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结构几大原则

爱上孤独-徐彩良

<p class="ql-block">疫情来了,赋闲在家,啥也不能做,还是编辑点文字吧。</p><p class="ql-block">我们这里说的结构,更多的是楷书,或者直接说是写字。就狭义书法而言,只有毛笔行草书才能算书法,篆隶楷等静态书法,因难以表达更多的性情,有的专业人士甚至统一将之归于“馆阁体”。虽有过于笼统的武断之嫌,却也不无道理。其实行草书一脉,也同样离不开笔法和字法(几乎等同于结构),不过在墨法和行气方面,则要求更多了。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行草书的讲解,难度太大,我们只有举楷书为例来说明。鉴于笔者素来习练欧楷,硬笔楷书,几乎也是以欧楷为底本的,所以笔者分享和交流的,都是以欧楷为基础的。</p> <p class="ql-block">结构之法,欧阳询著有《三十六法》,黄自元有《九十二法》,都是专业的楷书结构总结。不过细细看上去,对于初学阶段而言,似乎都略嫌艰深,难度较大。若从现今的《新华字典》和语文课本展开来说,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偏旁部首的一一列举,又过于繁琐。现在总结几种大概的结构法则,仅供参考,比如“横平竖直”、“平行等距”、“微微左倾”、“左收右放”、“中宫紧凑”等等。</p> <p class="ql-block">一、横平竖直</p><p class="ql-block">若以美术字(包括印刷体)为例,横平竖直自然很好理解,把横写平,把竖写直也就是了。事实上我们写字,总在美术字和书法字之间徘徊。许多人没搞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总把自己弄得云里雾里的。理论上来说,美术字同样有用笔和结构的要求(这里说的是一笔写成的美术字,不包括诸如广告需要的那种制作字)。只不过相较于书法字而言,美术字的用笔没有明显的节奏感,结构也过于规范、统一,缺少变化,有机械刻板之嫌,我们这里就不赘述了(美术字为嘛在业界内不提倡习练,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书法(字)中的“横平竖直”,其实是有异于几何(图形)中的“横平竖直”的。简单的概括,那就是横画不能写成水平的横线,竖画也不是铅垂的竖线。因为按照我们的视觉效果来分析,书法尤其是毛笔书法字写成几何中的横平竖直的话,那么作品挂上去之后,会给人“右塌”的感觉。这一点,大家可以去实践证明,观赏一副别人的书法作品就知道了。书法中的横,往往略呈左低右高之势—专业术语谓之“抗肩”。抗肩多少,有说5-10度的,有说7-15度的,见仁见智,风格迥异吧。颜体似乎平正更多,横画抗肩5-10度似乎也就够了。欧楷结构险绝下求平正,貌似横画抗肩幅度更大一些。有着“唐楷之冠”、“楷书极则”美称的欧楷,为嘛千余年来一直是后人学习、临帖的范本,就在于她的结构太美(用笔当然也是很符合书法标准的)。所谓“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又平正”,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没有深度的理解与掌控,是很难把握到位的。比如横画抗肩(大一些),就是“造险”,自然而然就“险绝”了。那么“平正”从哪来呢?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欧公的楷书,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了。欧楷中,横画抗肩一般较大,而横画的形态,大多左细右粗(虽然欧楷笔画粗细对比并不强烈),也就是行笔至末端时,往往会略略用力按笔的。运用杠杆原理,我们就会明白,原来这就是把抗肩的险势拉回来(一些),从而就达到平正的效果了。在书法中,“险”固然好,不过容易“倒”,而字一旦“倒”了,就不能称其为好字了。</p><p class="ql-block">“竖直”的理解,刚才说了是竖画不必写成铅垂线,只要符合“劲挺”就可以了。我们拿行(草)书来分析的话,就更可以看出竖画几乎没有写成铅垂线的例子了。楷书在这方面不太明显,尤其是颜柳书中,竖画的确是几乎都写成铅垂的。但以“险绝”见长的欧楷,这方面则更具变化。我们拿欧楷的竖画去和铅垂线比较(可以用“重影比对”的形式)的话,就会知道欧楷的竖画大多是“微微左倾”(竖笔上部微微往左)的。