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亲姜儒琳是一位“张富清式”的老英雄。父亲出生于1928年11月,1946年10月在他17岁时就放弃学业,从华中建设大学和几个同学一起参加了新四军,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屡立战功。战争的硝烟散去之后,他却深藏功名不提功劳,就算我们——他的孩子都不清楚他的过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听党指挥,1982年响应国家的号召,申请转业回地方建设家乡造福百姓,直到1989年5月离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于2018年4月因病去世,享年90岁。虽然他老人家没有等到2018年底全国统一进行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那个“张富清时刻”,但父亲就是“张富清式”老英雄的证明来自于他的功劳证和5枚奖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的功劳证和5枚奖章,是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意外发现的,同时发现的还有父亲的自书预(遗)嘱和自撰碑文,这种做法完全是军人父亲的一贯作风:不给别人添麻烦,刚强、勇敢、自尊。父亲在碑文中写下了他为了解放战争浴血奋战参加的众多战役,在枪林弹雨中拼命打下的各个战功。我被父亲的英雄战绩震惊到几乎窒息,感到了直击灵魂的拷问,感到很惭愧,我竟然不知道父亲打了这么多的仗、还立下这么多的战功。毫无疑问我的父亲是英雄,军功章和功劳簿就是最好的证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瞬间泪奔,内心对戎马半生的父亲的尊崇与敬仰无以复加。看到父亲各个时期,穿着各式军装的老照片我心潮起伏,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子,自己怎么以前就不知道这些呢?怎么就没有想起来和父亲多聊聊天,听他讲讲年轻时候的经历,讲讲过往的战斗故事……我竟然不了解自己的父亲是英雄,我真不是个孝顺的女儿!现在只能通过父亲的碑文和干部履历档案来了解自己父亲过往的革命经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的碑文是这样写的:“姜儒琳,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悦来区耿圩乡梁荡村唐庄一户佃中农家中。一九四六年十月于华中建设大学参加新四军。一九四九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野总兵站部中心股员、前方分部会计、汽车大队文书、第二十三军炮兵团二营营部书记、团司令部书记、参谋。参加过南麻、泰安、莱芜、孟良崮、开封、睢杞、济南、淮海、龙窝口、渡江、宁沪杭、长广、上海战役战斗。建国后历任二十三军炮兵训练大队区队长兼军事教员、第三炮兵(南京)学校学员、锦州炮兵学校战术教员、沈阳炮兵学校战术教员、宣化炮兵学院地炮战术教员,张家口地区农村“四清”工作队队长、蔚县炮兵“五七”干校学员、西南六盘水煤炭指挥部燃化部第二十四工程处党委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宣化炮兵军政干部学校战术教研室组长、第二地面炮兵学校战术教研室主任、学员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党委书记。曾立过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三次。获解放奖章一枚、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原解放纪念章各一枚,中国人民慰问解放军赠纪念章一枚。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尉军衔。一九五八年参加福建前线炮击金门战役。一九八二年五月于沈阳炮兵学院部队正团职转业,江苏省清江市基建委员会副主任职务行政十五级。历任淮阴市清河区城建环保局局长、区人大党组成员、驻会委员、城乡建设环保委主任委员(正处职级)。一九八九年离职休养。离休后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厅局级医疗乘车待遇。革命军人、共产党员为信仰、为民族独立、为人民解放、为建设新中国而战出生入死,为国防军队建设、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听党的话,那里需要那里去,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克己自律,不贪不腐为人民服务。于XX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辞世,享年XXX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亲笔手书的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就是父亲自己亲笔撰写的碑文。我的父亲是在2018年4月26日17时辞世的,享年90岁。父亲走的很安详,有老伴儿和儿女在他的身边,母亲和弟弟妹妹陪伴了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父亲去天堂和他的老战友们相会去了,我想天堂里没有病痛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刚强勇敢的老军人亲笔手书的预遗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17岁投笔从戎参加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绑腿的作用就是行军时为腿部形成支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投笔从戎从华中建设大学参加新四军投身于解放战争。