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诞生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军工学校

卿卿如来

<p class="ql-block"> 太行工业学校在黎城</p><p class="ql-block">(山西黎城杨尚军)</p><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八路军军事工业最高领导机关军工部在黎城上赤峪村成立。</p><p class="ql-block"> 1940年开始,在八路军军工部领导下,太行各根据地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因地制宜兴办起了一大批兵工厂。随着军工事业的大发展,培养兵工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p><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有着“军工泰斗”之称的刘鼎从抗大总校特科大队(又称特科大学,是抗大培养专业特种技术人才的分机构)大队长(校长)兼政委任上调任军工部长。8月,特科大队奉迁上赤峪村。9月9日,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召开军工部会议,指示:“要尽快开办工业学校,吸收有知识的青年和工人,为军事工业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并指定刘鼎全面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和出任首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遵照彭德怀指示,军工部决定先成立干部训练队,为建校创造条件。通知下发后,很快,第一批干训队学员,包括特科大学学员、冀中军区抗大三团、冀中地区及晋察冀军区选派人员共70余人冲破层层封锁来到军工部驻地相邻的下赤峪村报到,刘鼎代表军工部接见了他们。是时,八路军正在进行关家垴战斗,军工部机关分为两个梯队。干训队随即被编入第二梯队,次日即开赴武乡县砖壁村,作为关家垴战斗预备队参战。11月,反“扫荡”结束,干训队回到下赤峪宣布正式成立,李非平任队长兼工科教员,厉瑞康任指导员兼政治教员。下辖两个分队,一分队为工训队,以培训军事工业技术为主,二分队为通讯队,以培训军事通讯联络为主。</p><p class="ql-block"> 干训队只举办了1期,学期4个月,主要学习内容为基础数学和军工常识,学员结业后大部分分到129师。</p><p class="ql-block"> 期间,1941年1月,干训队奉命迁移至黎城县看后村,筹备成立太行工业学校。同时,八路军总部向各根据地发出指令,要求选派干部和战士到校学习。3月,军工部各厂、冀中军区、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山西青年决死纵队及八路军总部直属单位共选派学员96名,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陆续从四面八方来到看后村。</p><p class="ql-block"> 5月,太行工业学校在看后村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隆重热烈的开学仪式,八路军总部总后勤部长杨立三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领导到校祝贺。刘鼎任校长,李非平任教务主任,厉瑞康任副教导员,夏明任教职干部党支部书记。最初学员共129人,教职工20人,依文化水平分为6个班。其中,原工训队老学员组成专科一班(机械)、初中水平新学员组成专科二班(机械)、化工班,其余学员组成普三班、四班,另有一个会计班。校部、教室、师生宿舍、饭堂集中在村西南角一块叫瓦缸窑的平台场上,大部为借用百姓房窑,有的还和群众共住。其中校部位于赵贵忠家院,大课一般在村后牛头山脚旁寿圣寺大庙里上。</p> <p class="ql-block">(西头村太行工业学校旧址碑)</p> <p class="ql-block">(恢复重建的寿圣寺)</p> <p class="ql-block">  太行工业学校成立后,彭德怀兴奋地致电毛泽东主席:“我军在太行山已经有了一个小规模的工业学校。”毛泽东得知后十分高兴,说:“太好了。你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为我军培训出一大批军事管理人才和军工技术人才,这对我们赢得最后的胜利十分有利。”</p><p class="ql-block"> 不久,1941年7月中旬,根据战争形势和对敌斗争需要,太行工业学校迁往武乡县何不楞村教学。9月,又迁回黎城县,先后转驻西头、南陌村。其中,西头村学校办公室设在村中三教庙内,教室设在村民家中。现仍存学校教室遗址3间,坐西朝东,面积45平方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1941 年10月,为了加强学校领导和师资力量,军工部调柳沟铁厂副厂长刘致中任工校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同是北洋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军工部4所所长陈志坚也到校任教。1942年2月,军工部3所教导员张弥调任政治教导员,张培江、牛宝印、柴毅3名大学毕业生亦到校任教,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又从晋西北部队、晋冀鲁豫边区和军工部各兵工厂新选派了一些学员,使教学员总数达到200余人。</p><p class="ql-block"> 根据学员文化程度的差异,学校制定有不同的学制和教学计划。并特别强调,学校的教学方针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厂实习相结合,注重实际、学以致用。为此,刘鼎校长明确指出:“工业贵在应用,工校的校训是实际。要应用、要实际,必须从熟练上通过”。</p><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师生在场院里、大树下或窑洞内上课,门板当黑板,背包当坐凳,膝盖当课桌。尽管如此,师生热情都很高,课堂秩序良好,教师讲课也非常认真。像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工学院、河北工学院教授的郭栋材,联系学员实际,从军工生产需要出发,自编讲义;陈志坚、牛宝印等教师在讲课中深入浅出、具体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批改作业一丝不苟,都深受学员喜欢。</p><p class="ql-block"> 学校实行的考试制度十分严格。专科3个月考1次,普科2个月考1次;考试2门不及格者只准补考1次,补考后仍有1门不及格者留级;3门不及格者不准补考直接留级;留级2次者按退学处理,送回原单位或改调其它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管理上,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时,强调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建校初期,学校设有党支部。1942年8月,正式成立党的总支委员会,贾晓东任书记,厉瑞康任副书记。党总支下设教职工党支部和学员党支部,先后共发展新党员80名。全校党员最多时达202人,占总人数的65%。此外,还在学员中建立了青年队和学生会,在教职工中成立了工会。党组织十分注意发挥其作用。