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 一一 《蜀相》听后感</p><p class="ql-block"> 陈肃静</p><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深感后生可畏。陈雪老师以题材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借助朗读课文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形象,再对比诗人与诸葛亮之间的异同,自然得出主旨,再到练习,由课内作业,推及到实战演练,逐层深入,思路清晰。</p><p class="ql-block"> 优点:</p><p class="ql-block">1.首尾呼应。以诗歌练习之诗歌题材引入诗歌,最终又落到诗歌赏析,前后照应,结构完整。</p><p class="ql-block">2.分层教学。课堂内容设计层次清晰,由简入难,读准字音,读懂大意,读出情感,认真研习,品味主旨;练习由课内到课外,由简及中,及难。这样设计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事可做,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也一定程度增加了他们各自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3.综合素质高。教态大方,课堂掌握有分寸,教学目的明确,师生互动良好,板书合理。</p><p class="ql-block">4.目标明确。无论是课堂内容,还是检测,演练,皆做出如此。</p><p class="ql-block">5.善用新信息技术。多媒体运用得恰到好处,教学语言凝炼而准确,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p><p class="ql-block">6.讲练巧妙结合,链接高考练习,注重方法指导。</p><p class="ql-block">7.整节课通过对话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分析事件,品味景物,体悟情感,很好地践行了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之“审美鉴赏”。</p><p class="ql-block">建议:</p><p class="ql-block">1.问题提出时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p><p class="ql-block">2.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讲解,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展示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马昕老师由题目引发思考,引出“英雄”话题导入新课,借用名人名言关于“英雄”评论,探究“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因,将诗人与蜀相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原因与主旨。</p><p class="ql-block"> 优点:</p><p class="ql-block">1.教学设计巧妙。由“蜀相”引发的相关思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紧扣“英雄”,展开讨论,由“英雄”导课,再落到“英雄”上去,最后升华到杜甫的伟大,环环相扣,首尾呼应。</p><p class="ql-block">2.教学语言优美而简练。马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她以良好的基本功,娴熟的教学技巧,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颇有语文味儿,对学生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p><p class="ql-block">3.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头解题时的提问,到课中问题的设计,多次质疑追问,那个字词用得此处如何,可以换其他的字词吗?课堂处处可见学生思维的训练。每句诗,学生赏析完毕后,都用优美的语言展示在PPT上,既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门,又展现了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课至最后落到“杜甫精神之伟大”,既是对核心素养之“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培养,又是对学生思想的洗涤与熏陶。</p><p class="ql-block">4.教学理念新颖。注重启发拓展,注重师生互动,学生会的不讲,不会的加以引导点拨,实在不会才予以讲解。</p><p class="ql-block">5.教学驾驭能力强。马老师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堂组织,板书,引导等都体现了她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p><p class="ql-block"> 建议:</p><p class="ql-block">1.展示美景时,可以先让学生写,再展示老师自己写的内容,通过对比,既可展示语言文字的魅力,也可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利于更好地品味情感,从而更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p><p class="ql-block">2.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以多一点。建议,只是个人浅见,更多的是学习,学习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她们良好的专业素养等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位老师年纪轻轻,就如此之出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优秀定当离不开她们日常的学习与努力。见贤思齐,日后工作教学中,还须加倍努力。</p><p class="ql-block">最后忠心感谢学校,感谢两位授课老师,感谢为这两节课默默付出的所有工作人员,是你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感谢大家!感谢!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听《蜀相》同课异构有感</p><p class="ql-block"> 倪 婕</p><p class="ql-block"> 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实不然,一堂味道纯正的语文课,不仅仅是老师搬运知识的过程,我们更是指点迷津的引路人,是课堂上的“最佳配角”,这是我此次听课最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一)好的语言胜过千军万马。</p><p class="ql-block"> 作为语文老师,拥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无可厚非,两位老师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她们的课堂都弥漫着古典文化的气息,用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歌情景,走近诗人,走进诗歌。语言似一股清泉,涓涓细流沁人心脾,两位老师用他们生动的语言让听者经历了杜甫的郁郁不得志,领悟到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深深的无力感。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好的语言胜过千军万马。</p><p class="ql-block"> (二)以点带面,撬动全诗。</p><p class="ql-block">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叶圣陶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其实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这就是教学的支点。找准了这个点,我们的教学“杠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既快又准的掌握知识。我所听的这两节课都抓住了这个支点,撬动了这堂课。这节课,陈雪老师抓住了颔联中“自”“空”这两个关键词,一“自”一“空”,兴尽悲来,翻覆之间,便有推不开的沉重,可谓平中见奇,一波三折。