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华政段与华政长宁校区(原圣约翰大学旧址)掠影

老殷

2021年10月26日 <h1>一<b>、学校标识(LOGO)</b></h1> 此图拍摄自学校宣传画廊的左上方。学校LOGO形状是三边为弧形的等边三角形,上半部弧形部分为华东政法大学英语译名全称,中间主体部分为由“HDZF”(“华东政法”汉语拼音大写首字)四个字母组成的学校韬奋楼建筑造型,底部由天平和书本图形组成。<br> 在苏州河华政段的堤岸上,也能找到华政的铜质LOGO 苏州河边的华政环境优美,一侧的圆形广场,是华政的“法剧场”,中间也是由汉语拼音字母HDZF和英文英文校名的首写字母ECUPL(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cal Science and Law )组成的学校LOGO 学校污水管道的铸铁窨井盖,也是一个学校的LOGO,不过,从图案上观看,与现在学校官方发布的版本相比差异较大,估计这是早期的版本<br> <h1><b>二、苏州河华政段的景观</b></h1><h3><br></h3><h3>20路电车的终点站便是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原圣约翰旧址)的正大门,但是,我们被告知,参观者须从学校大门左侧约100米左右的步道进入景观,所以,我们在沿步道游览时,并没有正式进入学校参观。不过,苏州河华政段与华政的新老建筑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修旧如旧的“国宝级”历史文物建筑与苏河景观交相辉映。一侧为苏州河,另一侧就是与河畔相邻的华东政法大学。</h3> 从红色的步道进入河畔,门口的栅栏很有特色,每一个垂直的方形铁管,从侧面看便是一幅华政校园教学楼的图片,但如果你与栅栏成90角观看,由于间距变大,图形就不十分明显了。从下面这张照片能感觉到,近处方管的间距较大,越往远处,间距越小,图形就越明显。<br> 与我同去的淼发兄,今年已经83岁高龄了。四十多年前,我们就因摄影而结缘,时而相互切磋交流,友谊一直维持到今天。淼发兄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一辈子对摄影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数码时代并没有让他却步而停滞不前,虚心好学的他与时俱进。在同龄人中,淼发兄堪称拍摄与后期的佼佼者。 华政段苏州河的景观 远处两幢尖顶高层建筑,便是2008年开始建造,2013年投入运营的月星环球港 苏州河畔的景观与华政的各类建筑浑然一体,人们可以一边欣赏苏州河的风貌,一边阅读华政的优秀历史建筑 <b>银杏院</b><div>院中栽有一棵135岁的古银杏。秋日将至,金黄的银杏叶落上步道,想必又成一番景致。</div> <b>法剧场</b><div>是一处开阔的空间,向内探进华政校园。一整块的圆形广场居于华政19号楼与21号楼两栋小洋楼之间,海棠花分为三片簇拥广场。</div> 连贯起伏的休闲长椅,造型颇具特色,波纹状的木椅,供游人休憩。坐在椅上,绿树花丛环绕,身前是苏河、时有海鸥腾空跃起,身后则是一大片百年建筑群<br> <b>思孟堂</b><div>是为纪念孟嘉德牧师而建。孟氏于1904年到约大任职,教授哲学。1907年7月29日,孟氏在庐山旅游时因营救一个落水的中国朋友而同溺于瀑布中。约大学生为哀悼孟氏,发起捐款建堂,该楼位于格致楼东南侧,沿苏州河岸。</div> <b>东风楼</b><br>东风楼(原名西门堂,“文革”期间改为现名),于1923年岁末奠定,次年12月13日举行落成典礼。现在是学校各个学院的办公大楼 从建筑脚手架的“窗口”,能够透视出修缮后的建筑样貌 对岸的蓬帆,逆光下显得十分耀眼 随着年龄的增长,淼发兄的摄影器材也开始“减负”。别看他小个子,以前外出采风,都是背着两台NIKON D3单反外加三脚架哦!现在开始使用SONY A7微单及黑卡6。这台A7III配以24-240的10倍变焦镜头,也可“一镜走天下”了! 这些新扎笆内的红砖建筑,估计是教工宿舍。“老虎窗”加烟囱,解决了采光和取暖问题 <b>华政桥</b><div>原名校园桥。2009年经上海海事局批准改名华政桥。是华东政法大学联系南北校区的专用人行桥。</div> 这里围着一堆人,原来是进入校园参观的登记处。除了需要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还需扫描学校的二维码,之后,还需在手机中填写个人信息并回答一大串问题后再提交。对智能手机不太熟悉的朋友,红马甲志愿者和保安大叔会帮助你,听到边上大妈在嘀咕,嘎复杂,汗也弄出来了......<br> <h1><b>三、校园掠影</b><div><br>华政的前身,是创建于1879年圣约翰大学,原名是圣约翰学院,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至1949年春,学校设有文、理、医、工、神5个学院。<br>1886年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学校于1906年在美国注册,正式称名圣约翰大学。73年的办学历程中,圣约翰大学享有“东方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等盛名,我国不少外交、医学、企业、军政名人出自圣约翰大学毕业生。