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可级旅游景区,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江苏省南通市濠河之滨,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建苑初期,博物苑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p> <p class="ql-block">1905年,张謇将建设中的通州师范学校公共植物园规建为“博物苑”,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隶属通州师范学校管理。张謇自为苑总理,孙钺为苑主任。</p> <p class="ql-block">北馆:建于1911年。北馆当初本是作为金石书画陈列,张謇为北馆作铭辞为:“将究四类,其广海会。金概所藏,州厅县界。力所弗堪,举例犹派。事固无小,道奚病隘。”北馆建设中,为了陈列当时从吕四海滨出土的长达十多米的鲸骨架,张謇将其改建,楼下陈列除鲸骨架外,还陈列了苑中所藏许多其它动物的骨骼标本和化石,楼上用特制的格屏,陈列通、如、泰、海名家书画,东西两间可以展阅一幅清代南通画家钱恕所作长达10米以上的山水长卷。</p> <p class="ql-block">南馆:建于1906年。初名“动矿物陈列室楼”,后称“博物馆”,是博物苑主要的陈列室,当年陈列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楼上陈列历史文物,楼下陈列动、植、矿物标本。在二楼半圆型的月台上,悬挂着张謇手书的一副著名的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道出了张謇创办博物苑的宗旨,就是辅助学校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南馆朝北大门两旁各有一座亭子,陈列古玄妙观的三清塑像。</p> <p class="ql-block">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江苏五才子”之一。</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4年(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张謇愤然辞职。民国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p><p class="ql-block">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p> <p class="ql-block">江泽民祖父像,曾服务于张謇</p> <p class="ql-block">妈祖像</p> <p class="ql-block">王广萌榜眼及第匾</p><p class="ql-block">清·道光A.D.1821~1850</p> <p class="ql-block">女方给男方的相亲的贴子</p> <p class="ql-block">猜到了吗</p><p class="ql-block">是慰斗</p> <p class="ql-block">中馆:建于1906年。始称测候所,用以测报天气,是中国最早的气象观测机构所在地。1914年,测候所迁至农校,中馆改建后,作为金石碑帖陈列室。张謇先生亲笔题写了中馆匾额。</p> <p class="ql-block">张謇与梅兰芳</p> <p class="ql-block">出了南通博物馆后约午餐,下午去沈绣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周边转转</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来南通时,在这条路上视察过,沿着习主席的道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长江南通段</p> <p class="ql-block">下午如期来看沈绣,沈绣博物馆小路上的宣传海报,后来听卜馆长讲总理邹家华是沈寿侄外孙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邹韬奋是沈寿侄女婿,如此渊源。</span></p> <p class="ql-block">沈寿(1874—1921),初名云芝,号雪宧,1874年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一儒商家庭,客居通州(今南通)。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其绣品作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予沈雪芝,从此更名“沈寿”。</p><p class="ql-block">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匀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通仿真绣也称沈绣,是传统刺绣工艺之一。作为苏绣的一个分支,这得名于它的创始人清末民初的刺绣艺术家沈寿。南通仿真绣继承了传统苏绣的风格,体现了苏绣艺术的平、齐、光、亮等工整细腻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南通仿真绣2007年3月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耶稣像》这是极为经典的沈寿绣仿真绣作品,是她于40多岁绣的一件成功之作。绣品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原画为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取材于《圣经》耶稣遇难再生的故事。1913年沈寿借南通女工传习所筹建中的空隙,回苏州暂住,期间前去拜访著名画家颜元先生,几年前沈寿绣《八仙上寿图》进献刺绣寿诞的图稿就是颜老先生创作的。而《耶稣像》的绣稿,就因这次拜访,得到了颜老的儿子颜文樑的帮助,这位留法的青年油画家从西方名画《荆棘冕冠》中,选择了主要人物耶稣的头像,替沈寿画成绣稿并绘到绣绷上,为沈寿讲解了相应的油画知识要领,沈寿用仿真绣技法绣制,绣好后又请颜文樑稍作修改润色,使得这幅鬼斧神工之绣一举惊世,并几经辗转终于归国,现藏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美国女优倍克像》这是一幅沈寿历时三年创作的仿真绣像,完成于1919年,系这位著名的刺绣艺术家辞世前的最后一幅精品杰作。运用羼针、套针、旋针、虚实针等苏绣技法结合沈寿吸收的西洋画的光影层次仿真绣技法,将人物肖像绣得出神入化,尽善尽美。作品在美国展示时,女优贝克曾想以高价求购未果,现此历史遗作珍藏于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蛤蜊图》仿真绣,是一幅35×28厘米的册页,此绣虽然不是绣的人物肖像,但同样以仿真美术绣的技法,把蛤蜊的立体、机理、质感绣得形象逼真。蛤蜊的明暗处理得当,如在大蛤蜊的高光处,以露底留白的方法表现,背景底料的白色都用象征沙滩的棕黄色颜料烘染,巧妙地突出了蛤蜊的生长环境和自然状态,表现了沈寿绣以外的美术理解能力和令人叹服的仿真绣功力。</p> <p class="ql-block">张謇“惧其艺之不传”,征得沈寿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边回忆边口述,历经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宧绣谱》一书。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由此可见,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从线与色的运用,刺绣的要点到艺人应有的品德修养,以至保健卫生,都有比较完整的阐述,堪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p> <p class="ql-block">在沈绣馆未看到沈寿绣品,沈寿绣品已被博物馆或个人收藏,展厅里展示有的是沈寿传人的绣品。</p><p class="ql-block">看到一老先生画的由古至今南通图,几十米长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给大家讲解</p> <p class="ql-block">临别大家一起加微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