晨,按着即定的路线,早上出发,行程约550公里,力争午后3点左右到达河南安阳入住“安阳宾馆”。然后参观“殷墟博物苑”。晚餐在宾馆对面的“百年聚宾楼”用餐。我们在下午2:30顺利到达“安阳宾馆”,李处长一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安阳宾馆”住宿条件非常好,大家很满意。</p> <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商代晚期都邑遗址,因出土大量甲骨文而享誉世界,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这里先后发现了众多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藏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的展现了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邑风貌,直接折射出了殷商历史,是商代辉煌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公里。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273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我们一行十人在殷墟合影持别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史记》、《括地志》均有关于殷墟的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契刻文字(甲骨文),其后有学者考证出这些甲骨文出土于小屯一带,并从中释出商代的先公和商王名谥,从而证实这里就是古文献中记载的殷墟。</p> <p class="ql-block">殷墟从1928年10月13日开始发掘,到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到2006年7月13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一直在受到世界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这扇红色的大门是中国古建筑专家杨鸿勋先生根据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门”字仿建设计的。整扇大门是由三个“门”字组成,门两侧的金色浮雕图案是根据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型玉玦放大仿制而成,是中华早期龙的形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请了一位讲解员给我们介绍殷墟的来龙去脉。殷墟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得命名。殷墟博物苑为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发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国旅游景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属于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是乙二十基址复原大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发现100多座建筑基址中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建筑,1987年筹建殷墟博物苑时只复原西侧的31米(乙二十东西全长51米)。乙二十基址据推测为一座外绕回廊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是一个纯地下建筑,没有地上。建筑大概3000㎡。</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殷墟博物馆的入口,要是不写“入口”俩字,我真以为这就是园区里的景观步道。</span></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的右侧墙上有这样一个符号,这是一个“子”字,这是商族的姓氏。子字的变形有予、古、去等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能在甲骨文中见到的族徽,仿佛一个武士在保卫着商族人所创造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进博物馆,墙上有商王世系表。五帝中的帝喾,他的妻子叫简狄,在河边玩耍,有一只大鸟飞来,下了一枚鸟蛋,简狄食之而有孕,生契,契为商族先祖。帝喾只是契名义上的父亲而非生物学上的父亲,说明此时还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从契算起第十四代商汤灭夏桀而建立商朝。从汤算起第十代二十王盘庚,把 都城从山东曲阜迁到了安阳小屯村,经武丁中兴,第十七代三十一王商纣王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源于太行山东麓的洹河,是我国北方的一条小型水系。多少个纪元,她静静地流淌在豫北平原,宛如一名裸卧的少女,冰肌玉肤,睡意朦胧。洹河是安阳的母亲河,躺在洹河怀抱的豫北重镇安阳,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王朝的都邑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商朝是我国的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在洛阳东边的偃师尸乡沟建立商朝。