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Ancient Chinese Buddhist Statue and unscramble painting of Gunny Foetus with Lacquer</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Mingqi Xu</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干漆夹纻工艺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最高品位,是各门类工艺美术技法的最优秀代表。夹纻亦称夹纾、挟纻、干漆像、搏换像、脱空像,“脱空像漆布为之”(唐• 释慧琳注《释迦方志》卷上), 是一种冠绝古今的神秘手工技艺,为南北朝的文化传承以及唐宋元明佛教文化的繁荣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俗话说:“得到一夹纻佛像,便可得到一寺院”。足证古人对干漆夹纻佛教造像地珍视程度,从古至今倍受人们地礼爱。</p> <p class="ql-block">一座正定城,半部佛教史。从传世的古代干漆夹纻佛教造像作品看,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宋元时期的干漆夹纻佛教造像,均显得精美绝伦,无与伦比。每一尊佛像都有着强烈的叙事性和深邃悠远的背景,令人叹服。实物表明,我国古代此类的干漆夹纻佛教造像绝品,大都出自河北正定及其附近地区,可见当初该地区干漆夹纻佛像雕塑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p> 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古城正定秘藏北宋干漆夹纻佛教造像清赏</b></p> <p class="ql-block"><b>1、北宋干漆夹纻西方三圣佛教造像</b></p><p class="ql-block">佛教中的西方三圣分别指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p><p class="ql-block">“西方” 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除了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之外,佛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都介绍了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1)北宋干漆夹纻阿弥陀佛坐像(梵名Amitabha), 此像高148厘米,宽120厘米,厚95厘米。其头部圆满秀丽,表情随和,双腿跏趺,安详地端坐在莲花座之上;脸型丰满,下视的眼神透出威武与英睿,微翘的唇角显得尊贵而严峻;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相接为禅定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身躯宽硕,显示出它的雍容大度之态。它是那么的完美,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令人百看不厌。</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光佛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它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阿弥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国王,由于受到世上自在佛的启示,乃发起求无上道的愿心而出家。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善至真至美的西方极乐世界。 </p> <p class="ql-block">(2)北宋干漆夹纻观世音菩萨坐像 (梵名Avalokite’svara), 像高142厘米,宽110厘米,厚85厘米。此像保存完整,体量硕大;柳叶弯眉,双目微睁,嘴唇稍抿,大耳垂肩,两颊丰满,略带笑容; 他头戴雀屏式宝冠,肉髻高梳,颈部佩戴璎珞,上身袒露,肩披帔巾,自然下垂,全身衣纹飘逸,气定神闲地稳坐莲花座上。她左手置胸前,此手势为观世音持莲花形象的寓意,是将纯真的少男少女比喻成莲花之花蕾,可感受到怀着纯净菩提心的持莲观世音期待花儿盛开之心愿;面对大千世界的纷扰,显得格外安详宁静。</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亦称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她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p> <p class="ql-block">(3)北宋干漆夹纻大势至菩萨坐像(Maha-sthama-prapta),像高142厘米,宽110厘米,厚85厘米。此尊大势至菩萨,穿着华美,头戴高冠,冠中饰一精美小型化佛,脸呈满月型,法相庄严,凝神若思,胸肌丰满,坐式优美,形象生动。