陈雪老师对这两个字反复推敲,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一代名相祠前的凄凉、冷落气氛,从而体会作者杜甫的无尽感伤,可以说,这两个字是撬动全诗的支点,抓住这两个字可以帮助学生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马昕老师抓住了“蜀相”作为整堂课的支点,从“蜀相”出发,详细地将杜甫和诸葛亮进行细致比较,在比较中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两位老师都抓住了一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以点带面,撬动全篇。 </p><p class="ql-block"> (三)题在课外,根在课内。</p><p class="ql-block"> 有专家曾经说过“语文课,应该是举一反三的练习,我们的课堂要与高考联系起来”。语文高考试题看似与课本无关,其实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都能在课内知识中找到对应点。由此可见,只有注重课内知识积累,夯实课内知识基础,并培养起课内课外知识的衔接迁移能力,才能让学生夺得高考课外题的高分。陈雪老师就炼字题答题技巧做了梳理,马昕老师带领学生重温了古往今来那些满怀热情,最终却功业未竟的英雄们,让学生也和杜甫一样,走近英雄,与英雄产生共鸣,这些都与高考紧密相联。 </p><p class="ql-block">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深刻的理解到一堂味道纯正的语文课,老师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是一个演说家,是一个设计师,更应该是一个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 听课后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陈元圆</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听了高二两位语文老师的同课异构课,让我受益匪浅,感谢学校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让我们不断进步的的平台,这两节课,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以下我来谈谈我学习后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都讲的是杜甫的《蜀相》。课堂中她们的普通话非常标准流利,教态亲切自然,表情丰富,充满活力。在课堂上能简便,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他们的教学构思也都非常新颖独特。</p><p class="ql-block"> 陈雪老师先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句子,然后抓住两个词:“空”“自”让学生体会他的含义,并深入理解他的两个字所表达作者的感情,以及表达效果,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把诸葛亮事迹罗列出来,进而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总结,自然而然学生就能总结诗人此刻的心情:“表露出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佩”,紧接着教师发问:“可如此才智过人,丰功伟绩的诸葛亮却壮志未酬”因而顺理成章让学生总结出本诗的主旨:“诗人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最后总结收束全文,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做题方法,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自然而酣畅。从始到终,她的表现都是不紧不慢,相当沉稳,语言干练从不拖泥带水,也相当的优美,普通话非常标准,值得学习。</p><p class="ql-block"> 第二位老师的课堂也很精彩,她的构思也非常独特。先让学生自由读,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本诗能表现诗人感情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这样就能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紧接着,从题目入手,分析《蜀相》这个题目,它指代的谁?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史实,明确诸葛亮一生功绩但最后依然壮志未酬,最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为什么会长使?并泪满襟?从而自然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尤其是在讲解练字的部分,她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可否把空自用尽皆来换?一下子把课堂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并且激起了学生讨论的热潮,教师和学生有了思维的碰撞火花,课堂也活跃了。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用语精炼,语言很美,思路非常清晰,值得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总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太多太多。首先,在我的教学语言上,可能是一开始教学我不太注重自己的语言组织,所以口头禅特别多,什么“啊”“呀!”“是吧”,提问学生总是重复,不干脆,课堂语言不干练,总是拖泥带水。后来上公开课,有好心的老师帮我提出了我的问题,但是感觉自己改正的不够彻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醒自己,作为语文老师,要注意的课堂用语,尽量不要拖泥带水,用语要精炼。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与在课堂上积极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作为教师的我,再去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创设表现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生命线在于教师,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作为一线教师,我更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教学的改革中不断进取。</p> <p class="ql-block"> 将落实课标要求贯穿于教学始终</p><p class="ql-block">——《蜀相》同课异构听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高三年级 朱娜</p><p class="ql-block"> 10月26日,我们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聆听学习了高二年级陈雪和马昕两位老师的两节课。两位老师教学内容都是杜甫的名作《蜀相》,但两位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课堂节奏的推进、教学侧重点的确定都不同,展现出不同的个人风格,也展现出语文课堂的多样多彩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和我们学习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最大的感触是必须要在备课、上课等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精准对应课标要求,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真正改革课堂。 </p><p class="ql-block"> 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凝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成为文学作品中璀璨的明珠,新的课程标准下,诗歌教学如何开展、如何找到切和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跨入内含丰富的诗词圣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们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p><p class="ql-block"> 陈雪老师课堂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沉稳、理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方法指导。