早期经过多次迁都,在公元前1300年,第二十代帝王盘庚把都城从山东曲阜迁到了河南安阳小屯村,从此开始了255年,历经八代十二王,长期稳定的生活,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定居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中殷字这样写,一人持物拍打肚子,表示酒足饭饱,大腹便便,说明殷族是很富裕的一个部落。武王伐纣之后逐渐荒废,成为废墟,史称殷墟。</p> <p class="ql-block">说到殷墟,不得不提到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卜辞”、“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距今3100--3400年。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样品。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1899年,晚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相当于今天文化和旅游部的部长),生病期间用中药治病,中药中有一味药叫龙骨,龙骨就相当于今天的云南白药,有止血的功能。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有刻划的符号,经深入研究,认为这些刻划符号就是商人的契刻文字。从此,甲骨文就正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讲解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为甲骨文研究做出供献的四位学者,见下面的照片:罗振玉、<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懿荣、董作宾、郭沫若。</span>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王懿荣奋力抵抗,为国尽忠。他的儿子把王懿荣保存的甲骨片卖给了刘鄂。刘鄂把自己收集的甲骨片做成拓片,编成书籍出版,称《铁云藏龟》。近代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有: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纪》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郭沫若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在殷墟博物馆我们看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城市排水系统,商代在那时就出现了三通。比河南博物院的下水管道晚了一千多年,却也先进很多。由直通演变出了三通。</p> <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博物馆展品众多,每件都是国宝级精品。在地下博物馆,通过一段28节的三通排水管道,可以看到3300年前的商代制陶工艺已经标准化,城市已经科学化布局。后母戊鼎、牛尊、觚、爵等大量的青铜器,无不在说明殷商时期是中国第一个青铜器浇筑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商代放菜肴的器皿。</p> <p class="ql-block">商代烧水煮肉用的陶鬲。</p> <p class="ql-block">商代放水的陶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代的蒸锅。</span></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是司母辛方鼎,1976年小屯妇好墓出土。该墓出土青铜器468件,其中礼乐器210件,器类最为丰富、齐全,包括有铭铜器196件,以“妇好”铭居多,另有“司母辛”“司母”“亚其”等铭文,墓主是商王武丁的法定配偶之一妇好,墓中所出的铜器群被认为是殷墟第二期晚段的标准器。司母辛鼎二件成对,此为其一。长方形口,折沿方唇,方形立耳,下腹略收,平底,四条圆柱形空心足。口下四面及四转角各饰兽面纹一组,由两条对称的夔纹构成,为一首双身式样,以短扉棱为鼻梁,卷云状角,“目”字形眼,圆睛突出,张口露齿,以云雷纹衬地;腹部四面左右侧和下侧分别饰有排列规整的乳钉纹各三行;鼎足上端饰独立兽面纹,有首无身,以短扉棱为鼻梁,卷云状大角,“目”字形眼,圆睛突出,有圆形瞳孔,阔口獠牙,其下又饰凸弦纹三周。口下长边一面的内壁中部有铭文“司母辛”,阴文。通高80.1厘米,口长64、宽48厘米,重128千克。</p> <p class="ql-block">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境)展览文物名单。鼎身上有饕餮纹,一个饕餮纹是由两条龙纹相对组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鼎是商周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种,除了具有炊煮、盛食功能外,还是贵族进行祭祀和宴飨的重要礼器之一。根据形制不同,鼎大致可分为四足的方鼎、三足的圆鼎和分裆鼎等。</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个羊头骨明显是煮过的,并且角上还有锯过的痕迹,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鹿角,前面的玻璃罩子里是竹蒌,是用来过滤酒的,很多青铜酒器上有两个小突起,有人说它们是绑篦子过虑酒的,由此看来,值得商榷。