左手放置右腿,右手抬起、以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呈说法状。创作手法上既承袭了盛唐时期的艺术规范,又寓生动活泼于端庄之中,呈现了一种清新典雅的新风尚;而在表现形式方面,则已有明显变化,而此尊仍延续了传统的 “跏趺坐” 式,随意舒坦,有浓厚的世俗情趣。北宋以后则开始流行 “游戏坐" 式,成为菩萨坐像的规范化形式。</p><p class="ql-block">大势至菩萨,亦称大势菩萨,或简称势至。此菩萨与观音菩萨俱摄护众生,被视为临终来迎今得往永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而广受崇信。如《大佛顶首愣严经》卷五云: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大势至与弥陀、观音二圣,有极深的渊源。在弥陀成佛以前,他即曾与观世音菩萨共同为弥陀的侍者。在未来世,他也将步于观世音菩萨之后而成佛,名为善住功德宝王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2. 干漆夹纻弥勒佛坐像(梵名Maitreya )</b></p> <p class="ql-block">这尊《弥勒佛》像高118厘米,宽115厘米,厚82厘米。裸胸袒腹,肥头大耳,目光深邃,鼻子隆起,笑容可掬;左腿半立,右腿平放,一手捂膝,一手紧握口袋,赤脚而就,姿态悠闲自然而舒适。特别是那襟怀坦荡、慈祥善良的笑容,极富于感染力。因此多少年来,他的头部留下了无数观者的手泽,被磨挲得铮光锃亮,可见人们对这个弥勒形象的高度认可和喜爱。雕像所表现的随遇而安,心宽体胖,正是古代国人为人处世较理想的一种典型状态,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令人感到格外亲切。雕像的头部,写实而又夸张,眉眼与嘴角因欢笑而牵动,表情微妙可爱。丰腴的躯体肌肤、翻敞的上衣和布袋的织物质地,以及肚脐与双脚,每个细节的处理都表现得维妙维肖。</p><p class="ql-block">弥勒佛亦称弥勒菩萨摩诃萨、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属汉传佛教造像中常见的一种,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为慈悲福分之象征,其造像形象是依照五代时期僧人契此的形象塑造。收藏大肚弥勒佛像,不仅为了祈求保佑,更是为了提醒自己,以智慧清净之心处世,以慈悲喜舍之心待人,只要心中有智慧与慈悲,就会化解一切痛苦与灾难。</p> <p class="ql-block"><b>3.干漆夹纻观世音菩萨立像(梵名Avalokite'svara)</b></p> <p class="ql-block">此尊观世音菩萨立像,高196厘米,宽88厘米,厚80厘米。保存完美,体量高大,是海内外收藏的体量最大的干漆夹纻菩萨立像,不仅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一尊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这种制作于上千年前的彩绘贴金干漆夹纻观世音像,极具特色。其面相如释尊,方圆丰腴,神情端庄;头梳高花冠,精巧华丽,胸佩饰件,上身袒露,身材窈窕,稍向一侧略曲,站立在圆形仰覆莲花宝座之上,衣带繁复流转,飘逸飞动,美不胜收,令人瞩目。</p><p class="ql-block">她肌肤细腻丰满,线条匀称而充满韵律,突出了女性特点,其左手上举,右臂自然下垂,仪表万方,充分体现出我国佛教造像的含蓄之美。尽管年代久远,但衣纹处的彩绘贴金仍依稀可见,驻足凝视这尊文静而典雅的观世音菩萨像,给人一种明净圣洁的审美享受。</p><p class="ql-block">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为了教化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众生,能示种种形象,可以化现出32种化身及观世音本相共33身。后来人们根据这种说法,绘制了33种观世音画像,如踞坐岩上,手持净水瓶的杨柳观世音;脚踏鳌鱼背上,手提鱼篮的观世音;身后有圆形背光,观水中月影的水月观音等等。观世音形象刚传入中国时是男人相,女相观世音造像的出现,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而盛行于唐代以后。到了宋代,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已深入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理想中的观世音菩萨就变成了救难、送子、造福众生、仁慈可亲的母亲形象。这时的观世音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这尊宋代干漆夹纻观世音立像,就延续了女相观音的特点,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4. 干漆夹纻关羽读春秋坐像</b></p> <p class="ql-block">此像高126厘米,宽92厘米,厚70厘米。端坐在虎皮长椅之上的关羽头扎儒巾发冠,蚕眉凤眼,鼻梁高挺,脸呈长方,目光炯炯,左手捋髯,右手执书,神态专注安详,身着交领的宽大战袍,为宋代典型的服饰特征。关羽左腿弓起,右腿稍前蹬,气宇轩昂,张力十足;右肩与左腿上的护甲云纹雕刻细致,工艺精湛。