学校的各项工作活动与任务,如开展文体宣传活动,出墙报、作宣传、开晚会、搞联欢,活跃学校生活,发动当地群众;组织管理勤务公差,背粮、担煤、开荒、种地、挖野菜,等等,他们都干的有声有色,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政治工作主要由政治教导员全面负责。任务主要有三:一是政治理论教育。主要通过上政治课,系统讲授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常识。同时,结合形势进行时事政策教育。二是保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抗战必胜信念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团结和依靠教师,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切联系学员,关心学员生活,帮助学员解决思想问题。三是搞好军民关系。不论在哪里驻扎,师生都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始终保持共产党八路军的优良传统。帮助百姓担水、扫院、挑粪、割谷,借东西按时归还,损坏东西照价赔偿,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深受根据地人民欢迎。</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全体教职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太行工业学校成立在战火中,也成长在战火中。学校办学的3年时间,正是敌后抗战最残酷、抗日根据地生活最艰难的时期。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办校伊始,彭德怀、左权等总部首长及刘鼎等军工部领导就为学校制定下了半工半读、学(员)战(士)合一的办学方式。并制订有两套计划,即平时的教学计划和战时的反扫荡计划。学校的6个教学班分编为3个武装排,学员既是学员也是战士,一手拿书、一手拿枪,平时学习、战时打仗。另外,学校还建有一支武装自卫队,队员是从各教学班挑选出来的,多为具有战斗经验的共产党员。平时在教学班学习,并抽出一定时间进行军事训练。战时按自卫队编制集中,既是学校的护卫队,又是军工部机关的警卫队,保卫着学校与部机关、首长和师生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日军进行年关扫荡,工校师生随军工部安全转移到黎城白寺峧。黄崖洞兵工厂职工将机器埋藏转移后,有人又报告说发现一批钢丝、锯条、锉刀、锋钢和黄色炸药还放在黄崖洞里。这些都是根据地奇缺物资。彭总得知后,指示要立即抢出来。工校自卫队自告奋勇承担了这项任务。当时,日军已到达黄崖洞附近,情况十分危险。但队员们发扬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英勇机智胜利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左权参谋长在十字岭突围中光荣殉国。当时,工校也处于日军包围圈中,突围中副校长刘致中英勇牺牲。普二班班长、共产党员吴剑英带领几个女同学在山里转移时,与日军相遇。他临危不惧,果断对大家说:“我在前,你们在后,拉开距离。如果遇到敌人我就拉响手榴弹,你们听到响声就向后转。”勇敢在前探路,不幸与敌遭遇,被发现包围后,毫不犹豫地拉响一颗手榴弹,壮烈牺牲,用生命保卫了校友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反扫荡结束后,7月,工校又迁到武乡县温庄村。是年秋,遵照党中央“精兵简政”指示,军工部机关与各厂一半职工被精简。为了保存和培养干部,军工部从中挑选出200人,派到工校学习。全校人员增至317人,其中干部教师39人,学员278人。同时,调派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陆达接任牺牲了的刘致中副校长之职。不久,郭栋材、唐英之、王锡嘏、牛治华等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骨干也被先后调入学校任教。太行工校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1943年6月14日,日军进占蟠龙镇,直接威胁到学校安全,太行工业学校由此迁移黎城县井上村。当时,正是太行山区遭受连续旱蝗涝灾荒的第二年,粮食供应极端困难。工校师生积极响应八路军总部的号召,为了减轻根据地人民负担,主动将口粮标准由每人每天1斤半下降到8两多,经常用野菜树叶合煮充饥,生活非常艰苦。此种情况下,工校被迫停课开展起了大生产度荒运动。师生开荒80余亩,抢种蔬菜萝卜、山药蛋共7600多斤。</p><p class="ql-block"> 1943年9月,朱德从延安致电彭德怀,陕甘宁边区正在加紧兵工建设,缺乏技术力量,请从晋东南抽调。9月18日,太行工业学校正式停办。根据彭德怀副总司令“工校学员不准调出军工部门”和杨立三副参谋长“太行工校原则上开赴延安”的指示,在校学员大部分分到军工部下属太行各军工厂,余下分赴延安、太岳军工厂。</p> <p class="ql-block">(看后校部旧址全景)</p> <p class="ql-block">(中北大学首届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在看后)</p> <p class="ql-block">(看后村还是朝鲜义勇队太行山首个长驻地)</p> <p class="ql-block">  太行工业学校作为我军第一所军工学校,共为我军培养出400多名军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成为太行军事工业技术传播的摇篮。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太行工业学校在长治市恢复,改称长治工业学校。后逐步发展成为今中北大学。在我党我军军事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太行工业学校从成立到停办,先后转驻3县9村。黎城是太行工业学校转驻村庄最多的县。其中,1941年5月至7月在看后村;1941年9月至1942年2月年关大扫荡前在西头村,反扫荡中转移暂居白寺峧村,反扫荡过后至1942年5月在南陌村;1943年6月至9月在井上村。村民们至今仍能说起当时学员学习、生活的情景,看后、西头村群众仍称工校住过的房子为“老工校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9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太行工业学校(中北大学)建校八十周年之际,中北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命名挂牌仪式暨首届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在看后村隆重举行。中北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雷锋斌、宣传部长薛实军、中共黎城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颖南、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魏振东等校县领导出席并共同揭牌。烽火中诞生,风雨兼程80年,中北大学再一次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中北大学生观瞻军工圣地黄崖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