</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陶范,是制作青铜器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制作有制模、脱模制范、浇注成形等几个步骤,模范一词便来自于此。而模特一词却来自于宋代的兵样。</p> <p class="ql-block">陶范分范和组装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烧坏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甗是种蒸锅,那它用来蒸什么呢?陶甗是生活器物,主要用来蒸食物,而青铜甗是祭祀礼器,是用来祭祀的。两个部落打仗,打胜以后,要把对方部落首颔的头砍下来蒸煮,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看,这只青铜甗里就蒸着一颗人头,讲解员说是颗年轻人的头颅。</p> <p class="ql-block">贝币,人类最早使用的货币,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贝币,说明她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财富。</p> <p class="ql-block">商代的货币用的是海贝。</p> <p class="ql-block">这个工具叫陶爽,做什么用的呢?我们现在去洗浴,先蒸再搓,很是舒服,就会发出感慨——爽!其实这个工具就相当于今天的搓澡巾。怎么样?穿越了吧。</p> <p class="ql-block">这个更了不起,是一只青铜锯。我们都学过鲁班造锯,说是鲁国的公输班上林滤山伐木时手被树叶划伤而发明了锯子。公输班生活在春秋时期,距今二千五六百年,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青铜锯却是商晚期的,距今三千多年,比鲁班造锯早了五六百年。看来,我们被历史忽悠了几千年。</p> <p class="ql-block">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1976年社科院考古所在此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妇好墓,这是目前已发掘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妇好是殷王武丁的配偶,死于武丁在世时期,庙号称“辛”。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品类相当齐全,几乎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照学术界目前玉器分类通用的方法,我们按照用途,将妇好墓种类繁多的玉器,大体分为肖生玉、装饰玉、礼仪玉、工具玉四大类。</p> <p class="ql-block">这是商代的生产工具</p> <p class="ql-block">这是商代厨房用具</p> <p class="ql-block">1978年在王陵区祭祀场发现的大象遗骨。</p> <p class="ql-block">骨料与半成品</p> <p class="ql-block">玉礼器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初最重要的玉器种类。在商代晚期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玉礼器虽然式微,但仍然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有四五千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礼器170多件,兵器1340多件,还有工具以及其他杂器。1950年~1986年间,发掘所得礼器650多件,兵器1400多件,还有一些工具、艺术品和杂器。1986年以后,仍有不少青铜器被发现。青铜器主要出土于大中型墓葬,其中出土最多的就是保存完好的第五号墓——妇好墓,竟有468件之多,而且种类齐全。</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照片中间的是酒器铜方彝右侧是铜爵。方彝,外形酷似一座商代建筑,器腹与圈足皆为长方形,多带盖,盖和钮皆为四阿式屋顶形。这个方彝,1995年出土于郭家庄东南M26。此墓出土铜器67件,其中礼乐器15件,有5件铭文,推测墓主属族,时代属殷墟第二期晚段。盖为子口,可与器体的母口相扣合,盖面似四阿式屋顶,正中有四阿式钮。盖面饰倒立独立兽面纹,钮饰云纹。器身呈方形,平沿,下腹略内收,平底,长方形圈足,足部四壁正中有弧形缺口。兽与器身四角及四面正中均有扉棱。口下饰两只相向而立的鸟纹,腹饰独立兽面纹,以扉棱为鼻梁,卷云状大角,“目”字形眼,圆睛突出,有圆形瞳孔,眼外有耳,阔口獠牙;其两侧有倒立小夔纹补空。圈足饰两头相对而立的象纹,长鼻上扬,下卷且内勾,拱背短尾。通体以云雷纹衬地。腹底部有铭文“”,阴文。通高25.4厘米,重2.90千克。</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p> <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形成了以青铜礼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殷墟博物馆陈列的这些青铜礼器,器类繁多,铸造精巧,造型优美,纹饰华丽,代表了殷商时期科技与艺术的最高成就,不仅是研究商代历史文化的珍贵材料,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在安阳殷墟刘家庄西北发现一处商代铅锭贮藏坑,出土铅锭293块,总重量达到3404千克。