整体造型比例匀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威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此像制作考究,工艺之精,体积之大,为国内外所罕见。</p><p class="ql-block">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雅号 “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手足,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攻打曹仁驻守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p><p class="ql-block">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 “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 “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 “义绝”。</p><p class="ql-block">关羽信仰的流传当然与《三国演义》的风行有关,事实上关羽家喻户晓,也离不开宗教的影响。据载,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到荆州,欲建精舍于玉泉山,一日他正趺坐入定,忽然天地晦冥,风雨怒号,只见关羽显灵,率鬼神眷属现出种种可怖景象,以扰乱智者大师。大师面无惧色,并斥之为死生轮回、贪贵恋福,言毕,妖象俱变;是夜,云开月朗,关羽现身,经大师教化后,向智者大师求授五戒,皈依佛法,正式成为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p><p class="ql-block">后遂封关羽为守护佛法的 “伽蓝菩萨”,关羽列入佛法守护神行列,塑像供奉,使关羽成为中国本土佛教神明。</p> 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干漆夹纻佛教造像的起源与工艺</b></p> <p class="ql-block">虽然漆器被欧洲人称做“Japan ”, 但它千真万确起源于中国。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惊奇地发现,用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 (生漆,古人叫大漆) 涂在木质器物表面,就能带给他们一层经久不朽的保护膜,漆器就这样诞生了!</p><p class="ql-block">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防腐是漆器诞生的最初目的,但逐渐人们变得不满足了,古人思考着,在保证耐用的同时,能让器物变得更加好看,更加精美。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就再也停顿不下来,接下来的几千年里,中国人基本上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探索。一不小心就研究出了几十种工艺,把漆器从单纯的工艺变成了一门艺术,一种文化和学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野生纻麻植物、和做成丝的纻麻。</span></p> <p class="ql-block">夹纻髹漆工艺始于战国后期,在两汉时用于制作夹纻漆器,干漆夹纻佛教造像正是在继承战国以来干漆夹纻漆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据记载,当时已能造 “夹纻丈八佛僧”,高及层楼。比铜铸佛轻便,比泥塑佛坚固,便于佛事活动中抬起游行,称之为“行像”。纻麻分野生与人工种植,分布于秦岭、淮河,江南麻区,在北纬33°~35°之间,包括湖北、安徽、四川、江南四省北部,河南、山西两省的南部,<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甚至河北大部分地区</span>。分布较广,但多为单茬种植,唯有浙江天台县生产的苎麻最为优质,那里山林茂密,盛产山漆、桐油、苎麻、香樟等干漆夹纻工艺所需要的多种天然原料。自古至今,中国优良的纻麻品种被不断引进到日本、朝鲜、美国佛罗里达州、韩国、菲律宾等国种植。</p> <p class="ql-block">干漆夹纻工艺的成品主要用于佛教造像 (干漆夹纻佛像,也称生漆脱胎佛像),也用在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保护及民间日用器具的制作中,具有经久不蛀、光亮润泽、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河北正定地区自古文化积淀深厚,佛教文化传承有序,山水相连,文化宜人,奠定了这里干漆夹纻佛教造像制作的必要基础。</span>所制干漆夹纻佛像造像大气稳重,能防水、防潮、防酸碱腐蚀和较强防撞击能力,可以保存数千年之久。精湛的制作工艺,体现在每一道工序的细节上,原料配比、加工提纯、工艺制作都相当复杂,精益求精,凝聚了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才智。