好比我们站立时,上半身微微往左靠(一点),但我们又能站得很稳,不至于摇摇晃晃甚至于倒下去,这样能显得更有趣一些。而且,欧公在竖笔的(补救)处理上,也是下了另一番功夫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为嘛欧楷中“悬针竖”很少见而“垂露竖”用得很多,就是这个道理。还是以我们的站立姿势来举例说明(这样更浅显易懂),我们站立时本就微微往左了一些的,如果脚掌越小,保持稳定是不是就更难了呢?!如果我们的脚掌足够宽大,是不是就能增加稳度了呢?!把竖画写成垂露竖,就是相当于增加了脚掌的宽度呢。</p> <p class="ql-block">二、平行等距</p><p class="ql-block">“平行等距”这一点,个人感觉在静态书法尤其是硬笔书法中,尤其适用。毛笔书法追求性情表达,结构尽可能求变,尤其是行草书,若一味“平行等距”则有状如算子的机械刻板之嫌。但那是高阶境界之后再追求的,我们一开始还是学规矩学规范更好(也更容易一些)。</p><p class="ql-block">“平行等距”,指的是三个(或以上)的笔画,处理时要注意保持(大致的)平行等距。这里的等距很容易理解(做到大致等距应该也不难),不过“平行”似乎还需略略分析一下。其实这里说的“平行”,更多的是指笔画所代表的线条,其重心大致平行(也不是能用几何中的“平行”概念去要求的)。多个横画和竖画的情况,我们稍后分析,我们先来看看多个撇画的。</p><p class="ql-block">比如“彩”、“影”、“彰”、“衫(杉)”等字,右部都有三个撇笔(四个撇笔的几乎没有,重复多个捺笔的字好像也不多见),怎么处理,似乎很见艺术水平之能事。书法作品中,常见的处理方式除去隶书的改末撇为(反)捺外,无非就是“渐行渐竖”(即首撇略平,而后越来越竖)、“渐行渐平”、“平行等距”三种。而且即令是前两种,每两撇几乎也都保持等距的关系。以书法要素的标准而言,说她们之间是平行关系也未尝不可。</p><p class="ql-block">咱们再来分析一下横画和竖笔的重复笔画的情况,这也是书法中比较常见的。</p><p class="ql-block">举“青”、“春”两字为例,除去一些故意营造“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画面对比的风格(有些国画家的处理往往如此)之外,大多数规规矩矩写字的,几乎都可以将这两个字的六个横画处理成(大致)平行等距的关系。所要注意变化的,无非是六横的长短和起收笔的不同而已。当然,横画的抗肩,在这里也可以略有不同,我们也不是用几何的平行标准来要求的。好比诗词中的夸张修辞,我们不能说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没有那么长哦。又比如“三”、“王”等字,也都是可以按这种方式来处理的。这里也不再举其他例子了。</p><p class="ql-block">再来看看多竖的处理,比如“川”(书法中撇笔归为竖向笔画,有时候首笔撇也可看作是竖)、“可”、“舞”(“無”)、“间”(包括繁体写法“間”)等字。前两者是三个竖(向)笔(画)的(“可”字中还有三个横画,也一样如前述平行等距处理),后两者是四个竖笔的处理方式。如果咱们对照自古以来的书法作品尤其是欧楷去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她们也几乎都是平行等距的。</p> <p class="ql-block">三、微微左倾</p><p class="ql-block">这一点,似乎只在欧楷中多见,有些行书(比如“石压蛤蟆”的苏体)则是以微微右倾造势的。鉴于风格不同,咱们也不必纠结于完全统一。好比少林拳和武当拳,看似有刚柔之分,实则都是要保证力度的。</p><p class="ql-block">欧楷中,微微左倾的特点咱们可以分两大块来分析,即笔画上的微微左倾和结构上的微微左倾。</p><p class="ql-block">笔画上的微微左倾更容易讲解些,咱们记住“逆时针旋转(一点点)”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长线条的笔画分析起来更有意义。“点”和“挑”笔画较短,大多用来装饰或修补、映衬)。所谓“逆时针旋转”,也就是这些笔画以“左(下)”为支点,比美术字中的处理略略逆时针旋转一点点就是。横画的抗肩、竖笔的左倾、撇笔的较竖、捺画的较平,都是遵循这个规则的。有关于这一点,其实也是笔者多年研习欧楷,近一两年来的所悟和心得。