完整的铅锭略呈龟背行,前端宽,后端略窄,背部隆起,底部较平,长约10~70厘米。这批铅锭的出土,对于研究商代铸铜规模、铸铜工艺,以及商代铸铜工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左侧是食器“犬簋”,1993年新安庄出土。直口,方唇,直腹,底近平,高圈足。口沿下饰两个对称浮雕兽头,再由两条扉棱为界饰两组对夔纹,以兽首为中心,两侧各2条夔纹,共有8条夔纹。中腹以下满饰菱形方格乳钉纹。圏足上有四条扉棱,中间饰两两相对的夔纹。所有主纹均以云雷纹衬地。内底铸有铭文“犬”,阴文。通高18.5、口径24.6厘米,重3.8千克。时代属于殷墟第四期。</p> <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是铜甗。殷墟博物馆里有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 品、艺术品等,礼器有鼎、斛、簋、觚、爵等,乐器有铙、铃、钲等,兵器有戈、矛、钺、刀、镞等,工具有锛、凿、斧、锯、铲等,生活用具有铜镜、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装饰艺术品有人面具、人头面具、铜牛、铜虎、铜铃等。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2005年,为配合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宫殿宗庙遗址区东部洹河西岸建设了一座半地下式的遗址博物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座商代专题博物馆,共展出历年来殷墟遗址考古发掘的精品文物500多件,种类有陶器、玉器、青铜器、甲骨等,其中最精美的当属殷墟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全部为科学发掘出土,有明确的出土单位和地层关系,墓葬形制和器物组合也大多完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亚址方尊,郭家庄出土,它是酒器。二件成对,形制花纹铭文均相同,此为其一。整器呈方形,侈口,束颈,斜肩,平底,高圈足外撇。尊之四角及四边中部均有对应的扉棱,从口至底分为三段,成一直线,上段的扉棱较长,伸出尊口外3厘米。口下四面饰8条大蕉叶纹,以扉棱为中线,内填对称倒立夔纹。腹部与圈足四面饰独立大兽面纹,圆角方眼,长条形瞳孔,目上有眉,眉上以简化夔纹为角,眼外有耳,腹部兽面外侧还有一倒立夔纹补空。肩部及腹部、圈足的兽面纹之上有一夔纹带,皆以扉棱为中心相互对称,腹部每面4条,肩部与圈足每面2条。在方尊肩部四角有4个圆钉头,其上套有象头,卷云大耳,长鼻上卷,锥形长牙;肩部四边中部也有4个圆钉头,其上套有鹿头,有一对大角。这8个兽头为单独铸造,可灵活取下。方尊内底中部有铭文“亚址”,阴文。通高43.9厘米,口边长32.8~33厘米,重21.4千克。</p> <p class="ql-block">商代酒尊造型多样,有方尊、圆尊、觚形尊,还有各种鸟兽造型的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品类相当齐全,几乎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照学术界目前玉器分类通用的方法,我们按照用途,将妇好墓种类繁多的玉器,大体分为肖生玉、装饰玉、礼仪玉、工具玉四大类。</p> <p class="ql-block">关于我国古代玉料的来源问题,现代学者多数认为,新疆和田和叶尔羌地区的山上和田河谷中是我国古代产玉的中心。妇好墓的玉器玉料以软玉为主,青玉居多,白玉较少,主要来自新疆和田、河南独山、辽宁岫岩等,此外还有少数属硅质板岩和大理岩。而新疆和田玉占了大多数,这是目前所知确切的新疆玉最早输入中原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碧玉,上有绺裂的白色斑片类玉器,依题材而论,有人的形象,但动物形象居多,诸如熊、虎、鹿、牛、马、兔、鸟、鹅、鸭、鹤、蝉、鳖等现实生活中存在者,以及两种动物合二为一的虎头怪鸟、羊头怪鸟、蝉蛙合体等。现实题材为主,神秘色彩性题材为辅,二者共同构架起肖生玉器所要表达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颜色偏白、石性较重,其上有褐色斑点,两面抛光。专家指出“仅从妇好生前掌握大量精美的和田玉肖生判断,至少是和田玉的本质美起了决定性作用,至于是否还有权、神、族、旅等实际的用途和观念上的功能,也是值得考虑的。”</p> <p class="ql-block">玉礼器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初最重要的玉器种类。在商代晚期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玉礼器虽然式微,但仍然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以玉器为装饰品,应该是玉器最初的功能。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一直到现代,这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p> <p class="ql-block">玉刀</p> <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讲解员介绍说:“商代还发现了很多动物形态为主的酒器,我们看到的这件牛尊就是以牛的形状为原型所制造出来的”。亚长牛尊是酒器,花东出土。整器呈水牛形,体态健壮肥硕。牛抬头前伸,微张口,口内中空。