此独特技艺的传承,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在修复古代建筑、古代文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正定著名四塔</span></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以来,经过历代工匠不断继承、发扬,干漆夹纻工艺逐步走向成熟,并且对我国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就将此技艺带到日本,当年由他制作的夹纻“鉴真”坐像成为日本国宝。宋代,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此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 由日本僧人带回日本,现仍供奉于清凉寺。有人说过,总结宋朝的美学是极简风,若单看宋朝的普通漆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只有工艺繁杂的干漆夹纻和雕漆才是另一半的极繁。</p> 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民国六年(1917年)正定隆兴寺流失海外的干漆夹纻佛造像</b></p> <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该馆位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上的82号大街,与著名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纽约海登天文馆遥遥相对。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它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法国巴黎的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美术馆(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也称冬宫音译艾尔米塔什博物)齐名的世界美术馆,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出自河北正定隆兴寺,为日本商人收购后转卖美国的干漆夹纻佛教造像,是大都会东亚馆的镇馆之宝。像高96厘米,宽68.6厘米。其生动细腻,宛若真人,双目有神,表情祥和,呈跏跌坐姿,身披袈裟,袒右肩,衣纹褶皱自然写实,流畅生动,袒露的胸部,肌肉平滑光洁,似富有弹性。袈裟表面,均残留敷彩痕迹,佛像袒露的肌肤处,可见较为明显的贴金痕迹,袈裟表面残留鲜艳的红、蓝色。</p> <p class="ql-block">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上个世纪初在北京建立山中商会支店,正式开展在北京收购中国古董业务,为山中商会在欧美各国的分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品质的中国艺术品。民国六年(1917年)的一天,有一古董商神秘地带来了四尊佛像,熟知中国文化的山中定次郎看出这些陈旧的佛像绝非寻常之物,是采用古老的干漆夹纻工艺。山中定次郎认定眼前的这四尊干漆夹纻佛像造像来历非凡,(一说是山中定次郎密谋隆兴寺僧人偷盗而得手),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用高价全部买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山中定次郎得到这些佛像后,喜出望外,留下了其中的一尊,而另外三尊均运往了美国纽约分店,联系出售,很快引起美国各大博物馆的关注,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决定以高价买下其中的一尊,还有两尊则分别被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赛塞克勒艺术馆和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馆买走。</p><p class="ql-block">这三尊唐代干漆夹纻佛教造像均为所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鉴于珍贵程度,各博物馆是不会轻易外借展出。尤其Freer美术馆,成立之初就立下“藏品概不外借”的馆规。</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举行了这三尊流落海外的佛教造像的首次合体展出,也不知道筹备这次大展,三方策划了多长时间,地点在Freer 一间宽敞幽静的展厅里,参观者人来人往,这三尊唐代佛教造像带着他们千年的平静与思念,静静的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也包括来自故乡的人们。</p><p class="ql-block">来自巴尔的摩沃尔特斯美术馆的佛教造像,号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干漆夹纻佛像,博物馆断代为公元590年的隋代。