<br>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由西洋风格与传统中国建筑的屋顶飞檐、挑檐相结合。校园内的怀施堂、思颜堂、思孟堂、科学馆、西门堂等建筑,均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是展现了上海历史风貌特色的地标。<br>现在,校园内还完好保存着早年的教学楼、宿舍、办公用房、体育室、交谊搂等建筑以及圣约翰大学的纪念坊石碑的复制品。<br>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进入校园已经快下午四点了。在前后不到半小时的走马观花中拍摄的校园照片,仅是这些建筑瑰宝中的极小部分。<br></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圣约翰大学的纪念坊石碑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29年,曹家渡众商民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而立该纪念坊。其形状古色古香,颇为别致。该纪念坊于1955年曾被拆除,现在的纪念坊是1992年10月由圣约翰大学校友会在纪念坊原处复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纪念坊的正面,除了“圣约翰大学”的校名外,下方是圣约翰大学校训“光与真理”(LIGHE AND TRUTH),两侧还有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span></div></h3> 从学校正门道路进入校园,迎面就是纪念石坊以及带有钟楼的韬奋楼 <b>韬奋楼</b><br>校园内最标志性的一座建筑,建成于1895年,原名怀施堂,后来为纪念从圣约翰大学毕业的邹韬奋改名为韬奋楼,以纪念校友爱国记者、出版家邹韬奋。 <b>树人堂</b> 体育室飞檐线条优美 <b>体育室</b><div>体育室,1919年落成,为纪念圣约翰体育活动最早组织者之一顾斐德而建造。 顾斐德(F.CIEMENL COOPER)教授于1894年到约大任科学系主任,是约大最初体育运动发起者。顾斐德于1915年6月4日病殁英国伦敦。1917年,约大学生和在美国的校友,为纪念这位英籍教授,而建筑体育室。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大学体育馆,其室内游泳池是上海学校首个泳池。<br></div> <b>思颜堂</b><br>是1903年美国用退还“庚子赔款”部分资金建造的,1913年2月1日,约大举行学期结束仪式,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应邀于大会堂演讲。经大会主持人介绍孙中山先生时,师生欢呼,谨聆训词。现在该楼是学校行政用房。<br> <b>格致楼</b><br>最早是创建者的起居室,其后成了医学系的课室,同时也有物理化学实验室的功能,在大学里建造科学馆,在当时的上海是首创。 <div><b>交谊楼</b></div>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陈毅在指挥淞沪战役中于26日进驻上海,第一宿营地就在这里的交谊楼。 附:<br>圣约翰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美国多所名牌大学如耶鲁大学等,皆承认约大学生的学历,并给予直升其研究生院的优待。卜舫济主持圣约翰校政长达53年之久,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该校师生具有反清、反殖民主义的光荣传统,上海历次的学生爱国运动,都有约大学生积极参加。73年的办学历程中,圣约翰大学享有“东方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等盛名,校友包括了顾维钧(外交家)、林语堂(作家)、宋子文(政治家)、宋子良、宋子安、荣毅仁(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刘鸿生(著名工商业者)、邹韬奋(政治家)、严家淦(政治家)、经叔平(金融家)、贝聿铭(建筑师)(I.M. Pei) 、周有光(汉语拼音的发明人)、成幼殊、黄金祺、陈成达、何占春(中国评弹理论家)、吴宗锡、董鼎山(作家)、董乐山、王永年、黄宗英(电影明星)、曾楚霖(已故香港电视演员) 、鲁平(前港澳办主任)等人。圣约翰大学的校友多活跃于中国商界、政界、文学界、外交界和医务界。该校的校友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的政治、外交、金融、商业、法学、建筑、医学、文学、电影、新闻、物理、化学等无数领域的历史,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br> 这是从资料中找到的圣约翰大学的纪念石坊图片和中英文校训 1952年国内高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遭停办,被分拆肢解的学校院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一代名校从此消弭于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