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飘落的树叶一一沙溪古镇

河堤雨径

<p class="ql-block">  剑川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幸存的重要驿站和集市,古镇中的寺登街直通南门,保留了当年茶马小镇的原始风貌。</p> <p class="ql-block">  我独自从沙溪古镇的主街,无目的地走了一段路。右边有一个大戏台,戏台的对面是一座寺庙。从这里往前走,就是城南的古城门。南门出去是一条河,河岸边有金灿灿的扬树,这深黄的颜色,表明也是晚秋。这样的美景一定会吸引无数游人,一定是非常热闹的地方。而如今,因为新冠,游人非常少,整个小镇显得格外清静。</p><p class="ql-block"> 我发现它跟别的古镇不同,大多数人家的门都是关着的。</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夜景灯光只是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古建筑廊道、梭角的地方勾画出一些美丽的五彩斑斓的光影线条。给古镇添了几分现代色彩。</p> <p class="ql-block">  在巷子的深处,格桑花开得正旺,街边石头垒成小溪,溪流急冲冲朝着一个方向奔流,小镇的人出门在路边就可以取水,水质很好。溪水的流动给小镇增添了几分生气。</p><p class="ql-block"> 当夜幕降临,红日西下的时候,晚霞染红了刚下过小雨的石板路,显得特别的晶亮耀眼,将小镇变得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现存的古镇有两类:</p><p class="ql-block"> 一类是:镇上没有原住民,为了旅游开发,将原住民的房屋改造出租或卖给外地人做生意,这样的古镇商业分围浓,一片欣欣向荣,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灯火阑珊,音乐歌舞,酒肉尽兴,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另一类,古镇有部分原住民,他们很少做生意,白天关着大门,在院里喝茶晒太阳。这样的古镇有着原有的生活气息和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  沙溪古镇便算后一种吧!黄土建的古建筑保存得非常完好。根据需要有些地方也进行了改建,主交通道路贯穿古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镇的两头有</span>比较好的停车场。走进小巷有客栈,也有本地人住的院子,院子大,黄色的泥巴墙,建筑样式很漂亮,有影壁、照壁,院门精雕细琢,辉煌霸气。</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古镇住了两晚,白天逛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边看风景,</span>下河顺手拾得剑川奇石,还十分惊喜。到了饭点,我们选择了一家木雕体验馆共进晚餐。这家体验馆,老板经营理念很特别,人们在进餐的同时,还可以观尝师傅的木雕作品,在特有的艺术分围中,观木雕作品,品美味佳肴,十分惬意。</p> <p class="ql-block">  入门处小师傅正在认真雕刻一件荷花木雕小品。小师傅的雕刻手法,技艺还算熟练。墙上布置了很多精美的木雕作品,是一些非常传统的题材,龙凤呈祥,喜鹊闹梅,富贵牡丹,荷塘月色,……,据小伙子介绍这些大多数都是他师傅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我们选择的正厅入坐,四壁有最精美的木雕作品。我总觉得我们点的菜虽说有鱼、有鸡、有本地特色菜,却配不上这些作品陈设的厅堂。</p> <p class="ql-block">  堂外是个四合院,院内有些修剪得不太专业的树石盆景。但是,奇石是很独特的,那红的格桑花,绿的常青藤,在撒满雨后阳光的院子里显得几分灵动。 </p><p class="ql-block"> 饭后的夜晚这里和丽江不一样,这时是沙溪古镇是最安静的时候。沙溪古镇是世外古镇,这里有你想不到的古朴和宁静,来了一定不会让你失望。</p> <p class="ql-block">  沙溪古镇曾先后获得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云南旅游名镇、108个中国村庄名片、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庄名录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登上沙溪最美观景点,俯瞰整个沙溪古镇,古镇一览无余,青松山石很独特,可以在山上赏石窟,观古墓,泡氧吧!曾有人统计2012年,沙溪镇5月接待海内外游客8.28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  剑川石宝山,据说歌会是他们传统的盛大民族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宝山举行。歌会期间,剑川、洱源、丽江、兰坪、大理等地的白族群众和歌手都穿上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很热闹。石宝山歌会的主要内容是对调赛歌,白族歌手和青年小伙子、小姑娘都到石宝山上来对唱情歌。可惜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没有体会到这样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  石宝山的地貌非常特别,有大片的龟背石,我第一次看到,非常壮观。据专家介绍龟背石的形成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5.4亿年前后沉积的粉砂岩,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形成状如龟背的网格状裂隙;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岩石在半塑性状态下,由于地震作用产生垂直层面的裂隙,饱含水的泥沙流向裂隙运移,随着震动的加剧,泥沙脉不断生长,使两端岩层弯曲、断裂,在层面上表现为形似干裂的网格状裂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