</p><p class="ql-block">来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佛像最为著名,成为干漆夹纻佛像的代表,广泛见诸于各大图册,是大都会东亚馆的镇馆之宝,断代为公元七世纪上叶 (唐代)。</p><p class="ql-block">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佛像久存库房,2010年起,才在弗利尔的中国早期佛教造像馆内展出,博物馆断代为隋末唐初。 </p> <p class="ql-block">其中巴尔摩的佛像还未能做到“脱胎成像”,但已具备干漆夹纻雏形。大都会和弗利尔的两尊佛像底部中空,均已脱胎。但弗利尔的那尊,断臂处仍可见木胎的一部分;大都会的一尊,断臂处可见其内为空心,脱胎更为彻底。</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一尊山中定次郎留流落在日本的干漆夹纻佛像,由瑞典斯德哥尔摩著名教授喜龙仁(OSVALDSIRN)1925年出版的专著,《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中收录,至今,这一佛像仍不知所踪。 </p> <p class="ql-block">这组佛像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它的重要之处,就是因为佛像制作采用的是几千年前的干漆夹纻工艺。干漆夹纻亦称脱漆器,唐代制作的干漆夹纻佛像,熟知的仅见于日本国宝级财产唐鉴真和尚干漆夹纻像(80.1cm),由此可见,以上四尊唐代佛像造像,其珍贵程度非同一般。</p> 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两晋 “雕圣” 戴逵与干漆夹纻</b></p> <p class="ql-block">戴逵 (327-396),字安道,谯郡铚县 (今安徽省县)人,官宦世家,随父戴绥居京都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年少博学善文,工书画,且乐巧思,富灵性。相传十来岁时,能以蛋清拌瓦灰为泥,制成小碑,自刻碑文,戏称 “郑玄碑”,见者惊叹。范宣,陈留人 (今河南省开封市) ,博览群书,尤精三礼,善画,隐而不仕,声望齐鲁。逵闻风宗仰,上门拜师,从学有年,宣爱其才,以兄女妻之。回京后,矢志不仕,游艺画绘、雕塑、音乐。戴逵在瓦棺寺(瓦官寺)做“五世佛像”同顾恺之绘维摩诘壁画、狮子国 (今斯里兰卡) 贡品白玉如来,世称“三绝”,戴逵因此名声鹊起。</p><p class="ql-block">戴逵后来到剡州,频频与高僧名士结交,访谢安,为其操琴。赴石城,听支遁讲经。王羲之邀他和许询住金庭,故有许家坂、戴公山。王子猷雪夜访戴成为美谈。和王元琳谒石城支遁墓,共游嶀嵊,醉饮露立亭,王元琳造别业于嶀浦孤山之南,即今姚岙附近,名曰:“神明境”。谢玄在剡溪口经建始宁庄园,与逵交往甚深,奏请绝其诏命,以全其志。嵊州逵溪、戴村,新昌雪溪皆为其游踪所至。戴逵在剡生二子,长子勃,太元六年 (381) 生次子颙,年已54岁。颙承父业,世称“二戴”。《剡录》以戴逵为剡中第一乡贤,工艺界尊为“雕圣”,与书圣王羲之合称嵊州 “二圣”。</p><p class="ql-block">东晋中兴时期,江南佛教以京都建康 (今南京市) 和剡县为两大中心。东晋后期,释慧远上庐山,遂成三足鼎立。这一时期,随着佛儒道三教合流,佛教民族化、人性化、民间化的趋向已十分明显。佛学的民族化、人性化,同时带动了佛像的民族化和人性化,在这方面,戴逵父子则是引路人和开路先锋。</p><p class="ql-block">《宋书•戴颙传》曰:自汉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逵特善其事,颙亦参也。戴逵为山阴(今绍兴市)灵宝寺塑了一座丈六无量寿佛和两座木雕大菩萨,人人见了都夸他,但自己则心不如愿。开光后,他就躲到佛殿帷帐后面,不让人发现,偷听别人的谈论。果然听到不少批评,他一一记录下来。如此者经历三年,再进行修整,直至满意。</p><p class="ql-block">一天,戴逵与他儿子戴颙在浙江天台山附近的寺院雕刻佛像,他发现寺院中原本神情端庄的佛像,开裂变形,便对此深感遗憾。自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佛像得到长久保存呢?戴逵陷入了沉思。某日戴逵父子,在路上遭遇雷雨,便急忙躲进一座祠堂避雨,发现工匠们正在用生漆将苎麻裹在梁柱上,他感到十分惊讶,后经工匠解释,他才明白,用这一方法,它可以使木质的梁柱得到保护,不会开裂和变形。一时间戴逵茅塞顿开,为什么不能将这种方法用于佛像造像啊,于是他多次向工匠们请教并经过反复试验,终将这一技法成功运用到了木胎佛教造像上,此后的千百年里,这一技法得以传承,经过干漆夹纻处理的佛像造像,表情神态活灵活现,衣纹褶皱亮丽,神韵永葆。</p><p class="ql-block">戴逵既聪明又善巧思,养成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加之画绘技艺高超,平面图画为主题雕塑奠定了基础,因此在佛教造像民族化、人性化的道路上,开创了一代艺术新风,成为我国雕塑领域的一个永久里程碑,尤其是他将传统的胚模制作技术,运用于雕塑中,创造了佛像制作的夹纻新工艺,又将传统的藻绘工艺运用于佛像的裱彩,成为我国干漆夹纻妆銮工艺的奠基人。