如在明确诗歌题材为怀古咏史诗时,马上提示学生回忆此类诗歌的鉴赏要点;在分析诗歌首联“锦官城外柏森森”提出问题“对翠柏的描写有何作用”时,马上提示学生诗歌意象分析的答题策略;在鉴赏“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炼字时,马上提示学生回忆炼字题答题的四个步骤……从这些方法指导来看,教师对相关考点把握比较清晰,自身基本功深厚。</p><p class="ql-block"> 但作为一堂40分钟的诗歌鉴赏课,多次应试技巧和相关评论术语的灌输,使诗歌鉴赏课堂更像练习课、训练课。这种现象在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结合自身情况,我做了以下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没有深入学习课标要求,未改变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学习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如果过多偏重于理性分析就会忽视感性品味,过多偏重于知识传授就会弱化情感培养。这可能是受到高考压力影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偏重于考试的功利目的,我们经常在制作导学案时将课本选文当作了出题的资料,而不是审美、探究的对象,过多讲解和技巧套路消解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在一次次的机械答题中消磨殆尽,本应该让学生由衷喜爱的古典诗歌失去了其语言、意境、情感等魅力,长期来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害无益。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学生过多的被动学习与接受,肯定无法达到相应学习效果。</p><p class="ql-block"> 马昕老师的课堂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不疾不徐又环环相扣、情感丰厚又水到渠成、温柔又有力、看似无意实则精心设计。她教学的每个环节,“读、问、比、练”都切实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都在着力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去参与鉴赏实践,在给学生表达自由的同时,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身份并不缺位。课堂随时可见思维碰撞的火花,学生真正主动沉浸到了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实践中,能够去思考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之美。马昕老师课堂最显著最值得我学习的亮点有三:一是打破了诗歌常规授课的顺序,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研读之后的灵活处理。马老师通过题目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诗歌主人公诸葛亮身上,顺势提问“诗作中哪些句子直接描写诸葛亮?”然后师生共同探究了诗歌后两联的内容情感,接着老师继续发问“后两联已经能表达出作者的感伤惋惜之情了,为什么还需要写前四句?”学生在对情感探究理解的前提之下马上思考这个问题,积极主动进入到前四句的思考中。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熟悉之后,“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正是课标教学建议的要求。二是在尊重文化经典的同时,能结合时代对相关教学内容作出个性化解读。比如马老师对“英雄”的解读,列举古今人物,告诉学生时势英雄、侠义英雄、爱国英雄等都有其光辉。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思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重大作用,同时也起到了正确三观的引导作用。再比如对“长”字的解读,也体现出教师的独具匠心。三是不着痕迹恰如其分的渗透了炼字的赏析方法。在千古名句赏析过程中,老师发问“自能否替换成尽,空能否替换成皆”,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并展示了思考结果之后,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有了感性认识以后,老师出示了示范赏析的段落,教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到规范表达,既没有抢夺学生思考表达的机会,也做到了高屋建瓴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要做合格的语文人,上合格的语文课,除了不断向同行名家学习,多听课多反思之外,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为自己寻找前行路上的灯塔,而我们最亮的一盏灯塔莫过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指出,要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持续学习、更新观念、改进实践、着力提升教学水平。认真研读学习相关理论,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努力落实相关要求和建议,是实现语文教师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坚持行动,终会靠近目标。</p> <p class="ql-block"> 马昕老师《蜀相》评课</p><p class="ql-block"> 张艺可</p><p class="ql-block"> 马昕老师《蜀相》这堂课,重点在于对文本内容情感的分析挖掘,培养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表述概括的能力等等。课前准备非常充分,在课堂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既不程式化,又具体、诚恳。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就给予肯定,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最终也有对学生思想的拔高之处,不仅让学生们有收获,也让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获益匪浅。仔细想来,有以下优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语文课上出了语文的味道,马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语言有文采,能打动学生,使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p><p class="ql-block"> 第二、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马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第三、注重在课堂上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马老师能够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让学生走进文本,和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p><p class="ql-block"> 第四、在课堂上能够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第五、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与处理精练、适用、有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有效解读,课件中也有进一步探索作者情感和关于“英雄”评价的阐释,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谈谈美中不足的地方,我认为马老师的语言还可以更有起伏一些,能够带领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主旨。