有兴趣的人,不妨去对比美术字和欧楷中的横竖撇捺看看。</p><p class="ql-block">至于结构上的微微左倾,咱们可以举“上(中)下”结构和“左(中)右”为例来说明(参见下图)。</p><p class="ql-block">美术字中,左右结构各自平稳,相互之间也是平行,除了极少数的笔画因为“迎让”的需要略有变动处理,左右两部一般等大,几乎没有“交集”和“互动”。到了书法字中,首先是各个笔画得“逆时针旋转”一点点,其次就是顺势而来的右上部分略略上提,右下部分也跟着微微上提了(当然,到了讲解“左收右放”的时候我们会明白,有些字的右下部分是不会上提甚至于微微往右下行笔的,比如有“竖弯钩”的字)。这就好比两个人站一起,彼此都是微微往左靠一点点的。可以各自站稳,也可以互有犄侧。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左右结构看成是横画的左右两部,末端几乎就是抗肩处理了而已(横画末端略粗重,所以左右结构的右部也略大,这样也符合了接下来分析的“左收右放”了)。</p><p class="ql-block">至于上下结构,除了各个笔画“逆时针旋转”一点点外,结构处理上可以有两种(即图示中的1和2)。如果是现场交流的话,我们举“吕”字为例来分析就很容易说清楚了。图2的处理,则左倾幅度更大,从而更见险绝。</p> <p class="ql-block">四、左收右放</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微微左倾”是欧楷特有的处理,那么“左收右放”则是我们视觉效果的要求了,几乎各个书法作品(系统、范畴)也都是如此的。所谓左收右放,就是左部收敛,右部开放的意思。这里,不一定是左右结构的处理,包括独体字或上下结构的字,同样需要注意这个关系。一般来说,笔画细(短)、份量轻、结构小,自然就是“收(敛)”了;反之粗(长)、重、大,就是开放了。欧楷中有个笔画也是非常经典的“左收右放”的,那就是大抛钩(亦即“竖弯钩”)的写法。关于这点,笔者曾在两年前写过一篇《欧楷结构谨严险绝之构成分析》,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这里不再分析了。至于结构方面的处理,我们在写字的时候,把右部写得比左部略长、大、粗、重、高、宽一点点就是了。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林”、“双”这些字写成“左放右收”,该会多别扭呢?!</p> <p class="ql-block">五、中宫紧凑</p><p class="ql-block">“中宫”,简单来说就是字的中间部分,好比“中锋行笔就是笔锋在笔画中间行走”一样,不是什么晦涩艰深难懂的东西,几乎就是现在“米回格”的那个中间小框。而“中宫紧凑”,就是要求把笔画尽可能都写得靠拢一些(尽可能在那“小框”之内)的意思。有人形容“欧楷外松内紧”,“颜楷外紧内松”,这只是相对于而言的。因为过松则散,过紧则挤,都是不足可取的,颜欧莫不如是。欧楷颀长(“内擫”处理造成),相较于更显宽博的颜楷(“外拓”而来)来说,中宫自然会更紧凑些了,因为中宫的范围更小了嘛。这在撇捺笔画多的字,似乎不难理解。比如“米”字,我们随便写去,她的中宫都是能够很容易写紧凑的,因为笔画几乎都本能的聚集在中间呢。框形的字和独体字呢?横竖笔画较多的字呢?其实也不难,刚才其实已经说了,欧楷的特色就是“内擫”,笔画尽可能往字中间挤一些就是了。横画竖笔在字外面部分的,不要写得过长,框部不要写得过大,几乎就是总则了。</p> <p class="ql-block">当然,所有门类尤其是艺术,其理论都只是实践的总结,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前进的。有些是总则,“千古不变”的;有些是作者个人主观风格,可以“因时而异”。比如字的结构,就是如此(古人云,“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就是这个意思)。而且结构处理原则也远不止于上面所述的这些,这里不过是择其大概而言之罢了。所有分析仅供参考,还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于愿足矣。</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习字过程中,唯有勤于用脑,多多分析,方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哦。</p>