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美好

花开有声

<p class="ql-block">  10月30日,在荆门市文明办组织的乡村学校青少年宫心理健康师资培训班培训活动中,我又一次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深深地感受到心理健康对学生,对自己,对家长都是那么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市文明办林主任致辞。她用她和儿子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她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后,改善了亲子关系。一个曾经非常非常优秀的孩子,进入高二后,沉迷于游戏,逃课,带班上十几个同学网吧打游戏。当最后一次在网吧找到孩子的那一刻,她看到儿子眼里的泪水。那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真的出了问题。她才把自己从工作中抽出来,去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后来和儿子交流起这段经历才知道:儿子是因为曾经的优秀在高中以后跌落,他无法接受自己的改变。大家对他的期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要在游戏领域成为最牛的那个人。他说游戏拯救了他崩溃的心灵。林主任的儿子能及时走出困境,得益于她善于学习。她说我们这次学习不只是为了工作来学习,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学习。它能让家人因你更幸福。其次她告诉我们:要带着责任心去学习。身边有抑郁症的人对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我们有责任学好心理健康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及家长受益。她的坦诚让我感动流泪。此刻,她是一个领导,更是一个母亲,她的讲话娓娓道来,饱含着对我们的殷切期盼。</p><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的主讲人是掇刀石小学的李琴老师。她是一个热爱学习的老师。2008年她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健康师证。此前是她主动找领导申请学习,她才知道有心理健康这个专业领域。其实我在2006年暑假也参加了荆门市在漳河组织的心理行为训练师岗位技能培训的活动。那时我培训的是心理行为训练师。是周保英主任组织的。如今15年过去了,听到李琴老师说她当年和同事一起学习在火车站碰到周保英书记,肯定了她的校长支持老师学习的举动。我的记忆一下子又被唤起。周老师是我读师范时的政治老师。她学习的热情一直未减。心理健康课对我的吸引力,应该是她第一个带我进入才知道的。只是后来学校都是派的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在学习。我的学习也是断断续续,收效甚微。</p><p class="ql-block"> 近两年随着问题学生的增加,尤其是疫情的发生,沙洋县教育局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多次组织老师们学习,这一次荆门市文明办又给乡村教师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非常珍惜此次学习机会。看到李琴老师一路成长,一路收获。被她的老师评价为“一个非常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为很多的孩子和家长送去最好的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从看见和沟通两个关键词,为我们讲了先看见再打开,才能沟通。如何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她说行为没有对错,只有不同。我们往往直接对行为加以评判。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有四种错误的沟通方式:批评指责,超理智(即讲道理),打岔(即回避问题),讨好(给他奖励)。她分别分析了弊端。我们司空见惯的方法在老师这里原来都是存在问题的,还有三种行为表现,一是改变环境,二是调整行为,三是提升能力,这三种都不是有效的行为方式。</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让我们进行了几轮互动,分别从一分钟给尽可能多的人打招呼,一分钟和你身边的一个人进行较深入的了解,然后两个人一起用三分钟的时间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对今天的活动谈一些感受。再4个人一起和另外4个人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对今天活动的感受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每次活动后都会有一个小结:一分钟认识尽可能多的人,我们只能追求数量,而一分钟只和一个人交流,我们就能了解得更深入一点。就像我们平时给学生任务布置多了,学生就只能追求数量,如果一个目标,就会去追求质量了。这个活动也给我以启示:与其敷衍对待多个任务,不如专注于一个。当老师讲到打开心门的重要性时,她找到了一个有盖子的杯子,她说杯子没有打开盖子,水能倒进去吗?这就好像一个学生还没有打开新闻,你对他讲再多的他也是听不进去的。李老师的这种互动的方式,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也让我们很容易明白:体验后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一般的课,是需要通过活动去体验感受的,从而达到内心的真正觉醒。</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告诉我们:当行为不断的重复就会成为习惯,习惯不断的重复就会成为信念,信念背后往往有一个动机,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做事磨叽的孩子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不想被其他的不喜欢的所占用。