背微下凹,上有长方形口,有铜盖扣合其上,盖面饰对夔组成的兽面纹。腹部浑圆,四腿粗短,臀后一尾下垂。牛下颌饰小型鱼纹,牛耳下饰小鸟纹。牛角后颈上部饰兽面纹。在牛腹两侧各饰一只虎纹,虎首低垂于牛的前腿处,虎尾顺牛臀部下垂,尾尖内卷,双足位于腹中部及后腿上部,圆角方眼,卷云形大角,身及双足饰弧线波折纹,尾饰鳞状纹。在虎纹周围,还饰有小夔纹补空,或倒立,或直立。整器以云雷纹衬地。在牛脖下及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阴文。通高22.5、长40厘米,重7.1千克。</p> <p class="ql-block">甲骨虽然不值钱,但是甲骨文却是无价之宝。到现在西方许多国家不承认夏朝,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文字证据。甲骨文主要记载的就是占卜的信息。也就是算卦,听说准确率达到95%。三千年之前的商代生产力还比较低下,作为一名占卜祭师的威望和公信力绝对是至高无上,受全国之所托,问天问道,又命人虔诚的将卜辞刻在甲骨之上,这就是他们的信仰。也正因为这样,才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除了大量的青铜器,在殷墟还发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片。占卜后契刻在龟腹甲上的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称为的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从1899年首次被发现,到如今已有120多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刘一曼从1972年起就在河南安阳从事考古发掘,与甲骨打了近50年的交道。</p> <p class="ql-block">殷墟甲骨到今天大概一共发现了15万片,其中大多数都是农民私掘出土的,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文有35000多片。在殷墟科学发掘的91年中,甲骨文有三次很重要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甲骨碑林,青石仿的甲骨,正面是甲骨文,背面对应的是简体汉字。这个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天气预报:中日至昃不雨,食日至中日不雨,自旦至食日不雨。另外还有最早的车祸记录,干支纪年、生孩子等内容,商人时时占卜,事事占卜,占卜是商人生活中重要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河南最好的车马坑应是洛阳的天子驾六,殷墟的车马坑也相当不错,这里的车马坑比天子驾六早三百至八百年。</p> <p class="ql-block">车马坑的正前方是车辙的痕迹。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仿制的商代车子,在车子上最重要的是轮子,在行驶的过程中,轮子会不会掉下来呢?会 的。为了防止轮子脱落,要在轴上加装一个销子,销子虽小却非常重要,是车子的要害部位,车害为辖。车停好后,要把销子拔出来拿走,车子就不能走了。</p> <p class="ql-block">宫殿基址,上面有一排一排的柱子,这是房屋墙壁的地基。这里的地面也明显比别处高了许多,主要是覆盖了三尺厚的黄土做保护用的。地面上有许多的殉葬坑,这种殉葬制度从商代起代代传承,绵延至今。</p> <p class="ql-block">商代盖房子要先殉葬,西周早期盖房子也要先要殉,周代人更加注重人文,后来就觉得用人来殉葬不好,就改为用陶俑殉葬。</p> <p class="ql-block">孔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呼?以俑殉葬到了秦朝达到了极盛,出现了秦始皇兵马俑。汉代陶俑殉葬的规模减小,体量也减小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代陶俑殉葬的规模减小,体量也减小了。南北朝时出现了力士和天王俑殉葬,唐代陶俑殉葬达到了另一个小高峰——唐三彩。之后一直延续直至今日,少林寺立雪亭房角处的谛听,其实就是殉葬的变形。</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高层建筑很多,有些人会在装修时在一块地板砖下,先用带皮带骨的肉敬神,四角四盏常明灯。然后再盖上地板砖,以保佑主人平安。这也是文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出现了力士和天王俑殉葬,唐代陶俑殉葬达到了另一个小高峰——唐三彩。之后一直延续直至今日,少林寺立雪亭房角处的谛听,其实就是殉葬的变形。今天高层建筑很多,有些人会在装修时在一块地板砖下,先用带皮带骨的肉敬神,四角四盏常明灯。然后再盖上地板砖,以保佑主人平安。这也是文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讲解员带我们参观了“殷墟YH127甲骨窖穴”,并详细讲解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殷墟YH127甲骨窖穴”的故事。</span>殷墟,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距今约3300年。殷墟文化具有都市、文字、青铜器三大要素,是华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见证。而文字作为文明最重要的载体,YH127甲骨窖藏的发现,极大丰富了甲骨学的研究内容,把古文字的研究推向了高峰。</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是殷墟博物馆内的YH127甲骨窖穴。