此外,可以适当增加在黑板上板书的环节和学生讨论的环节,一节课教学内容也可以适当有所减少。</p> <p class="ql-block">听陈雪与马昕老师同课异构课有感</p><p class="ql-block"> 洪烈营</p><p class="ql-block"> 上个周,高二语文组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为全体语文老师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读的书,我们也没有白听的课,听一次有一次的反思与关照,听一次有一次的触动与收获。现将我听马昕老师与陈雪老师的课的反思,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讲的都是杜甫的《蜀相》,诗的体材吻合了她们的特点,她们都是诗一样的女子,两位姑娘都端庄贤雅,文质彬彬,基本功扎实,文学素养深厚,天生具有教语文的潜质。陈雪从景的鉴赏到情的体悟,马昕从情的揣摩到景的品味,二人一顺一倒,相得益彰。她们从教的时日不长,却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在课堂上无论是问题的引导,还是点拨与评价,分析与讲授,都显得从容自如,游刃有余。这是我当年同她们一样的年龄与教龄时所不具备的能力与特点,因此,对她们表示由衷的赞赏。</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还想对两位年轻的姑娘说几点我的看法,希望对你们以后的语文教学有些许的帮助。首先声明,不是你们讲的不好,也不是我一定能讲得好,就来以高人自居,这个万万不敢,我只是想以一个老大姐的身份告诉你们,你们现在虽然做得很好,但想要做得更好,还得在以下几个方面下点功夫,以便于你们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越走越轻松,越走越欢喜。</p><p class="ql-block"> 目标确定的问题。王荣生教授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中说:“我认为,教学内容比教学形式更重要,更关键。一堂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教师安排的再精致,讲得再精彩,学生讨论的再热烈,课堂气氛再活跃,其课堂价值都极为有限。”他所说的“课堂内容”,指的是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精准。</p><p class="ql-block"> 教学目标的确定,怎样才能精准?这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走进教材,精读教材,熟悉教材说了什么?怎样说的?然后又走出教材,精准对标。对什么标?对《新课程标准》,课标要求我们给予学生什么,我们就凭借教材来给予他们什么,这才是真正的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只教教材。</p><p class="ql-block"> 举例说明,《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蜀相》中有哪些点可以提升这些核心素养,经过对教材的精读,对这几大核心素养的解读与思考,我们可以有这样几点思考。</p><p class="ql-block"> 如鉴赏一、二联的写景、意象、炼字,这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的核心素养,即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在语言上,你可以对应为,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思维上,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也就是说,你用一个点的切入来研读学习,可以落实很多核心素养。关键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始终要有一个对标的意识,否则就容易放得开而收不回。</p><p class="ql-block"> 如探究三、四联杜甫的情感,这明显除了语言、思维、审美,还有文化的问题。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就切中一点,即思维的开拙,能够分析、辨识、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这里就是比较的思维。那么多古迹,为什么杜甫要去观瞻诸葛祠?为什么杜甫赞美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常使英雄泪沾襟?谁是英雄?他自己是不是英雄?他自己有没有为之沾襟?他为什么为之沾襟?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入知人论世来体味杜甫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因此,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对准课标的四大核心素养。且目标不可太多,一节课能完成一两个就很不错,不同的课型,确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情,目标的多少也应有所不同。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目标多了反而让人迷惑,而且都只是浅尝辄止,目标少而精,反而落得实吃得透。所以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让学生隔靴瘙痒,还不如针对一点为其止痒,以免教后依然不痛不痒。</p><p class="ql-block"> 强化“读”的问题。《新课标》明确为我们的语文学科定位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活动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p><p class="ql-block">我以为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无论是戏曲还是小说,最为重要的环节是读,没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怎样的分析与讲解,讨论交流都会收效甚微,尤其是诗。诗是高度浓缩的文学样式,就像用水泡葡萄干一样,在水中泡的久一些,葡萄干就变得更圆润饱满一些。这个“泡”,就是读。把诗文读的遍数多一些,对它的内容涵咏的久一些,自然把诗的情感与技巧理解的就会深一些,揣摩的就会透一些。缺少读的这一环节,对语言、形象、情感的鉴赏就如杂技演员走钢丝,是悬空的,是不落地的。</p><p class="ql-block">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口头的表达和书面写作,也指在聆听与诵读文学作品,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这些能力当中,听、读是说、写的基础,没有输入,哪来的输出。</p><p class="ql-block">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也学了不少诗词,可是为什么一到做题时便无从下手,或下笔千言,言不达意。就是因为学生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停留在老师硬灌的分析上。真正让他们去鉴赏一首诗,只能叫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想来想去,还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读的环节上出了问题。比如,初读,读字音断句;再读,读节奏内容;三读,读基调风格;四读,读情感诗味;五读,读美感情趣;六读,读艺术手法。读到哪一层,依据学情而定,反正,没读出诗的感觉,没读出诗情画意,绝不盲目拔高鉴赏。</p><p class="ql-block"> 我这样说,都是理论,显得虚头巴脑,真正要如何引导学生“读”领风骚,大家不妨去看看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他说的“浅浅”就指的是方法简单,反复诵读就行了。他的课,小说有小说的读法,散文有散文的读法,诗词有诗词的读法。虽然说方法浅浅,但是读着读着,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就深了,这样浅浅的教语文,我也向往,可是思维的惯性老是管不住我这张爱分析的嘴。以后我们都尚需在课堂的“读”上下功夫。</p><p class="ql-block">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希望对两位美丽的语文姑娘有作用。我们都是语文人,语文是我们的命业,也是我们的家园,希望在语文的天地里,大家一起,彼此携手,一起耕耘,共同收获,共同描摹语文的花好月圆,共同享受语文的美丽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