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栾应忠小名栾应,家里门外人都叫他栾应,很少有人叫他“官名”或大名。父亲生于1927年卒于1973年,英年早逝,只活了46岁,但父亲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为子长县建国初期的手工业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离开人世快半个世纪了,至今仍有人称颂着父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是个铁匠。父亲打铁手艺好,听二姐栾爱梅讲,父亲打铁的手艺很好,父亲打的家用马勺、汤勺、炒瓢、漏勺,妇女做针线活用的针钳、锥子、顶针等既精致又耐用,凡是父亲打的铁具上都刻着“栾记”,刻着“栾记”的铁具当时在子长县就是品牌货,卖起来十分抢手。哥哥姐姐拿着父亲打的铁具出去卖,从子长老城十字街走到南门后街就卖完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是子长县最早的铁用具使用的推广人。解放前后,人们用的最多的生活用具是木制品,铁制品非常稀缺。胡宗南战败退出延安后,父亲被县上专程派到延安向一河南铁匠学习打铁手艺,学成归来的父亲在子长县大力推广铁制品,铁制品相比木制品既坚实又耐用深受群众的喜爱,父亲在子长县推广使用铁制品同时带动了延川、清涧、安塞等周边县铁用具的推广使用。父亲一生打铁带了多个徒弟,有延安大修厂工作的大丑娃,赵家沟的王福合,子长老城壕住的贾德义,自家兄弟栾桃生(我二爷的儿子)。父亲手把手教徒弟,毫无保留的把打铁手艺传授给他的几个徒弟,让徒弟们有了一技之长,当上了令人羡慕受人尊敬的手艺人。父亲爱琢磨肯钻研,在铁匠行当里推陈出新有很多新发明,父亲是子长县最早用铜打铜汤勺,铜漏勺,铜马勺的人。1958年毛主席发出“大搞农田基建”的号召后,为了加快农田建设进度,父亲潜心钻研,发明了榆次锨(比现在用的锨长,可以深翻土地),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推进了农田建设进度,当时县上召开现场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使用父亲发明的榆次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是建国后5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想让父亲担任县上瓦窑堡团区委书记,父亲考虑到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便主动让贤,提出自己干不了,让有文化的人去干。建国初始,百废待兴,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高涨。发展农业生产、打坝治地、兴修水利、修路架桥需要大量的生产工具。在当时无任何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手工业是供应城乡人民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作为手工业者代表的铁匠很吃香,社会上流传“学会捣铁,县长不换”,可见铁匠作为手艺人当时之重要,可见工农劳动者当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社会地位之高。</span>父亲手艺好,人又勤快,家里的日子自然也过得有吃有穿,相对富裕。1954年,全国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把零散的、规模较小的、生产处于落后状态的手工者集中起来,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利于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加强工农联盟。过惯了小富即满、相对自由生活的铁匠们对社会主义改造大多持抵触情绪,改造工作一度推进缓慢。父亲舍小家为国家,带头把自家三盘铁匠炉子折股入到合作社,同米粮山上南各就一道发动和组织了五六十户铁匠在子长县城河东组建成立了铁业社,父亲和南各就是子长县铁业社的创办人。铁业社成立后,父亲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铁业社,既调度生产,又亲自参与生产,每天半夜鸡叫就早早起床到铁业社忙了。打铁是下力气的重体力活,那时打铁用的原材料都是“毛铁”,没有现在成品的原材料,劳动强度更大。那时子长全县群众需求的生产生活铁用品绝大多数来自于铁业社,铁业社从早到晚炉火通明,叮咣叮咣的打铁声响彻子长县城河东,是子长县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欣欣向荣景象的一个缩影,是当时子长县罕有的工业生产,为建国初期子长县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解决偏远农村农民生活、生产用具短缺的问题,父亲在铁业社组建了支农队,带头带领一把人把铁匠炉子搬到离城百里外的南沟岔、涧峪岔等乡镇,深入到农民中间就地打铁锨、撅头、锄头等农具,既解决了偏远农村农具短缺问题,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更体现了工农“一家亲”。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的父亲,心中充满了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无比热枕,胸怀对党的无限感恩之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事事走在人前、干在人前,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由于父亲奉献多、贡献大,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被公认为子长县手工业者的“火车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8年延安专区农具参观团子长县代表在京合影,二排左二为我的父亲栾应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6月,父亲作为延安专区的手工业先进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农具展览会,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父亲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件事,一直以来是我们家族的荣耀,父亲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照,一直悬挂在我们家的墙上。几十年来,凡是到我们家来的人,都要仔细把这张照片端详半天,在照片的众多人群中指认出我的父亲,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钦佩和羡慕,父亲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8年6月中共中央领导与延安专区农具参观团全体人员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献给了建国初期子长县的手工业发展事业。长期的重体力劳动造成父亲浑身疾病,积劳成疾,46岁就因病去世,丢下了只有38岁的母亲和七个儿女。父亲的人生虽然短暂,但父亲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父亲没有给儿女和后人留下物质上的遗产,但却给儿女和后人留下了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高贵品格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后人传承和发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正昂首阔步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历史不能忘记,历史理应铭记为共和国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广大普通劳动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