</p> <p class="ql-block">在1936年6月12日,对殷墟进行的第13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满满一坑甲骨,根本没有地方下脚,全都是甲骨。当时的考古人员感到十分兴奋,用当时考古人员王湘的话说:“接连出土,手足无措”。这个“手足无措”是惊喜的意思,也可以说是狂喜。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考古学家一共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发掘, YH127甲骨窖穴的发现是一次性发掘甲骨最多的一次,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多片。</p> <p class="ql-block">由于这坑甲骨片太多,而且当时的天气是6月份,非常炎热,且容易下雨,再加上当时的社会治安不好,经常有盗匪出没。考古人员石璋如和王湘商议后,决定把这一坑甲骨连土带甲骨片一块儿装箱。他们弄了一个很大的木箱,把这些文物套出来,再把它们整体出土,准备拉到南京后,再在室内进行仔细的清理。然而在对YH127这坑甲骨转运南京的过程中,运输却成为了一大难题。</p> <p class="ql-block">人民群众的智慧确实是无穷的。有个人叫李绍瑜,他想了一个办法,做了一个64人抬——即用了64个身强力壮的人,他们就像抬轿子一样,硬是把这箱文物抬到了安阳火车站。殷墟到安阳火车站的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但在运输工具匮乏的20世纪30年代,没有卡车,牛车和滚木运送,震动又过于厉害。于是这台大轿足足抬了两天两夜,才运到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甲骨片当时在南京董作宾的指导下,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把他们经过剥离、清理、拼合、编号、绘图等工作才把一万七千多片甲骨片都清理完毕。甲骨经过研究,发现其是武丁时期的文物,主要记载了包括占卜、战争、祭祀和日常生活的林林总总,堪称商朝的一个档案馆——武丁时期的一个档案馆,内容非常丰富。</p> <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还未等董作宾、梁思永、胡厚宣等人将它上胶、黏合和编号,匆忙中将分离的甲骨装箱,辗转长沙、桂林,再到昆明。随着中央研究院迁到台湾,这坑甲骨也被运到到了台湾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YH127从发掘以来,经过不断搬运,龟板的分裂不可避免。但经过甲骨研究专家的缀合及拓片将它们编辑成册、出版发行,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YH127这一空前绝后的甲骨发现,不仅大大的提高了甲骨的数量,它丰富的内容,更扩大了殷商史研究的视野,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三千多年前古人的真迹。</p> <p class="ql-block">通过研究甲骨文,发现四千多个字,非常集中的说明当时的甲骨文也已经成为一种文字体系。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汉字,一脉相传,让我们后人能够解读出来,知道我们的文明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YH127甲骨窖穴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2日到河南安阳的晚上,付班长的安阳朋友热情招待了我们。同学们都感到河南人很热情,办事情特别周到,河南饭菜很好吃,大家都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吃过晚饭,付班长的朋友带领我们到安阳钟楼逛夜市。安阳钟楼位于古城北大街中段,东西钟楼巷交会处,和郭朴祠相邻,是一座高台建筑。如今我们见到的钟楼并非古建筑,原来的钟楼已毁于战乱。这座钟楼是安阳市政府于1988年整治老城和开发北大街时按照原有规模在原址上重建的。据《彰德府志》载,安阳老城的古钟楼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由当时的知府刘聪所主持建造。古钟楼的台基高约七米,在其上建有重檐歇山式楼阁,台基之下均有拱券型的门洞(这点和鼓楼是不同的),钟楼在明朝建成之时,便悬挂了一口重约860公斤的大铜钟,这口钟是铜掺银铸造而成,在敲击之时,声音洪亮,廿里相闻。</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安阳钟楼来到安阳古城。安阳古城又称彰德府城,虽然殷、邺时代是安阳最为辉煌的时期,即使是相州也很有名气,但彰德府时代却是安阳人最容易触碰到的历史,因为它虽然饱经沧桑,但是却依旧存在。目前常说的环城河以里的安阳老城,就是当年的彰德府城,且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轮廓,但内部却已经有些面目全非了。仓巷街,原名仓门口街。这名字听上去就像“狗剩”“黑蛋”一样接地气。确实,它因原来位于县衙粮仓门口,就得了这么个俗名儿。后来,粮仓废了。它又是老城区内的重要街巷,于是“粮仓”“街巷”各取一字,它就有了一个听上去古朴典雅的“艺名”——仓巷街。这是一条具有明清特色的历史街区,九门相照的建筑格局、精美绝伦的木石砖雕、中西结合的明清及民国建筑风格,在这条街上依稀可见。原貌已不可寻,人为修葺的痕迹犹重。但是,我们在这条历史老街上走走停停,像一个迷路不知归处的游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