</p> 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如何鉴赏干漆夹纻佛教造像</b></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精美佛教造像。这些作品造型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传神,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不愧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怎样学习和鉴赏干漆夹纻佛教造像呢? </p><p class="ql-block">干漆夹纻佛教造像与雕塑、绘画体系息息相关,与寺院、石窟建筑艺术一脉相承。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造型特点,是天经地义的不灭规律。干漆夹纻佛教造像和其它艺术门类的石雕、木雕、泥塑等都有共同规律可循。大家熟悉并掌握佛教艺术发展史和众多的历史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恰到好处地融入佛教艺术史之中,以最佳状态达到学习和欣赏目的,才是重中之重。</p> <p class="ql-block"><b>1、中国隋唐至两宋时期佛教造像的主要特征</b></p> <p class="ql-block">(1)隋代(公元581-618年)统一全国,结束了两晋、南北朝300多年来的社会分裂、动荡不安的局面。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起着从魏晋、南北朝过渡到唐代的桥梁作用。首先说,毋庸置疑,无论干漆夹纻佛教造像,还是石雕、泥塑等各门类的佛教造像,其基本特征都是一致的。隋代造像主流似乎是承袭北周造像风格,格外明显,也可认为是承上启下的时代。隋代造像中的佛陀和菩萨像等,一般仍感觉比例略显失调,稍显头大身小,双腿稍短。造型有些呆滞,衣纹动感不强。体躯壮硕,有厚重感。佛头肉髻较为平缓,面部丰满,衣纹略显浅薄,躯体饱满。</p><p class="ql-block">(2)唐代(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给文化艺术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的佛教造像在中国美术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初唐的造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偏大,身材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佛像发髻从北朝末期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到隋代发展成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多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种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由于武则天称帝,伪造大云经,宣称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p><p class="ql-block">盛唐可以说是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造像舒展匀称,结构比例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代和初唐时佛头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神态极为自由活泼。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适,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或螺发。除通肩式或袒右肩大衣以及裹衣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大衣,内着僧祗支丝裙,体态饱满丰肥。喜用束腰式台座,底为六边或八边、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p><p class="ql-block">(3)晚唐造像和五代时期(907-960年)造像样式接近,此时造像多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期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带生硬的样子。菩萨也略欠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态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p><p class="ql-block">(4)北宋和南宋的造像(960-1279年)。宋代造像呈现出高度写实性风格,佛的造像肉髻较平缓,五官端正,体形较丰满。值得注意的是,螺发与肉髻之间又增加了一个髻珠,晚唐与五代时期已经普遍流行,在北宋后的汉传佛教造像已成定制。