</span></p> <p class="ql-block">(1965年10月父亲在张家口“四清”工作队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在贵州六盘水地区“支左”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姜儒琳在沈阳炮校任战术教研室主任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姜儒琳在沈阳炮校任学员三大队大队长兼党委书记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到父亲打过的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战役这都是我们小时候在电影里面看到的著名战役,父亲经历过的战争年代的残酷和战役战斗的慘烈,我辈今天只有从历史文献和影视作品中去了解和感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前期的电影《大决战》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还有目前为了庆祝建国70周年,纪念淮海战役70周年正在CCTV9记录频道和江苏卫视同步播放的5集电视记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里面“通过参战老兵的口述、回忆文章,以及战斗英烈的日记、战时书信等,还原战斗经过和历史细节,展现我军将士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为人民而战的使命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淮海战役是最为惨烈的经典战例,是具有决胜意义的人民解放战争,60万人民解放军与80万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上兵戎相见、殊死一搏,历时66天。“记录片中那些战火中走来的老兵初心不改,对于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的淬炼是侵入骨髓的记忆,更是顽强不屈的血性烙印。这些当年20岁左右的热血青年,在战火中成长,他们昼夜行军,冲锋陷阵,视死如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父亲姜儒琳就是这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他在革命队伍中觉悟,在战火淬炼中成长,淮海战场上有他奋力拼杀的年轻的身影。这份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回报人民”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成了父亲永远不忘的初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父亲在张家口地区农村搞“四清”任工作队队长期间,工作队中有从地方上抽调的大学生,大学生正式参加工作队工作但是不发工资,当时规定工作队要和农民“三同”,吃饭可以是各家轮流派饭,但有条件的地方,工作队员可以自己办伙食。父亲的工作队是自己办伙食,该大学生队员经济很困难,他就不参加工作队伙食,父亲了解到这个情况就一直替该队员交伙食费资助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工作队结束后,我还见他到家里来过,说是来家里看看我的父母,父亲还买了两个像书本那么大的带彩页插图的红塑料皮豪华日记本和两双尼龙袜子送给他。弹力尼龙袜子当时是高科技新发明产品我们家人都没有穿过,那时都是线袜子,不结实不耐穿,成天要补袜子。红塑料皮的豪华大日记本相当于现在的笔记本电脑了,那时候这两样东西都是奢侈品,费了父亲好多钱啊!为了这事儿惹得母亲和父亲大吵一架,所以我印象深刻,我当时也有点羡慕嫉妒恨,也跟着数落父亲,说出的话很扎心像台词:“爸的心里只有人民,就是没有咱们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回想起来,父亲之所以对经济困难学生加以资助和关爱,是源于父亲当年因为参加新四军而中断了自己在华中建设大学学业的缘故吧,父亲的初心一定是希望用他曾经的浴血奋战换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一次,父亲也是为了他的人民和妈妈闹不愉快,那是在宣化炮兵学院的“文革”期间,父亲被当权造反派摘了领章帽徽并打翻在地坠落尘埃,和门叔叔等人一起被造反派打入锅炉房烧暖气锅炉,这样的下苦力劳动强度大,十分辛苦,可是父亲仍然乐观淡定的当个烧锅炉的,那时母亲总是想方设法把伙食给父亲整的可口些,有时改善生活有好菜了,还会让我去服务社打二两白酒让父亲喝两口解解乏,父亲喝得高兴了还乐呵呵的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候,粮油都是凭粮本按人头计划供应,各种物资都凭票。