她讲了很多生动鲜活的事例。很多家长老师往往忽略了孩子对的行为,认为正面的行为是理所应当的,更关注负面的行为。久而久之,负面的行为不断被重复,就成为了问题。她说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选择。提问的方法有:还有吗?还有呢?如果还有会是什么呢?放在一个有资源的状态,还可以给他一个建议。让孩子知道出现问题不是只有一种选择。有这样一种信念可以帮助孩子。她给我们举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个孩子相信他的爸爸一定会来救他,即使旁人都觉得不可能了。时间一分一分过去,这个孩子仍然相信他的爸爸会来救他。后来他的父亲真的来了,救出了他。这就是信念的重要作用!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有三种限制性信念,它是一种病毒信念。“别人做得到我做不到“,”不可能”,“我不配,我不值得拥有”。这三种信念是人感到无助,无望无价值。针对这三种信念,李老师给我们指出:用三句话决定孩子的一生。“你行”,“一定有方法的“,”你值得!”。每个人都有一个罐子,你装的东西正能量越多,自信,被肯定,有价值,就是一个高能量的人,反之就是一个低价值的人。李老师送给我们一句话:“我愿你首先爱你自己。”</p><p class="ql-block"> 她还给我们讲了倾听的技巧,问的技巧以及如何进行沟通。这些知识都非常受益。倾听的第一步是听内容,即简单的复述他说的话,让他感受到你在倾听,再问问他,听到他的情绪和感受,然后最后他的需求,最后听到他的渴望和动机。在问的技巧里,他告诉我们要真诚尊重、声调上予以配合,还要注意我们的肢体语言。先跟后带。这里她请我上台和她做了一个互动。李老师和我扮演一对师生。当我们彼此拿对方的时候,谁也拉动不了谁。当我拉李老师,她不是拉我而是跟着我走,接着李老师也能带动我走了。这样的互动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先跟后带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她给我们讲状态的调控:一是不做评判,尊重每个人的不同。二是充满好奇,三是看到深层动机。他说孩子的事情没有小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告诉自己,他就是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在问的技巧,她告诉我们要设定一个框,确定一个范畴,让听者把注意力和焦点都集中到你所设定的范畴。这个框是正面的。一件事情可以从消极的一面看,也一定能从积极的一面看。她让我们试着分析。让我们帮助学生看到他进步的地方,让他看到他还有哪些潜能没有发挥出来。学会肯定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做出来给他看。先欣赏孩子的具体行为,再肯定他的个人特质。</p><p class="ql-block"> 沟通小技巧里,她说了几个方法:一少说“不”,多说“可以”。二、少说“为什么”,多说“要什么,如何做?”三是巧用正面信息,四是慎用“比”。如果不能从。行为上肯定就从他的动机上肯定。李老师给我们讲了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故事。他奖励给一个孩子四颗糖。这个故事我之前读过,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讲述,更明白了。这个孩子用一个石子扔了一个男孩子,被校长叫到办公室。结果校长指出了他的每一次正面的动机。能按时到办公室说明他是守时的,老师让他停下来,他停下来了,说明他很尊重老师。他扔石子给那个男生,是因为他觉得这个男孩欺负了女孩子,说明他有正义感。当这个男孩子很不好意思说他自己扔石子也是不对的,校长又说你知错能改就是一个好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看似有问题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他的想法、观点和信念。如果不用心倾听,不仔细沟通,就无法看到背后的动机。</p><p class="ql-block"> 两天的课程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实操经验。我们不只是听老师讲,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小组成员讨论热烈。大家提出了心中的困惑,有的还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和大家分享。李老师还播放了一段视频,让我们知道:不断的鼓励鞭策。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最后李老师用她温柔的话语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冥想。使我们全体成员都沉浸在一份轻松的状态里,将这两天所学得以消化。做学生心灵的摆渡人,这是一份多么光荣的职业,一份多么重要的使命。让我们带着一份初心,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做一个善于倾听,善于沟通的心理健康老师,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让学生因我们而幸福!</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坐在第一排参加培训,竟没有一点忐忑。也许是李老师的亲切,也许是在座的大多数是比我小的老师。和老师这样近距离,学习交流的机会更多一些。有几次老师都让我和她互动。以前都是我和学生互动,能够以学员的身份参与这样的活动,开心!</p> <p class="ql-block">这次还遇到了跟我同姓且年龄相仿的老师。她听讲很认真。老师讲的她都记住了。跟老师之间也进行了很多交流。</p> <p class="ql-block">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留给我去探索去学习去实践的任务还有很多。希望明年还能再参加心理健康的培训。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成长,让更多的人成为受益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