宋辽连年征战,铜资源贫乏,夹纻与木雕,泥塑造像兴盛,造型极为优美生动。宝冠雕饰华丽繁复,观音俨然为人间雍容华贵之女性。宋代罗汉雕造的尤为成熟,十六或十八罗汉成为寺庙配置上更重要的组成部分,罗汉们个性尤为鲜明,有的呈所谓 “胡僧梵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2、干漆夹纻佛教造像的制作要熟知干漆夹纻制作中的几个步骤:</b></p> <p class="ql-block">(1)立骨: 即立架,首先设计好塑像高矮及形体大小,选择合适木料搭起木架。如果是大型夹纻像,必须首先考虑到上泥后的重量,因此要选择较粗大的圆木直接插入地下,以防上泥后木架折断,塑胎塌毁;小型塑像,可将支架固定于基板上,然后在主干木架上搭接肩部和四肢的木骨,要对上泥后塑像外形有充分估计,既能方便上泥,又要为下一步缚草上泥留有充分余地,因此木架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p><p class="ql-block">(2)贴肉: 即上粗泥,一般上两遍,有的上三遍,第一遍上酒精漆片泥,第二遍上麦糠泥,最后上草纸泥。小型内胎往往直接上一遍麦糠泥或草纸泥,大型内胎可上至三遍。上每一遍粗泥时,都压得很紧很实,但表面粗糙,有利于挂下一道泥,每一道泥都不能太厚,给下一道工序系即上细泥留有余地,在粗泥中往往掺和沙子,可防止内胎龟裂。</p><p class="ql-block">(3)穿衣: 即在干透的泥胎上缠裹苎麻和麻丝,这是一道极为重要的工序,然后一层桐油,一层大漆,其中配料,干湿等奥妙无穷,绝技尽在其中。塑像的表情动作,衣纹,线条层次关系,飘带璎珞等全在这一步完成;尤其是人物形象的气韵,神情也在这一道工序的塑造中基本达到。面部表情是塑像的关键部分,往往会影响到一躯塑像的成败。如果用玻璃珠装嵌眼珠,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p><p class="ql-block">(4) 装銮: 装銮的具体做法是在多层的夹纻漆体干透后,先用胶矾水刷两三遍,干后用鸡蛋清加胶水配制大白粉,涂刷两遍。在一尊等人大的纻像涂料中一般加两颗鸡蛋清,即可起到油润光泽的作用。上色都用石绿、石青等,可保持千年而不褪,色料在调配时要反复研磨,再配适量的胶和水,反复搅拌均匀。为了追求华丽之感,有时候需要金箔贴金。《天工开物》“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p> <p class="ql-block"><b>3、从看、闻、掂、敲几个方面对干漆夹纻佛教造像进行分析:</b></p> <p class="ql-block">干漆夹纻佛教造像,和其他漆器一样,自古以来就以信仰、财富、地位、权利的象征物出现,被统治阶级视为时髦之物。它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谓是收藏品中的佳品。</p><p class="ql-block">(1)看漆色:干漆夹纻佛教造像的材料是从漆树上分泌出来的天然树脂,他不仅抗氧化、耐热,还能够保护器物。它的本色是乳白黄色,若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经氧化就会越变越黑,“漆黑一片”一词即来自氧化后的生漆。所以要仔细观察夹纻漆面的包浆与老化痕迹,对漆皱、蛇腹断、梅花断、牛毛断等,要有清醒的认识(可在百倍放大镜下观察)。</p><p class="ql-block">(2)闻气味:生漆的成份有漆酚、漆酶、树胶、水分及其它物质,所以在开始制作时就会伴随着大漆和桐油所固有的气味,一般在制作之初有着浓郁的酸香味儿,稍显刺鼻和呛眼,待制成之后,器物上的酸味儿会随着时间越来越淡,与此同时,有明显的树胶气味儿。一般新的器物气味儿较重,年代久远的会很轻,甚至没有,这也是漆器类鉴定年代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市面上销售的注漆和化学漆制成的器物,里外都有很重的塑料味儿,类似汽车轮胎的橡胶味道,与天然生漆散发的温和的树胶味道有很大区别。</p><p class="ql-block">(3)掂重量:脱胎漆器的内部是用纻麻、丝绸、葛布的张力和生漆的黏性层层相叠成型。在鉴定器物的时候可以掂掂它们的重量,可以说年份久远的干漆夹纻佛像感觉像春天里储存的过冬糠萝卜一样轻; 对于两三米高大佛像,若不方便掂起,可慢慢移动着试试重量。而新仿夹纻佛像一般没有胎体、漆面之分,因为他不是在胎体上髹漆而成,是由机器一次成型,这孰重孰轻自有分辨。</p><p class="ql-block">(4)敲声音:本来干漆夹纻佛像制作工序繁杂,每一个步骤都要面面俱到,所以一种成熟的器物,质地十分致密,技法非常缜密。然而随着上千年的沧桑、日月侵蚀,现已有不同程度的老化开裂,若用手敲击,会发出“扑、扑”的低沉声音;若用手敲击新仿器物时,会发出“铛、铛”的类似敲门声,根本没有低沉的声音。说明它是注漆产品。</p><p class="ql-block">除上述鉴别干漆夹纻佛教造像的方法之外,还要从其<b>做工的精细程度,器表銮装的自然磨损,以及在破损处查看做工及步骤,</b>综合各方面信息判断,做出正确判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参考资料:佛经、国宝档案、全美仅存的3尊夹纻佛(南山供秀)、文化遗存(130书画纵横)、如何鉴别漆器(郭先生)、嵊州新闻网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