一天父亲和母亲商量,说是一起烧锅炉的工人老郭家里粮食不够吃,吃不到月底有时侯还到处借粮,玉米面都舍不得吃饱肚子,咱家粮本吃不了有节余的能不能让他买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说:“咱家孩子小吃不了粗粮,每个月粮本是有些节余,问题是如果家里来个人就没什么富裕了,有时还要防无时,有点节余也不能给别人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就给母亲做思想工作说:“地方老百姓很困难,没有部队的待遇好,咱打仗流血拼命的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吗?解放战争也是老百姓支前民工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有粮食也舍不得吃给部队上支援前线,咱不能忘本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怼他说:“你少给我唱高调,自己都挨整烧锅炉去了,还忧国忧民呢!我不同意!”父亲苦口婆心的反复给母亲做思想工作,后来母亲同意让出来30斤玉米面,父亲高兴的像攻下了一个山头。父亲拿着母亲的粮本告诉工人老郭可以买30斤玉米面的定额。可是,令父亲始料未及的是,他为了给人民群众谋幸福,却出现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导致母亲又和父亲干了一场大仗。原因是老郭不打招呼,就擅自偷偷的加倍使用定额,买了粮本上面60斤玉米面,因为本上的节余不够60斤,老郭超买还提前使用了下个月的定额指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一贯就是不管家里任何家务事的,他也没有看一眼粮本记录就还给了母亲。母亲拿着粮本翻看记录,一看记录他买了60斤额度指标,并且还预支了下个月定额,母亲问父亲买了多少定额?父亲说30斤,母亲一听就来气了说父亲骗她:“这不一共买了60斤,定额都出现亏空了,预支是红笔写的你看不见吗?瞎吖?这不是有日期记录的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说:“没有骗你呀!我真的不知道他多买了,我回头去了解一下是什么情况。”你看看吧,我的父亲总是为了他的人民群众而和母亲干仗!唉,这一次他的人民群众辜负了父亲的信任,把他害惨了!当时我还有点小幸灾乐祸,这下有父亲好看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前年纪小不理解父亲,现在看了《淮海战役启示录》受到了启示,父亲那一辈创建共和国的老革命军人,一辈子坚守着初心,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回报人民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已经深深烙在了他们的生命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里,在军营里满眼看到的叔叔伯伯们,都是创建共和国的将领,像父亲他们这样的年轻老革命太多了,所以我习以为常也没有觉得父辈有多崇高伟大,也没有想到问父亲打仗的故事,不过有时侯父亲和母亲两人聊天斗嘴时,也会涉及到一些父亲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那时还小,有一次看到父亲胳膊和腿上各有一处伤疤,就问:“爸爸这是什么?”父亲轻描淡写的说:“被炮弹皮啃了一口!”那时也不知道追问父亲,有时间还不够我们跑外面疯玩儿去呢!但是父亲落下了腿疼的老毛病我是知道的,姥爷专门给父亲加工擀了一床羊毛毡,还有一床狗皮褥子,都是给父亲防寒防潮用的,冬天父亲还要在军棉裤里的膝盖处缝上两块带毛羊皮。父亲的这个三件套宝贝都是东北姥爷家弄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次妈妈不知道为了什么数落父亲:“就你傻!当教员当教员当了个大头兵,人家炮校毕业都跑回老部队当大官啦!”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你爸胆小不敢跑,让留校就留校,让当教员就当教员,人家XXX就偷着跑回老部队了,老部队职位都给留着呢,你爸毕业要回老部队哪像现在,那升的可快了!”父亲说:“听你妈胡说,军人服从命令听党指挥!再说了,成绩优异的优秀毕业学员才能够留校呢,那时筹建炮校急需教员,不能过多考虑个人的得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是一个坚守初心、淡泊名利、勇敢正直的硬汉,建国后为军队院校的建设不计个人得失,牺牲小我,奉献一切。我脱离了部队大院的圈子失去了炮小孩的组织,都源于父亲的一次选择。那还是父亲在贵州六盘水当军代表“支左”的后期,因为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炮兵系统派韩永昌叔叔代表组织,来接我们这一批人返回军队。当时父亲已经做好了就地转业的准备,已经把母亲工作安排调至XXXX处,今天我才了解到,那是父亲参加解放战争时打下淮海战役的战场。XX市有位父亲的老上级还是什么老首长,我现在都记不太清了,反正当时在市里当大领导,记得我陪父亲去家里拜访他时,赵伯伯让父亲转业来地方工作和母亲团聚,把一家人团聚到一起,不要两地分居实在是辛苦。说是趁他在这里好给父亲安置工作,当时父亲同意了转业去他曾经打过仗的地方搞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因此,父亲就在我高中毕业时(宣化四中)安排我去了XX市附近的知青点下乡插队了。母亲高兴的盼望着父亲转业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不料情况又发生了巨大变化,组织上不批准父亲的转业报告,不同意父亲转业,原因是“拨乱反正”要重新组建炮兵院校,这样一来父亲带着2个弟弟和妹妹就留驻在宣化炮兵学院了,后来父亲又带着弟弟妹妹们迁往沈阳第二地面炮兵学校搞筹建,所以父亲是宣化炮兵学院和沈阳炮兵学院的“老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就因为父亲的不忘初心,听党指挥,为国防军队建设的奉献精神,直接导致了父母两地分居八年之久。