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须 雀

北方游侠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 形态特征编辑 语音<br>文须雀<br>文须雀(13张)<br>前额、头顶、头侧淡烟灰色或灰色,前额、头侧和耳羽通常较淡、呈灰白色或淡灰色,眼先、眼周黑色并向下经颊沿颧区延伸形成一簇髭状黑斑。背、肩、腰等上体淡棕色或赭黄色,肩较棕褐,尾上覆羽粉赭黄色或淡粉紫色。尾较长、呈凸状,中央一对尾羽最长、赭黄色或棕黄色,外侧尾羽依次逐渐缩短、红棕色或红赭黄色、具灰色或灰白色端斑,最外侧一对尾羽先端和外翈白色,基部和内翈黑色。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黑色,羽缘茶黄色,最内侧一枚三级飞羽白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外侧初级飞羽外翈羽缘银灰色或亮灰白色,内翈羽缘淡棕色或浅黄白色,其余次级飞羽外翈羽缘和羽端淡棕黄色,次级飞羽亦为黑褐色,外翈羽缘棕色,内翈羽缘和羽端乳白色或淡黄白色。颏、喉和前胸淡黄白色或灰白色,颈侧和胸侧缀粉色或灰沾紫色,两胁淡棕黄色,腹中部乳白色或乳黄沾紫色,两胁淡棕黄色,腹中部乳白色或乳黄沾紫色,尾下覆羽黑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头不为灰色而为灰棕色,眼先不为黑色而为灰棕色,眼下和颧区亦无黑色髭状斑。其余均和雄鸟相似。 虹膜橙黄色,嘴亦为橙黄色或黄褐色,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2-18克,♂11-15克;体长♂145-185毫米,♀146-170毫米;嘴峰♂8-10毫米,♀7.5-8毫米;翅♂58-65毫米,♀59-65毫米;尾♂75-96毫米,♀69-88毫米;♂19-24毫米,♀18-20毫米 主要栖息于湖泊及河流沿岸芦苇沼泽中 生活习性编辑 语音<br>迁徙:留鸟,少数在冬季游荡。 [2] <br>食性:食物主要为昆虫、蜘蛛和芦苇种子与草子等。繁殖期间以昆虫占优势,其他大部分时间则多以芦苇种子和草子为食。 习性: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性活泼,行动敏捷,不时地在芦苇丛间跳跃或攀爬在芦苇秆上,尤其喜欢在靠近水面的芦苇下部活动,并不时发出‘吱、吱、吱’的叫声,因而常常容易听见叫声而难以见到鸟。有时也见在芦苇上面飞翔,边飞边发出‘铃……铃’声。飞行低、两翅扇动慢而弱。繁殖期间亦常站在芦苇顶端鸣叫,鸣声似‘户温-户温-’ 分布范围编辑 语音<br>世界分布: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br>中国分布: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北部的夏候鸟,在东北南部及河北为冬候鸟,数量较 https://baike.baidu.com/pic/%E6%96%87%E9%A1%BB%E9%9B%80/2869758/0/a50f4bfbfbedab64acd73b4cf536afc378311e90?fr=lemma&ct=single 繁殖方式编辑 语音<br>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芦苇或灌木下部,也在倒伏的芦苇堆上或旧的芦苇茬上面营巢。巢呈深杯状,主要由干芦苇茎、灌木叶或芦苇叶构成,有时也垫有少量杂草和羽毛,成对或成群在一起营群巢。巢的大小直径为7-9厘米,高15-25厘米,营巢工作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每窝产卵通常5-6枚,有时少至4枚和多至7枚或8枚,甚至有报告多至12枚的。卵白色、被有暗色斑点,卵的大小平均为17.35毫米×13.97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2-13天 ,也有报告为15-16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1±1天,每年繁殖2-3窝。 [2] 亚种分化编辑 语音<br><br>中文名称<br>拉丁学名<br>1.<br>文须雀指名亚种<br>Panurus biarmicus biarmicus<br>2.<br>文须雀土耳其亚种<br>Panurus biarmicus kosswigi<br>3.<br>文须雀北亚亚种<br>Panurus biarmicus russicus<br> 保护现状编辑 语音<br>保护级别<br>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1] <br>种群现状<br>文须雀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普遍。 [2]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1] <br>注:图册网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