父母亲各带着孩子们南北遥望,两边的孩子们在成长的关键期缺失了父母共同的陪伴与教导。这成为了我们家庭永远的伤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的工作繁忙,整个人没日没夜的扑在军队建设上,家里就扔给妹妹。院里的叔叔阿姨都夸姜家的小二丫头可能干了,她不但代替父亲去参加弟弟的家长会,还要代替父亲出席哥哥的家长会,因为哥哥是学校的篮球队长训练很忙,也成天的不着家,妹妹还要把饭菜给他留好扣在食堂的饭桌上。打个青椒炒鸡蛋的菜,妹妹只挑辣椒丝吃把鸡蛋留给哥哥,说是哥哥训练太累了。妹妹给父亲洗军装放在浴缸里用双脚踩着洗,我看到妹妹这样懂事我心潮涌动忍不住想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我这个一直生活在部队大院的女孩,不得不单枪匹马去XX地当知青,若干年后我返回沈阳炮兵学院,弟弟说我一点部队干部子女的气质也没有,整个是个平民老百姓还是流浪民族那种的,语气神态中貌似嫌弃我这个姐姐有些给他掉价?我自己也蓦然发觉我已经和部队大院孩子们有了陌生的疏离感。我的个性里的确有着少数民族淳朴率真的特质,但是我对军队的信仰和情结与生俱来从未改变,我在这一点上随父亲,勇敢正直、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我和母亲一样后来我也当了一名军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就在我奔回沈阳和父母弟弟妹妹团聚,大概才刚两年吧,父亲当时任三大队大队长兼党委书记,父亲在家也是一把手,把握全家的航向一个人说了算。这回他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父亲说:“部队养小不养老,我要落叶归根。我要响应党的号召回老家建设家乡,转业回地方干几年,为实现家乡四个现代化出把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气得不得了说是“刚调回来没过两年安生日子,你又要折腾,家都给你折腾穷了,坚决不走,这回等着干到离休进干休所。”母亲这回是真的暴动玩儿命和父亲干大仗,母亲哭着痛说革命家史:“你个南蛮子,你个骗子,结婚时你答应我爹妈的说好了将来不离开东北的,要不我能嫁给你?那会儿你讷么大岁数了!呜呜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这样怼母亲:“我哪么大岁数了?不就比你大7岁吗!那会儿组织上给我介绍的对象多着呢!我看上你就因为你家姐妹多,将来把你带回江苏老家的,谁家娶媳妇不带回老家去?我要回老家吃淮扬菜吃活鲫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院里的那些老同志都劝父亲不要转业说是“再干几年就离休进干休所了,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为啥还要转业呢?回地方都是降职降级安置使用,等于要扒二层皮工资待遇要减少很多”。尤其是门叔叔、戴叔叔、王叔叔这些宣化炮院来的“老人”都到家里来力劝父亲留在部队干几年后就离休进干休所,可是去意坚决的父亲却说:“为了革命南征北战少小离家都半辈子了,还没有为家乡地方建设做贡献,当年从学校里参加革命都没有告诉家里,母亲成天站在地里哭着喊: 三儿啊,三儿啊……你在哪儿呐?母亲生生的哭瞎了眼睛,想我啊!思念成疾早早的就离开了人世,老父亲去世那年在贵州“支左”也赶不回去,想想真是忠孝不能两全啊!现在我想要落叶归根回江苏老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这样说了,大家也只好做罢。通过多次的努力父亲终于做通了母亲的思想工作。1982年5月父母亲带弟弟妹妹们南下回到江苏老家大淮安(也是周总理的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对自己要求很严,正如他一生所践行的“革命军人、共产党员为信仰、为民族独立、为人民解放、为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为国防军队建设、为保卫和平建设社会主义,听党的话,那里需要那里去,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克己自律,不贪不腐为人民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到老家后,生活环境气候都很好,日子很安逸,大弟退役时父母一定要他回老家安置,因为弟弟是在沈阳当兵入伍的,所以退役后也可以在沈阳安置。父母那一辈人大都是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当然要儿子回到身边的,弟弟退役回到老家后想进公检法口子,正好当时在招考,弟弟想让父亲给他找找人,父亲没有答应弟弟的请求,父亲说:“凭自己本事考,考上就进,考不上就不进”。弟弟这次没有如愿,因此就落下了弟弟对父亲的一个埋怨,不过弟弟后来还是凭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干部编制,并且拿到了文凭,在工作中也不断的进阶进步。妹妹也很努力,她有勇气把现有单位工作放弃了去脱产读书,完成了专业的转型晋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弟弟妹妹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发展的很好,这令父亲感到很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小弟因为种种原因下岗了,他说哥姐们都是干部编制就他没有安身立命的位置,让父亲给他解决一下,可是父亲说:“你要靠个人努力奋斗,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要理解国家改革,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找到自己的座标。”小弟创业失败后就去打工做销售,父亲一直都是鼓励支持小弟,他还帮小弟把停缴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补缴了,还答应以后一直替他缴纳。父亲这样说的:“困难不要怕,谁家能没有困难呢?谁家没有下岗的呢?只要家人相互帮助,就可以抵御住社会变革的冲击,我们做父母的不指望孩子们成龙,只是希望你们成人,父母只是尽力支持成全你们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父亲在晚年患病的时候,就把小弟喊回家来照顾年迈的父母亲了,小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从一个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的人,锻炼成长为会烧饭做菜照顾父母,带父母就医看病到处求医问药的家庭支柱。这几年小弟一家和父母亲一起生活,互相照顾着,扶持着向前走。我很感谢小弟的付出,他让父亲感到很安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经常会在吃团圆饭时笑眯眯的说:“姜家的孩子们都平平安安的,踏踏实实的,没有违法乱纪、贪污腐化的,这就是福,就是最大的幸福,我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父亲一辈子:“听党的话,那里需要那里去,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克己自律,不贪不腐为人民服务。”党的要求他老人家都做到了。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我以此为荣。</span></p> <p class="ql-block">(回到地方后父亲忘我的为家乡建设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在人大参加选举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到地方工作后父亲坚守着初心,很少考虑自己的得失,转业到地方,他并不在乎职务的升迁,忘我的工作着希望能为家乡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后半生。父亲在1989年5月离休。离休后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厅局级医疗乘车待遇。但是父亲离休后去医院就医或是去南京就医一般都是用自家人的车或是打车,很少麻烦组织,父亲说:“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麻烦人家”。我看到经常是妹夫开车来南京带父亲就医,小弟来南京给父亲取药。父亲离休后心态坦然,并没有把他“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厅局级医疗乘车待遇”当回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晚年常常会说:“活着就是待遇,能活着就是幸福待遇,比起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还计较考虑什么个人得失,我是替他们活着呐!”妹妹如果在家就会接过父亲的话说:“正因为您是替他们活着的,所以您才更要好好的活着,该您享受的待遇就要享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父亲姜儒琳就是这样一位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张富清式”的老英雄。我相信全国各地还有很多这样深藏功名的老英雄。我之所以写下这篇缅怀父亲姜儒琳的回忆文章是被《淮海战役启示录》激发出来的爱国主义崇军情怀,以及对父亲姜儒琳的敬仰与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一定要把父辈的军魂和我对军队、军人的信仰和尊崇传承下去,不能让我的子孙后代在安逸的生活中忘了军人世家的革命传统。因为这是烙在我心上,刻在我骨子里,流淌在我血液中的崇军情怀,因为我是部队大院的孩子,我从军营走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世兄、学姐、发小同学为父亲致敬悼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父亲是一位“张富清式”的老英雄 》首发刊于《现代家庭报》2019年11月8日第5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保持初心,坚定信念。这是我的无偿献血证书和对老兵公益项目的爱心捐助善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作品《我的父亲姜儒琳》获得三等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姜苏行云,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教育系统工作三十余年;部队大院子女;从父随军 十七年;从夫随军十二年;写作初心是为了记录《塞上炮兵城的故事》父辈的、吾辈发小的、生命成长物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谢谢您的阅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